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許欽松:成立基金會,是為了推動公益力量,不是簡單給錢

許欽松:成立基金會,是為了推動公益力量,不是簡單給錢
許欽松:成立基金會,是為了推動公益力量,不是簡單給錢

▲ 2018年度許欽松創作獎全國總評選頒獎典禮現場

一名優秀的教師,能帶好一個班的孩子;而一份浸染當地文化血脈的優秀教案,則是可複制、可借鑒的文化傳承文本,具有更大的價值。

◎《南方》雜志記者/影子

許欽松:成立基金會,是為了推動公益力量,不是簡單給錢

▲ 春山雲衣 68×136cm 許欽松 2020年

中國當代山水畫家代表人物許欽松深受嶺南文化的浸潤滋養。卸任美協、畫院的職務後,從“上帝視角”中走來的他,有更多時間走進鄉村、走進田野,走向鄉村文化振興的時代命題,他的藝術創作也更多地轉向對社會發展、人類命運的關注和思考。

近日,中國美術家協會顧問、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廣東省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許欽松在他的畫室接受了《南方》雜志記者專訪。意外的是,“百姓”“公益”成了他談話的關鍵詞。

許欽松:成立基金會,是為了推動公益力量,不是簡單給錢

冷、熱、冰霜……從小在潮汕的鄉村長大,許欽松的雙腳感應着土地的溫度。他向《南方》雜志記者談起故鄉的記憶時,特别講到上學時路過的一片綠油油的原野。那是他記憶深處的鄉村風光,夕陽西下時,落日的壯美與蒼茫令他陶醉。當陽光灑落在韓江的江面上時,他的内心會有一種莫名的感動。

“我是鄉下長大的孩子,從人民群衆中走出來,天生貼近百姓。”許欽松感慨道,20多歲他開始異鄉求學,離開家鄉,韓江、蓮花山,便時常出現在自己的夢境裡。在許欽松看來,這份對于故鄉、對于鄉村的情懷是深植于内心、流淌于血液中、存在于骨子裡的。

許欽松:成立基金會,是為了推動公益力量,不是簡單給錢

▲ 許欽松

“我們這一代人對于家國的認識很深,幾乎成為我們生命的一部分。如果說我取得了一些成績,這絕不是單憑個人的奮鬥就能實作的,而是國家的興盛、民族的精神推動着我走。說到底,人的每一個關鍵節點都離不開組織的培養。身為一名老黨員,我是非常感恩的。”許欽松說。

1952年出生的他,與新中國一起成長。如今,這位粵東鄉土滋養下成長起來的少年,已然成為技藝超群的畫家。以山水畫《南粵春曉》為代表的一系列作品,融南方靈動與北方雄渾,從高空俯瞰,“易筆為刀”,在嶺南美術界獨樹一幟,開一代風氣之先。

許欽松:成立基金會,是為了推動公益力量,不是簡單給錢

▲ 南粵春曉,許欽松,中國畫,500x250cm,2008年

許欽松:成立基金會,是為了推動公益力量,不是簡單給錢

從文化藝術到家國情懷,許欽松對社會的關注由來已久。

2007年,看到五華山區孤殘孩子給廣東省民政廳的一封求助信,許欽松發起成立廣東省孤殘兒童救助基金會,捐作品拍賣;2008年汶川地震,時任廣東省美協主席一職的他倡議廣東美術界為災區籌集資金,140名畫家紛紛響應,藝術作品義賣所得700多萬元用于救災;在他的倡導下,廣東省美協108人團隊用18個日夜創作了長56米、高1.6米反映抗震救災的巨幅油畫《地恸·重生》,更是5天時間編輯出版了《地恸·重生》一書,成為全國最早支援災區的藝術力量之一……

2017年,許欽松發起創辦了廣東省許欽松藝術基金會。自成立以來,基金會緻力于通過“藝術+公益”的方式幫助更多藝術家成長,支援各項社會服務活動開展。

“成立基金會,是為了推動公益力量,不是簡單給錢。”許欽松用平和的心态說出他的這份感受。

許欽松:成立基金會,是為了推動公益力量,不是簡單給錢

▲ 鄉村美術教師培育計劃·澄海專場

其實早在2009年,為鼓勵母校廣州美院的畢業生發展、激勵青年藝術家堅持創作,許欽松自掏腰包成立了許欽松創作獎。從2019年開始,許欽松創作獎陸續在全國八大美院正式落地。專業的評審團隊,讓它成為青年藝術家認可度非常高的專業獎項。時至今日,許欽松創作獎評選已經成功舉辦13屆。

來自江西的獲獎者小吳讓許欽松記憶深刻。一連幾次活動,許欽松都感覺有一個年輕人跟着他。後來在活動中,他找到機會問這個年輕人:“你是不是有話跟我說?”小夥子終于抛開膽怯:“許老師,我跟了您幾個活動了,就想跟您說一聲謝謝。我來自江西鄉下,這份肯定對我很重要!”

