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法進社群
再次走進李明的家時,這位稚氣未脫的男孩已經穿上了新學校的校服,“姬叔叔,您好。”看到眼前這位國中生的臉上恢複了這個年紀應有的燦爛又純真的笑容,曆城區人民法院少年法庭副庭長姬廣锴十分欣慰。
學生進法院參觀
李明原是一起刑事案件的被告人,也是人們眼中的“問題少年”。獲刑後的他無法在原來的學校繼續就讀。在姬廣锴和法庭的幫助下,李明順利轉入了新學校。通過法官的感化教育以及自己的不懈努力,李明的學習成績持續攀升。“少年審判不是單純的懲罰,更要讓這些懵懵懂懂的孩子找準人生正确的方向,恢複正常人生的軌迹。”姬廣锴感慨地說。
普法進校園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今年4月,随着最高人民法院少年法庭工作辦公室的成立和《加強新時代未成年人審判工作的意見》的釋出,曆城區法院在濟南市率先成立全市首個少年法庭。法庭成立以來,全面啟動“潤禾”“暖禾”“豐禾”的“禾苗計劃”,拓展未成年人權益保障工作的新模式、新格局。“在依法審判中注入文化力量,探索源頭化解沖突的新路徑,更好地維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護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曆城區法院黨組書記、院長李忠林說。
進幼稚園普法
司法“豐禾”
更新審判理念確定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
“雖然參加庭審十分緊張和害怕,但是能與家人坐在一起,心裡很踏實,感覺自己沒有被抛棄。”5月13日,一起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被告人參加完庭審後說。
此前,在審判庭上,審判席位于庭審正中的台基之上,兩側分别是公訴人席和辯護人席,二者相對,而未成年被告人則孤身坐在審判長對面。這樣的布局,使未成年被告人處于一種被孤立的狀态,難免産生緊張感、恐懼感、壓抑感。
曆城區法院少年法庭以司法“豐禾”,通過對未成年人審判工作制度、機制的創新和探索,確定未成年人依法得到特殊、優先保護。打破傳統刑事審判席位布局,調整各訴訟參與人在審判法庭上的席位設定。未成年被告人不再孤身坐在審判長的對面,而是坐在辯護人席,讓未成年被告人位于辯護人和法定代理人之間。
“我也是第一次遇到這種庭審布局,從實際角度出發,未成年犯罪庭審席位設定的革新,能夠将保護未成年心理健康以及教育感化工作落到實處。”被告人的辯護律師侯某感慨道,“雖然表面來看是一種形式,但透過表面可以看到這樣的方式能夠使未成年人的尊嚴得到最大程度保護,與未成年犯罪記錄封存政策可以更有機地結合起來。”
在我國,對未成年人犯罪,始終堅持貫徹“教育、感化、挽救”方針和“教育為主、懲罰為輔”原則。曆城區法院少年法庭庭長尹受麗說,“少年法庭‘席位改革’既展現了控辯雙方的真正平等,也展現了法律的人文關懷,有利于未成年被告人打開心扉,讓其感受到國家、社會及家庭對其的關愛,進而有利于未成年被告人改造,更好地回歸社會。”
此外,曆城區法院少年法庭通過司法社工引入、優先适用調解等一系列适合未成年人特點的審判制度和工作機制,確定未成年人利益保護的最大化。
近日,該庭審結一起撤銷監護人資格案。該案是民法典實施後,曆城區法院辦理的首例撤銷監護人資格案。
2020年9月,劉某某産下一名女嬰後,将女嬰丢棄在現場獨自離開,後女嬰被收養于市兒童福利院。今年8月,濟南市中級人民法院終審以遺棄罪判處劉某某有期徒刑11個月。為最大限度維護被監護人的合法權益,從對未成年人特殊、優先保護原則和最有利于被監護人的原則出發,少年法庭經審理後,判決撤銷劉某某為被棄女嬰監護人的資格,并指定市兒童福利院為被棄女嬰的監護人。
進社群普法
司法“潤禾”
延伸審判職能讓法律為未成年人保駕護航
法槌落下,一起11歲幼女被性侵案塵埃落定,被告人徐某某被以強奸罪判處有期徒刑8年。案件宣判後,姬廣锴的心情卻久久不能平複。
在調查中,姬廣锴了解到,受害女孩在徐某某家參加補習班時,徐某某曾多次對女孩動手動腳,女孩告知父母後,父母卻以“别亂說”“别胡說”等回絕她,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進而導緻了悲劇的發生。同樣是一名父親,姬廣锴對案件的發生心痛不已。
