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鷹眼》走心了,結果顧此失彼

還記得導演馬丁·斯科塞斯對漫威電影的評價嗎?“漫威電影不屬于真正的電影藝術(cinema)。”

斯科塞斯認為,漫威電影不是創作者試圖向觀衆傳遞情感和心靈體驗的電影,而是接近于奇觀刺激的“主題公園”式電影。該模式淡化了情節的關聯性以及人物對故事的推動作用,将影像、角色、細節彩蛋作為調動觀衆感官、心理刺激的興奮劑。

觀看漫威電影的體驗就像坐過山車:映前營銷宣傳期,觀衆被狂轟濫炸的預告片激起觀影欲望;熱映期,觀影爽感轉化成離開影院後的高讨論度;過了許久觀衆才反應過來,電影的邏輯漏洞實在是不少。

這一由期待到嗨,再到嗨過後“幡然醒悟”的心理過程,可用于形容觀看《蜘蛛俠:英雄無歸》時的狀态:看前,被“三蟲同框”(三代蜘蛛俠演員出現于同一部電影)、老反派的加盟吊足胃口;看時,因心理預期被滿足,進而達到高峰體驗;看後,對疲乏的文戲無力吐槽。

《鷹眼》走心了,結果顧此失彼

倘若說漫威影視作品隻有場面、沒有情感,也不合實際。

就《旺達幻視》《獵鷹與冬兵》《洛基》《假如…?》四部漫威劇集來說,角色行為、心理活動不僅易讓人産生情感共鳴,還利于推進漫威多元宇宙程序。

此外,這些劇集在藝術形式上也做了融合與探索。拿《旺達幻視》來說,影像上,本劇以黑白、彩色兩種風格區分故事中的虛拟世界與現實世界;類型上,古早輕喜美劇風與心理懸疑驚悚風混搭在一起,挑戰觀衆的視覺神經。

如今,圍繞漫威角色“鷹眼”創作的劇集《鷹眼》迎來大結局。以沒有超能力的英雄做主角,圍繞角色心理創傷展開叙事,漫威仿佛在回應斯科塞斯“漫威電影創作者未曾試圖向觀衆傳遞情感和心靈體驗”的質疑。

《鷹眼》走心了,結果顧此失彼

本劇于11月24日在Disney+平台播出兩集,上線時間卡在感恩節前夕。全劇6集,每周更新一集,最後一集正巧趕在平安夜前播完,這也奠定了劇集《鷹眼》合家歡的調性。

劇中,“鷹眼”克林特·巴頓(傑瑞米·雷納 飾)的主任務是:排除萬難,趕在聖誕節前回到家人身邊。這一叙事邏輯易令人聯想到《小鬼當家》系列,主人公須在聖誕節前把雜七雜八的事處理掉,進而完成“歸家”這一行為。

克林特的煩心事源自一個小姑娘,凱特·畢曉普(海莉·斯坦菲爾德 飾)。

《鷹眼》走心了,結果顧此失彼

凱特的父親喪命于“紐約之戰”(《複仇者聯盟》最後的決戰)。隻因童年時目睹過“鷹眼”戰鬥的風采,凱特立志要成為一名神箭手。

《鷹眼》走心了,結果顧此失彼

一日,凱特的母親艾莉諾(維拉·法米加 飾)帶凱特參加其未婚夫傑克(托尼·達爾頓 飾)的家族派對。

豈料,凱特闖入黑市拍賣交易現場,趁“運動衣黑幫”洗劫拍賣會時穿上拍賣品“浪人服”(《複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裡“鷹眼”的戰袍),準備行俠仗義。

本想弄清真相的凱特,意外發現傑克叔叔阿曼德(西蒙·卡洛 飾)的屍體。到底是誰殺了阿曼德?艾莉諾跟阿曼德發生過争執;侄子傑克有殺人動機,他想繼承阿曼德的财産;“運動衣黑幫”的幕後黑手“回聲”瑪雅(阿拉誇·考克斯 飾)也有可能是始作俑者……每個人都疑點重重。

然而,輿論認為“浪人”才是頭号嫌疑犯。于是,克林特、凱特需查明真相、洗刷冤屈。由此,《鷹眼》成了部懸疑冒險劇。

《鷹眼》走心了,結果顧此失彼

叙事上,本劇依舊以家庭劇的拍攝套路串連起前後情節。

劇中多數戲份發生在室内,且多聚焦克林特與凱特間的師徒關系。一會兒,克林特給凱特包紮傷口,教她遠端射箭的技巧;一會兒,凱特陪孤獨的克林特吃飯、打趣、唠家常。呈現方式,怎麼生活怎麼來。

