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強權下泣血的衣冠,剃發令的由來,漢民的倔強與屈從

剃發令在漢民族曆史上是血淚的一頁,也是明末清初入關後為了讓漢民順從,削弱民族意識頒布的一項法令。

不僅漢族,就連蒙古族和其他少數民族也莫能例外,漢民高度重視頭發和衣冠。

強權下泣血的衣冠,剃發令的由來,漢民的倔強與屈從

自從有了周禮就有着嚴格的規定,而後世的孝經則更加明确:“身體發膚受之父母。”,剃發是不可接受的,漢人無論朝代變遷都會把頭發盤在頭頂,而滿人在關外生活,由于漁獵需要和騎馬打仗,為了友善,發飾主要為金錢鼠尾。

公元1644年,清軍一入關就在沿途頒布剃發令。

到了第二年,多爾衮在北京再度頒布正式的法律,要求全國各地10天之内全部完成剃發工作,

同時還對官僚階層和民間的服飾進行了統一,異族統治當然不得人心,在漢民中遭到了強烈的抵制。

強權下泣血的衣冠,剃發令的由來,漢民的倔強與屈從

當時有漢人寫文稱,滿人留辮其實是因祖先有馬尾崇拜,騎馬打仗時為了避免頭發随風飄揚遮擋視線。

是以用發辮綁起來,可是清廷卻不管這麼多,把剃發易服當成歸順的标志。

法令到了地方,一些歸順的地方官為了表示忠心,又縮短了傳達時間,要求平民三天之内完成剃發易服,于是在那段時間裡,各地的漢民為了保住頭發展開了無數血腥抗争,也有了後來的嘉定三屠,揚州十日。

在江陰,起義軍與清兵進行了兩個多月的周旋,近8萬清軍戰死,最終引發了屠城報複,17萬百姓被殺。

強權下泣血的衣冠,剃發令的由來,漢民的倔強與屈從

在廣州推行剃發令時,公文說:“金錢鼠尾,乃新朝之雅政,峨冠博帶,實亡國之陋規。”

有意思的是,朝堂上,一名叫孫之獬的漢人官僚為了讨好清廷,在法令頒布後第一時間為自己剃發易服。此人曾經在明朝做了22年的官,他為了前程,清軍一入城就選擇投降,這一次頒布剃發令。

此人又是第一個跳出來響應的,在當時滿漢有别,就連朝會也分成兩班,滿人朝會時孫之獬遭到驅趕,大家都說他不是滿人,到漢人朝會時又遭到臣工們的驅趕,說他破壞了老祖宗的規矩,采用滿人的打扮,于是孫之獬左右不是人。

不過随着天下漸漸平定,對剃發易服的抵抗也越來越弱,更多漢族士大夫進入到滿清朝廷和各級官府參加了政權建設,更有一部分人官居高位,加上滿清剛開國時輕徭薄賦,緩和了明末的各種社會沖突。

強權下泣血的衣冠,剃發令的由來,漢民的倔強與屈從

漢民開始屈服,默許了清朝作為正統王朝的存在,而剃發令也變成了正式的法律,不過這隻是剃發令在關内的執行狀況。

事實上,滿清在關外時攻略明朝城池,都會要求當地的居民剃發易服。

天命六年,八旗軍攻下遼陽,就要求當地的官民全部剃發,再後來與明朝交戰中,每攻略一地都要求當地的居民剃發,是以早在皇太極時期,要求歸附的漢民剃發就是長期政策。

剃發易服屬于意識形态的統一,清朝初期對發型樣式有着嚴格規定,頭部隻留一點點頭發,将長發編成小辮,尾部要能穿過銅錢,這就是金錢鼠尾的由來:“時剃頭令下,闾左無一免者,金錢鼠尾,幾成遍地腥膻。”。

強權下泣血的衣冠,剃發令的由來,漢民的倔強與屈從

不過随着風俗的變化,到了清末已經大不相同,當時隻需要剃一半,剩下頭發編成辮子就可以了。是以如今的清宮戲大多不夠嚴謹,陰陽頭的發飾直到清期時才成為主流。

如果在滿清剛剛入關那段時間也是死罪,為了推行剃發令,滿清政府花了大力氣,漢民們也為此付出了血的代價:“去秋新令,不剃發者以違制論斬,令發後,吏诇不剃發者至軍門,朝至朝斬,夕至夕斬。”随着政權的漸漸穩固,這項法令開始松弛起來,滿清坐天下百年之後,到了嘉慶初年開始漸漸的将頭發留出來,發量增加了,金錢鼠尾有着濃濃的漁獵之風,在漢民眼裡實屬醜陋。

可由于統治者的需要,剃發易服變成了漢民的投名狀,頒布法令的那段時間,稍有不從就會被斬首,作為民族血淚史,直到孫中山革命成功,漢人終于揚眉吐氣,剪辮子成了革命黨人最重要的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