通過對近年來辦理的性侵類案件進行分析,姬廣锴發現,未成年人被性侵案中,國小生和國中生被害人約占四分之三,多為熟人作案,且近年來通過網絡視訊等新型途徑作案逐年攀升。“對嚴重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我們零容忍,堅決依法從嚴從重懲處,但與此同時,對未成年人、家長、學校的普法教育也必不可少,必須将法律放入未成年人的人生行囊,将對未成年被告人及被害人的利益雙向保護落到實處。”
為此,少年法庭積極延伸審判職能,以普法教育“潤禾”,全方位線上普法,多角度線下普法。
——開網課,疫情防控時期,在全省首開法官普法網課,為在校學生開設法官“雲講堂”系列講座,保證學生法治教育不停課。
——辦欄目,根據少年審判案件的最新特點和動态,姬廣锴結合審判實踐,利用微信公衆号、抖音平台創辦“法律‘锴’講啦”系列說法欄目。普法短視訊多次被各級媒體平台轉發,播放量累計達幾十萬次。
——學生、家長與教師法治教育并行,做好學生法治課堂的同時,結合涉未成年人案件反映出來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盲區,法庭開設家長法治夜校、教師法治課堂,家長會由法官來開,讓法治教育成為教師的入職必修課。
——打造社群普法小陣地,充分利用黨員“雙報到”及“無訟社群”建立活動,在居民區内建立法治宣傳文化廣場,定期前往文化廣場開展“以案說法”“民法典在身邊”等法治宣傳活動。
司法“暖禾”
加強協調關聯 最大限度教育感化挽救失足未成年人
“對未成年犯罪人,特别是低齡的未成年犯罪人,不能簡單地一判了之;而對于涉未成年人案件中的未成年受害人,也要注重加強心理疏導。”尹受麗說,在少年法庭審判工作中,要認真做好教育、感化、挽救工作,幫助他們重新回到人生的正确軌道。
近年來,我國圍繞未成年人保護,建立了包括政府保護、司法保護、家庭保護、學校保護、社會保護、網絡保護在内的全方位保護體系。曆城區法院少年法庭啟動的“暖禾”計劃,就是針對未成年人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原則,将“教育、感化、挽救”方針融入日常,破解未成年人成長過程中出現的新困局。
引入專業司法社工服務。早在3年前,曆城區法院就與山東大學合作,簽約“社會工作參與家事少年審判服務項目”。山東大學司法社會工作研究中心承接曆城區法院家事訴訟程式中的社會工作服務,結合自身專業優勢,圍繞婚姻家事類案件的家事調查、家事調解、社會關護與心理疏導等工作,積極開展探索與實踐。此舉既可以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幫助犯罪青少年進行心理輔導、情緒管理、改變錯誤的認知和行為習慣,發現其存在的價值和優勢,使其順利融入社會,也可以為當事人及其家人提供心理輔導和支援,了解其物質和精神需求,幫助其快速走出家庭變化帶來的痛苦。
建立校園法官驿站。在曆城區華山第三國小建立全省首個校園“法官驿站”,将“法官驿站”延伸到校園,充分利用法官業務優勢、調解優勢,積極上門能動司法、開展校園普法教育工作,就地化解校園内部沖突,為在校師生提供精準高效的司法服務。“長大後,我要成為一名法官,穿上神聖的法袍。”曆城區華山第三國小學生李澤晖與同學們一起接受普法教育後感慨道。
成立家事少年案件維權中心。聯合區檢察院、區婦聯、山東大學司法社會工作研究中心、濟南新亮律師事務所成立曆城區家事少年案件維權中心,各成員機關在資訊共享、法律援助、法治宣傳及預防未成年犯罪宣傳等方面互相支援、密切合作,旨在維護婦女、兒童及老人等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
姬廣锴的辦公桌前,擺放着幾張照片。照片裡的他,有的被學生系上了紅領巾;有的被學生們簇擁着,仰着小臉,悉心聽他講述普法故事。“一個個純真無邪的笑臉,時時刻刻感染着我,也激勵着我。為了這些笑臉,我們少年法庭将不遺餘力……”(文中當事人均為化名) (文/圖本報記者侯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