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晉南北朝人物志-(九十八)高洋(上)
如果說中國曆史上哪一段曆史最令人發指的話,那恐怕就要數南北朝時期;而南北朝中間哪一段曆史最荒唐糜爛的話,那可能就得是北齊王朝了。
前幾年,翻拍的曆史劇喜歡以南北朝特别是後三國時期的故事為原型進行創作,比如講述西魏的《楚喬傳》,以及北齊的《蘭陵王》和《陸貞傳奇》。隻是由于電視劇的虛構和改編,使得本來就混亂的這段曆史顯得更加蕪雜,令人看不清真相。

筆者對這些電視劇沒有什麼興趣(老實講我也沒看過),但是對他們魔改曆史人物、洗白部分人物曆史形象的事迹有所耳聞。是以,我們有必要來好好了解一下這段迷亂狂歡的曆史。
首先,我們來聊聊,北齊王朝的首位皇帝——高洋。
之前咱們說過,北齊與北周和當年的曹魏很像,都有一個控制朝政很多年都沒稱帝的實際締造者(高歡/宇文泰)。而北齊還有一點和孫吳很像,那就是他的首位皇帝,其實是自己統治集團的第三位上司人,在他和他爹之間還有個大哥——高澄。
高澄是高歡的嫡長子,繼承了乃父母的所有優點,是衆望所歸的繼承人,也是高歡着力培養的接班人。在高歡去世後,高澄十分妥善地處理好了侯景反水事件,并且把禍水成功地潑給了南朝,還捎帶手奪過來不少土地,足可見其政治智商之高。
立下如此大功,東魏皇帝也得有所表示——送給高澄“封相國+齊王+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的禅位套餐。高澄不滿足于此,又再接再厲,親自奔赴颍川擊敗了西魏,還生擒了西魏大将王思政。一時間,高澄在東魏乃至後三國之中都風頭無二,東魏第一強國的身份也愈發坐實了。
就在這如日中天的時候,高澄卻突然死在了自己家裡,還是被自己家的廚子殺掉的。
按正史的說法,是說高澄有天吃飯的時候看見自己家廚子,就說了一句“遲早我要把這奴才給剁了”。此廚子不是一般人,他是梁朝名将蘭欽(當時與陳慶之齊名)的兒子,因為戰敗被俘才到高府來做下人的。這位将門虎子越想越氣,拿把刀就把主子殺了。
這個故事聽起來有點離奇,畢竟蘭公子的脾氣再大,也不至于在王府裡随便找把刀都能殺人的地步。但此事最詭異之處并不在于此,而是它的處理結果。
事出不久,高洋就帶着人趕到哥哥府上,把涉案人員全部剁成了肉醬(史稱“自脔斬群賊而漆其首”)。随後,他對外宣布哥哥生了重病,由自己代管各項事務。直到次年正月(案發于八月),他才為兄長發喪。
史官在這裡多有溢美之詞,說什麼當時文武百官對高洋都有輕慢之色,高洋處變不驚穩住局勢之類的話。其實一千多年後我們都能看得出來,高澄之死與他這個二弟之間關系十分暧昧;當時的大臣豈能看不出?隻是線索已經全部斷裂,我們隻能推測而已。
相比于其兄高澄,高洋确實差的不少。他繼承了父母的智慧,卻沒有遺傳父母的顔值,這在顔值正義的南北朝時期是一件巨大的遺憾。是以,對這個兒子,高歡和婁昭君都十分不待見。
但是高洋畢竟還是有閃光點,有一天高歡指着一團亂麻對子侄們問:“你們打算怎麼解開它?”其他人都一籌莫展,隻有高洋拔出佩刀一把斬斷,淡淡地說出四個字:“亂者須斬!”(這就是快刀斬亂麻的來曆)
這個極具幾百年前亞曆山大大帝智慧的解決方案獲得了高歡的賞識,他對這個兒子也逐漸改變了看法,允許他參與到各項事務之中來。而他也靠着自己的努力,接過了父兄的旗幟,成為了高家的第三代掌門人。
高洋接班後不到一年,他就逼着東魏皇帝元善見退位,自己成了大齊皇帝。進而開始了他為期九年的執政生涯。順便說一句,他稱帝這一年,才剛好二十四歲。
作為一個頂級的官二代、帝一代,高洋這九年皇帝當的可以說是波瀾壯闊又虎頭蛇尾,堪稱是一代青年帝王的典範,更是物質濫用所緻精神障礙患者的教科書。
稱帝之初,高洋怎麼看怎麼都像是個賢君。他對内柔剛并用,不避權貴,把北齊的上下治理的井井有條;對外,他親自帶兵出擊北方的庫莫奚人,甚至帶着敢死隊帶頭沖鋒,還唯恐敵人不多(史書原話)。
而對于自己最大的敵人——西魏,高洋更是下過狠心。有一次他巡遊到兩國邊境的時候,還特意下過诏書,表示自己即将不日讨平西魏。吓得剛剛死了宇文泰的西魏極其嚴肅地讨論了是否要遷都到隴右的問題。高洋的威懾力,可見一斑。
如果高洋能穩定地這麼輸出他的才華二十甚至十年的話,曆史可能就會改寫,最後統一天下的就是他的北齊。然而很遺憾,并沒有。不僅沒有,他還沉醉于自己的豐功偉業之中,并且還沒等來自己登基九周年紀念日就一命嗚呼了。
那麼,這位北齊文宣帝又是怎麼走向滅亡的呢?咱們下回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