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武狀元是怎樣煉成的?要武功,要文才,居然還要過顔值

一說起武狀元,我們大都會馬上聯想起電影《武狀元蘇乞兒》,其中輕功、醉拳、降龍十八掌讓人震撼不已。然而,電影中的各種武功絕學大多是由特效做成的,現實中是沒有的,武狀元也沒有電影所說的那樣厲害。現實中,

古代武狀元學習的是什麼?他們到底有多厲害?

武狀元是怎樣煉成的?要武功,要文才,居然還要過顔值

武科與文科一樣,分為童試、鄉試、會試和殿試四級。

一:童試,在縣、府進行,考中者為武秀才。

二:鄉試,在省城進行,考中者為武舉人。

三:會試,在京城進行,考中者為武進士。

四:殿試,會試後已取得武進士資格者,再通過殿試分出等次,共分三等,稱為“三甲”。

一甲是前三名,第一名名是武狀元;第二名是武榜眼;第三名是武探花。

前三名世稱為“鼎甲”,獲“賜武堤及第”資格。二甲有十多名,獲“賜武進士出身”資格。二甲以下的是三甲,獲“賜同武進士出身”資格”

殿試一般由皇帝親自主考,考試過程十分嚴格,結果自然也是比較公平的,幾乎不存在作弊的情況。考試結果揭曉後,會在大殿内唱名,城門外挂榜。然後專門人員護送武狀元歸鄉,炫耀皇恩。第二天,在兵部舉行''會試宴”,賞給武狀元盔甲、腰刀等,賞給衆進士銀兩等。甲等級差别是十分巨大的大,同樣是武舉進士,一、二、三甲的等級和榮譽卻大不相同。武狀元自然是萬衆矚目的,登第後的三天内,可以披紅挂彩,上街誇官,可謂是風光十足了。并且考中武狀元的人,可以立馬成為朝中武将,授予正品官職。相對于并非狀元的其他一二三甲,就較為平淡了,因為人們常常隻會認可與銘記第一名。

武狀元是怎樣煉成的?要武功,要文才,居然還要過顔值

武舉制度最早設立于武則天長安二年(702)。

唐代作為武舉初期,制度還并不完善。

唐代的武舉主要考舉重、騎射、步射、馬槍等技術;此外對考生外相貌也有要求,要求“軀幹雄偉”。到了宋代,規定武舉不隻要有武力,還要擁有政策,懂得兵法等。到了明朝時更改為“先之以謀略,次之以武藝”,如果在答策的筆試中不及格,就不能參考武試。可以看出,武舉初期偏重于武的一方面。

從宋開始至以後的武舉都是要求文武雙全,是以應試的人需要從兩方面提升,獲得武狀元的無一不是文武兼得的佼佼者。

武狀元是怎樣煉成的?要武功,要文才,居然還要過顔值

我國曆史上有許多武狀元出身的名将大臣。他們都有過于常人之處。例如

曆史上第一武狀元,員半千

,字榮期,唐代齊州全節人。唐鹹亨年間初,連中八科制舉,成為文科狀元。授武陟縣尉之職位。垂拱年間(685-688),任左衛胄曹參軍,充宣慰吐蕃使。長安二年(公元702),武則天正式開設武舉選拔武将。員半千又報名參加了了,是以成為了曆史上的第一位武狀元。睿宗即位後,征拜太子右谕德,兼崇文館學士,加銀青光祿大夫,累封平原郡公。晚年辭官。開元二年(714)卒,享年94歲。死後吏民哭于野。這曆史第一武狀元可謂是文武雙全,即能文,又善于武。對當時政治,軍事,文化均有所貢獻。

武狀元是怎樣煉成的?要武功,要文才,居然還要過顔值

再者就是較為流傳的唐朝大将—武狀元郭子儀。

因武舉得中,郭子儀最初擔任左衛長史。安史之亂爆發後,任朔方節度使,收複河北和河東地區,升為兵部尚書、同平章事。至德二年(757),輔佐廣平王李俶(即唐代宗李豫)收複兩京,遷司徒,封代國公。乾元元年(758),拜中書令。乾元二年(759年)五月,承擔相州兵敗之責,罷職賦閑。寶應元年(762)初,河東兵變後,封為汾陽王,起兵平定叛亂,事後解除兵權。

廣德元年(763)冬天,吐蕃攻破長安後,奉命調兵遣将,驅逐吐蕃敵軍。廣德二年(764),仆固懷恩引領吐蕃和回纥入侵時,一人說服回纥,合兵大破吐蕃。建中二年(781),去世,享年八十五歲,追贈太師,谥号忠武,配飨代宗廟廷,陪葬建陵。這一武狀元則是風光無限了,一生軍功無數,平定安史之亂,收複失地,驅逐外敵。死後還配有宗廟,并且陪葬皇陵。可見他的地位有多高。

武狀元是怎樣煉成的?要武功,要文才,居然還要過顔值

上圖河北梆子《打金枝》,唐代宗與郭子儀

曆史上還有許多這樣的人物。如年紀最小卻武藝高強的武狀元朱虎臣,被明武宗收為幹兒子的武狀元許泰,還有女子出身的武狀元張玉景。他們都被被曆史所銘記。同樣也有許多的中武狀元後卻沒有出名,或者沒有被記載,一些被曆史所遺忘的武狀元。他們則是空有一身才能。

總的來說,曆史上的武狀元都是經過武舉而來,他們有着過人的才能。尤其是武藝,射騎技勇無不精通。同時還要掌握文化知識。但是,他們也需要經受真正的戰場的磨砺,才能顯示出他們的才能,否則就隻是四肢發達的的普通人而已。那些能夠真正在沙場中發揮正真的實力,指揮大軍,抵禦外敵,守衛國家的武狀元,才是最為厲害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