《鷹眼》走心了,結果顧此失彼

克林特與凱特更像一對父女。

凱特缺少家人的陪伴。她童年喪父,母親又有着不可告人的秘密。克林特于凱特而言,既是兒時的偶像,又充當了父親的角色。

兩人互動戲碼之多,甚至讓觀衆覺得,凱特的主角光環已大過克林特。也難怪,畢竟凱特要接過克林特的衣缽,成為新一代“女鷹眼”。

《鷹眼》走心了,結果顧此失彼

不同于高科技武器加持的鋼鐵俠、注射有超級士兵血清的美國隊長、生而為神的雷神托爾、刀槍不入的綠巨人班納博士,“鷹眼”克林特·巴頓隻能算是肉體凡胎。

作為初代複仇者聯盟的一員,“鷹眼”戰力最弱。但恰恰是他的平凡之身,更能讓普通大衆對他産生好感。

克林特内心有着無限的苦悶與孤寂。“終局之戰”後,一些超級英雄或多或少患上了創傷後應激障礙。旺達因痛失夫妻幻視,将西景鎮的居民囚禁在虛幻之地;“獵鷹”不敢接過盾牌,成為二代“美國隊長”;克林特依舊忘不了摯友“黑寡婦”娜塔莎犧牲時的場景。

《鷹眼》走心了,結果顧此失彼

劇院前排小姑娘裝扮成娜塔莎的樣子,克林特見後直接奔出劇院;娜塔莎的妹妹葉蓮娜(弗洛倫絲·皮尤 飾)以為是“鷹眼”害死了姐姐,克林特面對葉蓮娜的尋仇,也不怎麼還手。

劇院洗手間刻有一段文字:“滅霸做得對。”顯然,“爍滅”事件(滅霸“響指”事件後,一半人回歸)讓一些人認為,減少一半人的做法有可取之處。

這樣一來,複仇者聯盟所做的努力意義不大,娜塔莎的死更像一則笑話。過去的一切均被抹殺,克林特再次陷入自我掙紮的境地。

《鷹眼》走心了,結果顧此失彼

葉蓮娜

除了忘不掉過去,克林特還想斬斷一些往日幽影。

“響指”事件後,克林特化身為浪人,淪為殺人工具。好在娜塔莎及時出現,召集他回歸複仇者聯盟,克林特才停止殺戮。在克林特眼中,娜塔莎“殺”了“浪人”,拯救了他。

如今,“浪人”身份再現江湖,克林特那些不好的記憶湧上心頭。劇中有了一些象征性行為,指代克林特想要與過去一刀兩斷的決心:他假裝被人“砍殺”,看着浪人服被火焰吞滅,甚至穿凱特新設計的戰服,隻為與過去那個幽靈(既是邪惡的自己,又是對娜塔莎的愧疚感)告别。

《鷹眼》走心了,結果顧此失彼

不得不說,《鷹眼》深入到克林特的内心,不再是一部“主題公園”式的電影。

然而,那種上天入地的娛樂橋段恰恰是觀衆喜歡漫威電影的主要原因,如今“拆東牆補西牆”,把營造視覺奇觀的精力放在人物内心戲挖掘上,有些得不償失。而且,隻深挖角色、不求行為邏輯嚴絲合縫的創作方式,降低了故事的可看性。

就像劇集《獵鷹與冬兵》,重點全放在人物塑造上,動作戲淪為附庸,故事基調沉悶,觀衆自然不買賬。

《鷹眼》第3集,近身肉搏、追車戲碼層出不窮,巨大化弓箭從天而降的情節更是讓人大呼過瘾。可惜,整6集,也就這一段追逐戲令人印象深刻。

《鷹眼》走心了,結果顧此失彼

另外,漫威反派的設定一直有“雷聲大,雨點小”的弊病。

《鷹眼》中的大BOSS金并,心思缜密,智力超群,且力量驚人。漫畫中,他曾是蜘蛛俠、夜魔俠的死敵。可劇集中的他被“回聲”開了一槍後草草收場(此鏡頭隻聞槍聲,估計沒擊中要害,不然也太浪費反派資源了)。

《鷹眼》走心了,結果顧此失彼

或許,有些作品就适合“遊樂場”式叙事,觀衆去影院看它,本就圖一樂呵。刻意追求藝術性、意識形态,可能會把原有的利好因素丢得一幹二淨。

【文/何思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