許欽松:成立基金會,是為了推動公益力量,不是簡單給錢

▲ 2021年度許欽松創作獎全國總選頒獎典禮

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對于許多還未進入社會的年輕美術工作者而言,這筆獎金成為許多人堅持藝術創作的精神鼓勵。

2021年度,許欽松創作獎收到12所目标高校、全國各地共12638幅投稿作品,其中有200件作品入圍,曆時102天的評比,最終共誕生金銀獎9名、網絡賽區和目标高校銅獎119名,以及最受藝術機構關注獎、最受媒體關注獎、最具網絡人氣獎等。

許欽松:成立基金會,是為了推動公益力量,不是簡單給錢

▲ 2019年度許欽松創作獎全國總選頒獎典禮

“基金會還在努力為這些青年畫家和藝術機構之間搭建橋梁。比如設立媒體關注獎、藝術關注獎等。針對青年畫家,我們有‘青松計劃’;對于老藝術家,我們正努力策劃‘松柏計劃’,對一些老藝術家的作品進行搶救性梳理和學術研究。”廣東省許欽松藝術基金會副理事長許多思告訴《南方》雜志記者。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廣東省許欽松藝術基金會的項目涉及領域很廣,專業性強。對于基金會的發展,許多思認為,無論是面向青年藝術家的“青松計劃”,還是針對老一輩藝術家的“松柏計劃”,都必須建立在基金會的專業标準之上,邀請各界一流的專家團隊來評判。“這需要專業服務的輸出,是我們做公益的另一種方式。我們在做的其實是文化與藝術服務更多的領域,讓更多的人看到藝術。”他說。

許欽松:成立基金會,是為了推動公益力量,不是簡單給錢

▲2021年度許欽松創作獎全國總選獲獎作品展覽

(廣州圖書館)

許欽松:成立基金會,是為了推動公益力量,不是簡單給錢

如果在網上搜尋“許欽松”,就會出現“鄉村美術教師培育計劃”的内容。這是廣東省許欽松藝術基金會近年來着力推動的一個公益項目。“鄉村美術教師培育計劃”以縣為機關落地,聯合當地教育主管部門,針對鄉村美術老師開設為期五天的五大門類課程。

“‘農村’二字背負了許多不應有的偏見。很多年輕人并不喜歡生于斯長于斯的農村山鄉,有些甚至羞于提到自己的家鄉,讀了書不願意回去。”許欽松對這種現象不無憂慮。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這位文藝工作者開始思考鄉村文化自信和文化振興的問題。

“鄉村美育的關鍵在鄉村美術老師。”許多思向《南方》雜志記者講到自己的觀點。在這些年的工作中,他和團隊發現,外面的師資力量來到鄉村校園後,不少會在一年後離開。面對這樣的窘況,基金會努力探索怎麼樣培養當地的老師,從根上培養鄉村美育人才。“他們是真正懂得當地文化的人,會更長久地留在這裡。然而有的時候老師們并不能意識到身邊的美,不能第一時間找到身邊适合美育的素材。我們團隊就帶着他們一起來發現身邊的美,逐漸培養他們對鄉村、對鄉土文化的自信,進而更熱愛自己的家鄉。”

許欽松:成立基金會,是為了推動公益力量,不是簡單給錢

▲ 鄉村美術教師培育計劃·清遠專場

“我曾經也兼職帶過美術課、音樂課,我知道這份重視對于美術老師的重要意義。”許欽松笑着告訴記者。在基金會從業人員的描述裡,無論多遠,許欽松都堅持到當地親自講“第一課”。鄉村美術老師的定位是什麼、自己的家鄉有多美、用哪些原料做出家鄉特别的美術作品……從第一堂課開始,美術老師們在藝術大師的啟發下,逐漸找到職業自信,建立起文化自信。

有了啟發,回鄉後,老師們就地取材,制作更具當地特色的教案。例如靠海的鄉鎮,有的老師以貝殼為原料制作了孩子們喜愛的作品。越來越多有當地概念的教案在校園中流淌,為孩子們帶去了心靈的滋養。

許欽松:成立基金會,是為了推動公益力量,不是簡單給錢

▲ “與愛對畫”——清遠大麥山藝術夏令營

“對優秀教案,我們每年會進行評比表彰。”許多思介紹說。不表彰老師而表彰教案,也是一番細緻的考量。在許欽松看來,一名優秀的教師,隻能帶好一個班的孩子;而一份浸染當地文化血脈的優秀教案,則是可複制、可借鑒的文化傳承文本,具有更大的價值。

2021年5月16日,在廣東省文化館展出了90多張優選的優秀教案作品,這是2020年度“許欽松鄉村美術教育獎”頒獎典禮暨成果展的現場。這次的主題為“萬物生”,旨在研發因地制宜、具有鄉土文化氣息的美術課程。

許欽松:成立基金會,是為了推動公益力量,不是簡單給錢

▲ 2020年度“許欽松鄉村美術教育獎”成果展

(廣東省文化館)

“我們經過一段時間的營運,目前基金會得到了越來越多美術家的支援。他們事實上成了一個專家庫,當基金會有新的策劃或者活動時,大家都會積極響應。基金會希望不斷以‘培育+獎勵’的模式在地孵化。”在許多思看來,經過3年的成長,學校美育工作有了可喜進展。他舉了一個例子,針對非遺文化傳播和轉化的問題,基金會的團隊别出心裁地将非遺包裝為有趣的内容,研發寓教于樂的非遺課程。

許多思說,在這樣的思路裡,研學不是一味地去标志性的建築進行打卡,而是學習當地有趣的非遺内容。

“我們有很多項目都在同步進行,期待有更多的社會力量可以一起參與進來。”許多思對《南方》雜志記者說,“要把更多的鄉村‘文化寶貝’挖出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