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我二年級時的一個星期天,我獨自一個人留在家裡寫作業。可是臨近中午,媽媽還沒有回來。突然,電話鈴響了,原來是媽媽機關有事,中午回不來了,讓我自己做飯吃,我的心裡不由的一陣欣喜,終于可以吃令我垂涎三尺的友善面了!
開始煮友善面了。我先拿出鍋,接了一些水,打開電磁爐,接着,我又從冰箱裡拿出一道友善面,耐心的等水開,沒過五分鐘,鍋蓋就“吧嗒吧嗒‘的跳起了舞。我連忙打開鍋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把面餅扔了進去,我這才發現水太少了,面餅的一多半都露在了水的外面。我想:這可怎麼辦呀?難道我吃不上“友善面大餐”了嗎?這時,我想了媽媽撈面時使用的漏勺,對了!我可以先用漏勺把面餅撈進碗中,再重新接上水,等水開了之後再把面餅放回去煮,不就行了嗎?想到這裡,我快速的行動起來,一陣忙碌之後,我已是汗流夾背。不過,我看到過重的面餅由一團逐漸變軟,最後變成一根根細細的面條,心裡感到無比快樂。
“大餐”出鍋了,我嘗了嘗,鮮爽無比,吃着我自己勞動的結晶,我的心裡甭提多開心了!媽媽回家了,我把煮面的過程将給她聽,滿意為媽媽會誇獎我,誰知,媽媽指着我的鼻子說:“你真是太傻了!直接加水不就行了嗎?”我也憨憨的笑了……
童年真有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