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有鑒於曆史上的宦官幹政的危害。故特地制定了一塊鐵牌,上刻“内臣(宦官)不得幹預政事,預者斬”這十餘個大字。我們都知道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君主,其制定的規定,那就是祖制了。通常來說,一朝的祖制,都是要被其子孫奉為圭臬的,而絕不是能輕易廢棄的。

然而,令人玩味的是到了朱元璋的兒子,燕王朱棣篡位當了皇帝後。朱元璋的這條“宦官不得幹政”的祖制,就被束之高閣了。朱棣就特别地信任宦官,令人聞而色變的“東廠”就成立於朱棣在位期間。衆所周知的“鄭和下西洋”,如此事關國家威儀的大事,也被朱棣交給了宦官鄭和。明朝中後期又出現了“西廠”、“内廠”等,明朝的大太監也頻出,如王振、汪直、劉瑾、馮保、魏忠賢等都權傾一時。
那為何明朝“宦官不得幹政”的祖制,執行不下去呢?一則,朱元璋是開國君主,其各方面的能力都比較強,對宦官的依賴就沒有那麼大。二則,明初,百廢待興,社會結構等各方面,相對來說,也都較為簡單,是以,相對來說,國家也便於管理。而明朝中後期,社會結構變得複雜,皇帝也就越來越離不開宦官。
明朝雖重用宦官,大太監也頻出,卻跟漢唐時期的宦官幹政有着顯著的差別。漢唐時期的宦官幹政,皇帝完全淪為傀儡、被太監們所操控,甚至肆意廢殺皇帝也不足為奇。而明朝的大太監,無論是劉瑾也好,還是魏忠賢也好,當皇帝抛棄他們的時候,卻無任何反撲掙紮的能力。是以,那些說明朝是“太監”是如何如何地權勢熏天,也并不确切。
明朝的太監,其實跟滿清的“包衣奴才”是一樣的,其本身就是皇權的一部分。滿清統治者最信任的就是自家的''包衣奴才”,例如曹雪芹家,就是滿清的包衣,被派到江南,任江甯織造,暗地裡替滿清刺探民情。宦官也是一樣,是皇帝的身邊人,當然最受皇帝的信任。其實,就相當於皇帝的“眼”、皇帝的“腳”,被派到各地去做監軍、去收稅等等。
明清的皇權都得到空前的加強,而宦官是依附於皇權的,離開皇權,其啥也不是。如清末的大太監李蓮英,連李鴻章都要向其行賄、獻媚。但如果慈禧一死的話,誰還會買李蓮英的賬?李蓮英不過是慈禧身體的一部分而已。明朝的宦官也是一樣,宦官是代表皇權的,沒有了天啟皇帝朱由校,九千歲的魏忠賢還能算啥?宦官作惡的本質也即是皇權過大的自身之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