我們已然長大了,從一個懵懂的少年轉變成了今天的成年,從當初的不知天高地厚,演變成了今天的知難而退。然而鐘表上的三根指針是不會倒退的,歲月的軌迹在向前推移,年齡也将随之增長着。不知已經長大後的你是否還記得當年時的情懷?為了老師的一次表揚就像吃了蜜糖似的,為了一場考試便埋頭苦讀,考前不磨刀的便東張西望,紙條,暗号,以及答案密密麻麻地寫在課桌和手上,為了一點小事便和多年的好友大打出手,為了一本小說便倍感充實,為了一個故事情節便哭笑兼得,為了一個冰激淩便喜出望外,為了一場電影便心情澎湃,為了一杯小酒,為了……便感覺自己已經長大了。
确實是長大了嗎?在我看來人不過二十五不适合安定,不過三十誰也别說自己長大了。作家們在四十歲以後寫出來的作品才會顯得成熟,也就是說四十歲之前還不能算是成熟或是不太成熟。是以從三十歲到四十歲之間剛好是長大之後演變成成熟的一個階段,是以隻有三十歲的人才配說自己已經長大了,三十歲之前所謂的長大了,那隻是表面現象,并不具體,而隻是慢慢地走向了長大這條路,不再像個小孩子了而已。
有人說孔夫子曾說過,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按理說人到十五歲就應該長大了,三十就應該确立自己對待生活的正确态度和原則了,這便是所謂的成熟。
對此我要說的是,别總是拿孔夫子來說事,孔老夫子所在的那個年代,周邊的環境和政治,曆史背景跟現在是無法比拟的。環境不同,人們的思想也不會相同,再說了也不見得孔老夫子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正确,就算正确,可能并非是我們所了解的這種意思。我們做後代的有一點做得不好,就是不懂得如何去尊重人,随便拿起一個作品就胡亂評論,或是加以研究。在世的作者還好,你給評錯了他還可以當面指正,可死去的作者呢?該由誰來為其辯護?他總不能自己化作一個鬼影來到你面前辯護吧。哪一天孔老夫子也化成一個鬼影飄到你面前,然後鬼話連篇地說,老朽說的那句話其實不是要表達這麼個意思,老朽的意思是說我自己十五歲立志做學問,三十而立,并非是指衆人,隻是指我自己而已,與他人無關,其實吧,做人順其自然便好,沒必要總拿老朽來做文章。
90後的朋友,已有一半走上了從長大到成熟的這一階段,或許這是大流,但也不缺乏某些早熟的現象。
其實人的成長跟果子的成長還是有那麼幾點相似之處,如果發現有早熟的果子就要早摘,不然掉在地上沒人管,遲早得腐爛,腐爛之後便會發臭。一旦發現早熟的果子,摘下來後還要精心保管,不然照樣會變質。而我就是屬于那種早熟但不會往地上掉的果子,早已被人發現采摘了,離開了培育我的土壤,便已不再成長,是以我至今還跟個孩子似的長不大,縱然已經先早熟,但還是長不大。原來早熟不等于成熟,成長并非已經長大。
哪天我若是被人咬了一口,此人絕不會再咬第二口,原來早熟的果子不知是什麼味道,因為隻是早熟,并非真正意義上的成熟。有時是酸的,有時是甜的,有時什麼味道都沒有。而我就是屬于那種什麼味道都沒有的果子,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于是一直被人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