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馬良希望練武救國,積極推廣“中華新國術”,為何卻成了漢奸

馬良是民國時期著名的國術家,他在民國初年,為了“強種強國”極力推廣“中華新國術”,使得國術在學校和軍隊得到普及,為國術的轉型做了很大貢獻。然而誰也沒想到,這樣一位愛國的國術家,最終竟做了漢奸,這是怎麼回事呢?

1878年,馬良出生于河北清苑一戶書香人家。

河北原本是個崇文尚武的地方,那裡習武風氣自古濃厚,出過不少武狀元。是以别管是秀才還是白丁,誰要是不會三招兩式,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河北人。在那樣的環境裡,馬良的父母盡管認為讀書是正道,但還是在馬良讀書之餘,讓他拜河北保定的平敬一為師,學習摔跤與少林拳。

說起來,平敬一可是名震河北的國術名家,他精于拳棒、摔跤和少林十八羅漢拳。特别是在摔跤上很有技巧,常常在與人摔跤時,一招制勝。他也讓摔跤成為保定最盛行的運動之一。當然,來拜師學藝者,也是絡繹不絕。

馬良在學藝時,對平敬一恭敬有加,再加上他聰明有悟性,又肯勤學苦練,是以如此風雨無阻學了十年有餘,他不管在摔跤上還是拳棒上,都很精通。平敬一對他很器重,認為他文武兼備,将來必有一番作為。是以平敬一出外比武,總喜歡帶他同往。為的是讓他豐富閱曆,增長見識。同時馬良還經常代師比武這無疑讓他從實踐中獲得了不少經驗,并大大地增強了他在技擊上的技術和實力。

1905年,受西方先進文化、科學、軍事的影響,為了達到富國強兵的作用,清政府取消了科舉考試。

科舉考試既然取消了,想要靠科舉入仕為官的路子也就斷了。在這種情況下,武藝高強的馬良選擇了投筆從戎,入北洋新軍,并順利考進北洋武備學堂。

北洋武備學堂是李鴻章創辦于天津的一所新式陸軍學校。馬良在那裡不僅要學現代軍事,而且還要練武習藝。馬良在學習期間如魚得水,不光學得了專業的軍事知識,武藝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由于成績優異,馬良在學業結束後,被任命為北洋常備軍左鎮辎重營管帶,後來又先後被任命為第六鎮參謀官、第六鎮步兵第十一協第二十一标标統、第六鎮炮兵第六标标統,其官職類似于如今的團長。可見馬良升職很快,其前途也不可限量。

其實,馬良升職很快,除了他确實具備一定的軍事才能,還有一個原因是摔跤在軍隊中被作為一項重要的訓練,而這正是馬良的長項。在軍中,别看他塊頭不是最大,力氣也不是最強,可是還真找不到一個對手。

1912年,宣統皇帝宣布退位,延續了200多年的清王朝,終于畫上了句号。

袁世凱登上總統寶座後,身為老北洋人的馬良,迅速攀上了靳雲鵬這個高枝。

靳雲鵬是段祺瑞手下的“四大金剛”之一,他在段祺瑞的推舉下,擔任中央陸軍第五師師長。由于馬良深得靳雲鵬信任,于是擔任了靳雲鵬手下第九旅旅長。

那時候,孫中山已經多次提出“強國強種,全民習武,以禦外敵”的倡議,這讓源于民間的國術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此外,在這一時期,新文化運動也如火如荼的開展起來,西方體育也随之在國内得到了傳播。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傳統體育與西方體育難免會有一些分歧。比如西方的搏擊和中國的國術就完全不同,這讓馬良等傳統保守的愛國人士十分抵觸,于是“儲存國粹”就成了他的責任。用他的話說,就是“使碧眼黃發者流,不敢以‘病夫’二字為四萬萬同胞之私谥”。

馬良為了推動國術發展,開始着手對傳統國術進行了改革。為了讓國術适用于團體訓練,最終他從傳統拳械套路中,選取了一部分簡單易學的動作。再根據國術套路創編成了“中華新國術”。同時,馬良還邀請了一批國術名家參與編輯國術教材,并将其定名為“中華新國術”。

馬良的“中華新國術”很适合集體教學,是以得到了軍界和教育界的認可和推廣。就連北洋政府也對“中華新國術”非常認可,并将其作為“國粹”在全國學校進行推廣。這也讓馬良名聲大振,成為國術界最有影響力的一位國術高手。

不過,也有不少國術家極力反對。認為“中華新國術”結合了兵式體操操練的模式,隻是生搬硬套選取了傳統國術中的某些招式,并且在訓練的過程中加入了很多立正、稍息、開步走的内容,在技術上生硬呆闆,毫無訓練的樂趣。同時它也隻具備傳統國術的形,絲毫沒有展現出傳統國術的精髓,這已經完全失去了國術的本意。

