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古語雲:雲從龍,風從虎。傳說中的龍,是一種有鱗、有須、有爪,能興雲作雨的神異動物。中國北京故宮院内的九龍壁,繪形繪色地反映出龍的神奇形象。然而,龍之于百姓,可謂“善莫大焉”。中藥的龍骨,為鎮驚、固澀藥;龍齒為鎮驚安神藥;龍腦,氣芳香,通諸竅。
西漢以前人們常把龍蛇相提并論,如《漢書.揚雄傳上》說:“以為君子得時則大行,不得時則龍蛇。”《左傳·襄公二十一年》雲:“深山大澤,實生龍蛇。”這在某種意義上講,龍蛇是可以通用的。
中國的夏曆用幹支紀年,十二支配合十二種動物,人生在哪年,就屬哪種動物。如屬‘蛇’的,一般不說“蛇’,而說‘小龍’。是以,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蛇就是小龍。
龍蛇既通用,龍肴即蛇肴。我國早在《山海經》裡就有嶺南人食蛇肉的記載。《淮南子》中也說:“越人得蚺蛇以為上肴。”可見以蛇入肴,至少已有2000年的曆史了。不過,正式以蛇肉作為烹饪名肴,則是近百年的事。
蛇肴“龍虎鬥”是廣東風味菜的代表作。素以名奇、形美、味鮮、營美價值高而飲譽中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