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此國國王本不是中國人,卻屢屢支援我國,至今都在用一個中國姓

今天故事裡的主人公之一名叫昭披耶卻克裡(Chao P'ya Chakri),是泰國曼谷王朝第一代國王,也被稱為拉瑪一世,是地道地道的泰國人,但他還有一個中文名,名叫“鄭華”,奇怪的是此後的泰國國王都有一個“鄭”姓的中文名,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難道隻是巧合?

此國國王本不是中國人,卻屢屢支援我國,至今都在用一個中國姓

故事要從200多年前說起,那時候中國還是乾隆帝統治時期,泰國也特别混亂,緬甸還乘機領兵殺到王城之外,民不聊生,一位名為達信的人橫空出世,多次領兵抗擊外敵,最後拯救了危難中的泰國。

達信還有一個更為人所熟知的名字,那就是鄭信,他是泰皇五大帝之首,是泰國吞武裡王朝國王、建立者,同時他還是一位中國廣東潮汕人,父親乃中國廣東潮州府澄海縣華富村人(今汕頭市澄海區廣益街道華富居委)。那麼他會為什麼跑去泰國拯救他們呢?

此國國王本不是中國人,卻屢屢支援我國,至今都在用一個中國姓

原來當年清朝實行了“禁海令”,鄭信的父親作為一名普通漁民,靠海吃海,禁海令一出他隻好選擇了在海外謀生,最後便輾轉來到了泰國,還遇到了一位美麗的泰國女子,兩個人相愛了,不久便走進了婚姻的殿堂,生下了鄭信。

然而天有不測風雨,鄭镛不久後就離開了人世,孤立無援的母親隻能把兒子鄭信托付給丈夫的好朋友,泰國财政大臣昭披耶節基,他是一位正直的好朋友,從此全心全意照顧鄭信,比對親生兒子還好,給他最好的教育,給他最好的生活。

鄭信特别争氣,從小就展現出了過人的智慧和才華,學會了泰語、漢語、越語和巴利文,20幾歲就成為禦前侍衛,憑借着出色的能力,鄭信立馬成為達城副官,後又成為甘烹碧城城主(重要國城)。

此國國王本不是中國人,卻屢屢支援我國,至今都在用一個中國姓

本以為日子會安安穩穩過下去,但他們的鄰居緬甸早就對泰國觊觎已久,那時候的緬甸狂妄自大,勢必要拿下泰國,曆經14個月,緬甸踐踏了泰國的土地,并于1767年攻破泰國大城,随後就展現出強盜的一面,對泰國燒殺搶掠,甚至一把火燒了泰國400多年曆史的古都。

相信每一位泰國人都會憤怒,其中就有鄭信,當年泰國各地湧現出了很多“王”,都希望能與緬甸抗衡,但實力卻達不到,此時有人推舉了鄭信,于是在1767年12月,鄭信加冕為王。

他先找到了最合适的尖城作為複國基地,又帶領隊伍制造軍艦,召集泰、中壯男,入伍為兵;驅逐外寇,收複失土。僅僅7個月,緬軍就被鄭信帶領的隊伍擊敗,而那一年鄭信才34歲,他完成了收複泰國的大業。

此國國王本不是中國人,卻屢屢支援我國,至今都在用一個中國姓

鄭信一直都沒有忘記自己身上流着中國的血,在恢複泰國元氣的時候,鄭信緻力于發展泰國與清朝的關系,多次派人來到中國,請求清政府敕封,1777年,乾隆帝終于同意了他們的請求,允許暹羅使節到清廷朝貢,後期陸陸續續來了許多商隊。

然而這一切都被一個人看在眼裡,他就是文章開頭提到的泰國曼谷王朝第一代國王昭披耶卻克裡,他是鄭信從小一起長大的好兄弟,他早就對鄭信的王位觊觎已久,1782年(乾隆四十七年)鄭信因近衛軍發動政變被迫退位,昭披耶卻克裡立馬乘機上位。

此國國王本不是中國人,卻屢屢支援我國,至今都在用一個中國姓

登基第2天,昭披耶卻克裡就下令處死了自己的“好兄弟”鄭信,當年泰國還是清朝的藩屬國,是以昭披耶卻克裡要想名正言順當皇帝,就得取得乾隆帝的冊封和認可,但他又怕清朝皇帝因他對鄭信做的事責罰他,于是想了一個“好主意”。

在國書中,昭披耶卻克裡自稱是鄭信的“兒子”鄭華,“父親”鄭信因病逝世,留下遺诏由他繼位,乾隆根本沒有多想,大手一揮就冊封昭披耶卻克裡(鄭華)為新國王。

此國國王本不是中國人,卻屢屢支援我國,至今都在用一個中國姓

這個“習俗”就那麼延續了下來,此後曼谷王朝的曆代國王登基前都要給自己取一個“鄭”姓中文名,就算後來清朝滅亡了,這個習慣也沒有取消,延續至今。并且泰國一向與中國保持友好關系,比如為中國遊客提供VIP通道,國内學習中文的人群更是高達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