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政府政要,卻極力推崇馬良的“中華新國術”。他們借此對新文化運動表示反對。不過,最重要的一點,是袁世凱有複辟稱帝之心,是以他和他手下的爪牙們,其實是想通過“儲存為粹”來實作封建複古,進而達到他們的陰謀。

馬良一向對國術有着極大的自信,他曾多次公開表示“考世界各國體育之運用,未有愈于我中華新國術者”。甚至他還建言,應該在全國推行适用各級官階身份相對應的“佩劍制度”,以此來彰顯中華國術的“武德”和“武風”。

自然,新文化運動的先驅人物們,絕不能任由其大造輿論,是以他們極力反對。比如魯迅就一針見血地指出,北洋政府極力把“中華新國術”當作“國粹”來推行,本身就是“鬼道”精神,其本質就是阻礙西方近代體育在國内順利發展和傳播。

不管怎麼說,“中華新國術”的确對傳統國術的轉型,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這一點也可以說,馬良功不可沒。隻是就像那些反對他的國術家們所言,盡管“中華新國術”在全國得到了推廣,但由于内容太過單調呆闆,很快就沒有什麼人願意練習它了。

1919年,日本侵占膠東半島嶼、濟南等各城,還奪走了德國在山東強占的各種權益,進而引發了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舉國上下紛紛響應。馬良所在的濟南亦不例外。在這場反日中,愛國人士不僅抵制日貨,而且罷工罷課,示威遊行。

日本憲兵與日本警察無故抓捕了一些遊行示威的學生,并且還不斷到一些村莊去搜查,一些村民也被無辜抓捕入獄。

面對日本人的跋扈,地方政府不敢過問。學生們為此更加憤慨,不斷在政府門口靜坐請願。北京政府得悉後,為了確定不再鬧出亂子,對濟南進行了戒嚴,并派馬良為戒嚴司令,鎮壓那些不聽勸阻的學生們。

馬良以“結黨集會,擾亂治安”為由,不由分說搗毀了回教救國後援會,還将會長馬雲亭、朱春焘和朱春祥以“結黨集會、擾亂治安”為由,槍殺于刑場。

本來,他還想把扣押的學生全部槍斃,好在督軍張樹元盡管是個軍閥,但他也明白槍殺學生,會造成很嚴重的後果,是以沒有同意。馬良這才不得不作罷。

但是馬良制造的濟南慘案卻震驚了全國,一時各地代表紛紛向北京政府請願,強烈要求嚴懲劊子手。但北京政府對馬良卻多有包庇,此事最終不了了之。

那麼,原本因為愛國,積極弘揚國術的馬良,為何會做出殺害同胞的事情來呢?原來,由于日本人不僅借了一筆高額貸款給北京政府,而且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幫助作為參戰國的中國組建了一支參戰軍。是以在馬良看來,日本是有恩于中國的,是以他應該“效忠”日本。這也讓他在鎮壓反日運動時,愈發不遺餘力。在給士兵們訓話時,他還經常說,如果沒有日本貸款,他們的參戰軍就組建不起來,他們的軍服就是日本的,槍械也是日本的,是以他們應該飲水思源,絕不應該受了日本的恩惠還反日,這是暴民的行為。

在反日運動中,馬良對日本多有谄媚,殘暴殺害同胞,被國民痛罵為“回族敗類”“劊子手”,不過,日本人卻對他贊賞不已。

1920年,直奉兩系軍閥結成反段聯盟,發動了直皖戰争。身為皖系軍閥首領的段祺瑞号稱他的軍隊為定國軍,而他則自稱司令,馬良被任命為南路指揮。

戰争失敗後,段祺瑞被迫下野,馬良也被免職,閑居濟南。在賦閑期間,他再次聯合楊鴻修等國術名家,重新整理編撰了《中華新國術》。

1927年,張之江在南京創辦了中央國術館。在張之江的邀請下,在軍政界尚有影響力,同時又是國術家的馬良,擔任了國術館教務處處長,并擔任國術老師主要教授摔跤等。

不過,馬良雖然熱愛國術,但他更熱愛權力。

次年,日本進入濟南後,他便投靠了日本人,擔任了濟南治安維持會會長一職,從此做起了漢奸走狗。

抗戰爆發後,日本在北京建立臨時政府後,馬良又加入成為委員。由于他對日本人死心塌地,不久後便一路高升,被任命為山東省省長兼保安總司令。

1945年,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後,身為老牌漢奸的馬良,也走到了窮途末路,被山東地區受降官李延年逮捕下獄。在驚懼惶恐中,馬良于次年病逝于獄中,卒年70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