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建築師張利揭秘北京冬奧 “超人”場館将供大衆使用

建築師張利揭秘北京冬奧 “超人”場館将供大衆使用

建築師張利揭秘北京冬奧 “超人”場館将供大衆使用 清華大學供圖

中新網北京12月30日電 (記者 高凱)北京冬奧會臨近,标志性場館國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和首鋼滑雪大跳台從創意到最後建成,經曆了怎樣的過程?面對部分冬奧場館賽後利用不佳的問題,北京冬奧會的設計者做出了什麼努力?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院長,北京冬奧會張家口賽區總規劃師、首鋼滑雪大跳台總設計師張利教授日前在“人文清華”講壇發表演講《建築:來自我們,為了我們》,揭秘場館建設故事,指出北京冬奧會堅持可持續發展的設計理念,要讓“超人”運動員使用的場館在賽後也能為大衆所用。

張利介紹,北京冬奧會場館設計,從一開始就把傳遞中國文化列為主要課題之一。

他指出,國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的設計靈感源自“如意”。跳台滑雪的賽道是S形曲線,設計團隊認為最契合的傳統文化元素就是“如意”。但在具體實施中,這個造型很有挑戰性,頂峰的位置要構成“如意柄首”的樣子就不能太小,但太大承重又有問題,後來将頂峰的位置設計成空心圓,承重問題才迎刃而解。“雪如意”是以成為世界上首個在頂部出發區設定大型懸挑建築物的跳台滑雪場館。

張利稱,首鋼滑雪大跳台設計的靈感則是來自跳台競賽剖面曲線與敦煌“飛天”飄帶形象的契合。

國際奧委會在2010年以後開始在奧運會中強調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張利介紹,北京冬奧會所有場館建設,都強調最小生态足迹的綠色原則,所有的東西跟自然最好是親護的關系,所有東西全壽命周期内不能留下任何不可移除的痕迹。無論是能源系統的供給,還是建築本身,從室内到室外對局部環境調整的技術,充滿了對自然的尊重,對人文社會發展、對地方發展的支援。

張利介紹,“雪如意”的選址充分利用了自然地形地貌,其所在的山谷,落差與形狀都與競賽需求高度契合,被認為是“天生的”跳台滑雪場地。

“雪如意”整個跳台支在山谷裡,而國際慣例一般很少這麼處理,因這會增大工程難度,但是支起來的好處顯而易見,能夠繼續保持場館周圍的正常生态循環。

張利稱,首鋼滑雪大跳台既是單闆大跳台運動(Big Air)在全球的首座永久跳台,也是全球首個設立在城市工業遺址的永久奧運場館。同時其剖面結構不僅滿足大跳台比賽的要求,還可以通過附加臨時單元體結構在48小時内完成向空中技巧場地的轉換,這樣的變換技術同樣是全球首例。

奧運場館遺産一直是困擾各國奧委會的難題,部分巨資興建的冬奧場館甚至出現過賽後遭廢棄的問題。張利介紹,北京冬奧會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提出“超人”的空間或設施一定要向常人靠攏,場館不僅為賽時也為賽後設計。

“超人”也有常人的瞬間,跳台滑雪運動員在開始助滑前有0.3秒的瞬間大概要關注周邊景物,這會對他起跳的心情和未來的表現有很大影響。“雪如意”的設計,能夠讓運動員開始助滑前在0.3秒的瞬間裡看到遠處山峰上的長城遺址,這種文化的聯想和視覺的契合,能照顧到他的常人瞬間。

“雪如意”大概分3個部分:頂峰、中段和底部。頂峰設計成多功能空間,相當于一個俱樂部,賽後将可以用于舉辦會議、展覽、婚禮等。底部是一個90米的體育場,對正常大型活動,觀衆席容量可達1萬人,冬奧後可以舉辦足球比賽、演唱會等大型文體活動。

以往冬奧會跳台場館的跳台落差超百米,普通人用不了,也提供不了很好的觀光體驗。是以,“雪如意”設計中沿用了一個在城市設計或目的地設計中經常用到的原則“2.5小時慢行體驗”。比如去爬山,從山腳爬到山頂,如果是2.5小時完整體驗,我們就會認為這是一個目的地之旅,這個過程就存在記憶中,成為有意義的東西。空中步道“冰玉環”周長1.7公裡,距地面高7米,連接配接“雪如意”、國家冬季兩項中心、國家越野滑雪中心、山地轉播中心與技術官員酒店,便于觀衆往返于場館間,形成一個慢行體驗。

首鋼滑雪大跳台同時帶動了首鋼老工業區的改造,這個改造是為了以後十年甚至二十年的發展。不論是園區湖邊友善遊客随時坐下休息的台階,還是與周圍冷卻塔完美融合的首鋼最美天際線,以及賽後一些場館可以作為創意辦公空間出租,每一個巧思都堅守着可持續的理念。

張利表示,好的設計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設計師從模糊的問題當中提取任務,從共享任務、漫遊任務、目的地任務到識别性任務,這些常見的服務于城市生活的任務,奧運場館所面向的群體,已經從服務體育比賽的教練員、裁判員、運動員,擴充到更多的喜歡體育的普通人、喜歡文化旅遊的家庭、喜歡城市和自然環境的城市社群群體,甚至通過網絡和電視的傳播,抵達了世界上擁有共同價值觀的群體。(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