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是曆史上一個十分特殊的時期,新思想與舊思想在時代的大背景下交融更替。在此期間誕生了許許多多脍炙人口的才子和才女,他們是一個時代的精神偶像。比如說聽到“張愛玲”這個名字時,不知有多少讀過她的作品懂她内心世界的人灑下了熱淚。

張愛玲1920年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區一幢沒落貴族府邸,張愛玲家世顯赫,祖父張佩綸是清末名臣,祖母更是李鴻章的長女。是以張愛玲在很小的時候便接受過私塾教育,盡管當時的清朝都已經亡國了。
都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用在張愛玲的身上便是十分貼切的了。張愛玲在很小的時候,便對文學展現了充分的興趣,别的人在私塾教堂中背經書,她就寫小說。11歲的時候就寫了第一步具有完整情節的小說。
張愛玲正式步入文壇是在1939年考取香港大學文學系後所著的,19歲的張愛玲在《西風》月刊上發表了她的處女作《天才夢》。之後的張愛玲便在戰亂年代,發表了一系列的小說和散文,其代表作《傾城之戀》也是在1939年到1944年這一時期所發表的。
正是在張愛玲風頭正勁的時候,她結識了另一名才子胡蘭成。當時的胡蘭成已經有了妻妾,但是為了追求才女張愛玲不惜抛棄了妻子。胡蘭成說他和愛玲的愛是在仙境中的愛,與小周、秀美的愛是塵境中的愛,本不是一個檔次的。
張愛玲聽信了胡蘭成的花言巧語,愛上了對方,為了和胡蘭成在一起張愛玲什麼都願意。用她自己的話來說那就是:?“愛上一個人,心會一直低,低到泥土裡,在土裡開出花來,如此卑微卻又如此欣喜。”
張愛玲的愛太過于純粹了,純粹到不介意對方的年齡也不介意對方的身份甚至不考察這個人的品性。她癡心守望的這份感情最終以失敗告終了。胡蘭成在1946年看上另外一個17歲的小護士,便斷然和張愛玲離了婚。
此時張愛玲的心一定是随着這份感情徹底的死去了。她埋頭投入到了文學的創作中麻痹自己,到了1955年,張愛玲更是旅居去了美國,離開了這片傷心之地,或許此時的張愛玲才真正的想通了吧,或者是不得不逼自己走出來。
張愛玲對身邊陌生的環境産生了極大的興趣,尤其是美國的文藝圈。在美國待上了一年後,張愛玲漸漸熟悉了這邊的環境,有了自己的交際圈。在一次聚會上,張愛玲認識了美國劇作家賴雅。兩人認識半年後結婚了,當時的張愛玲36歲,而賴雅65歲。
兩人雖然年齡相差很大,當時婚後的二人卻極為的恩愛,他們有着同樣的文學愛好。張愛玲也漸漸的從舊傷中走了出來。然而不幸的是,兩人結婚不久,賴雅中風倒床,但是張愛玲并沒有離開對方。
在前面就說過,張愛玲的感情太純粹了。純粹到不在乎對方的年齡不在乎對方的身份。對胡蘭成如此對賴雅也是如此,張愛玲便這樣一直守着賴雅整整11年。一直到1967年,賴雅去世,很難以了解張愛玲如此的堅守是為了什麼,或者堅守的是她心中所認同的愛情吧。
能被張愛玲愛的人是幸運的,但是張愛玲的感情之路走的卻是那麼的艱難。隻有文學一直陪伴着她,直到晚年她還時常感歎她感情上的波折和遺憾。1995年,張愛玲去世了。她是孤獨的離開的,一直到一個星期後才被人發現,曾如花般盛開,又如花般靜靜凋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