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臨帖,究竟臨多像才好?

對于臨帖,要臨到幾分像,不同的老師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指導思想會導緻不同的效果。

對于究竟應該怎麼臨帖更加科學,我想要區分每一個臨習者自身所處的階段水準和臨帖的目的,而施以不同的訓練方法,我們不對任何一種指導思想進行評論,我們隻對如何把帖臨“像”來進行讨論。

一, 什麼是“像”?

書法裡說的像,包括形像和神像。神像其實是一個比較抽象主觀的概念,三言兩語根本說不清楚。我們隻說形像。

這個形,首先,指的是它的整體觀感:

1,傾斜角度(左高右低、上寬下窄等);

2,字形特點(長、肥、扁、瘦等);

3、粗細方圓等。整體觀感是給我們臨帖人的第一感覺,也就是它的外形輪廓。

其次,是它的局部細節。

1,每個筆畫的技法;2,筆畫的起收連帶;

3,筆畫的位置關系,決定字形的構架。

對于整體形像,需要把字帖放遠,更能準确地看出它的整體性;對于局部,需要通過放大,才能觀察它的細節。

我們來看下面幾個字的示範,是臨得像還是不像呢?

下面兩幅圖均來自于中國書法網,是一位書法老師給學員示範的時候寫的。

不難看出,如果脫離原帖,我們可以判斷老師的書法功底那也是相當了得的。

但我們今天探讨臨帖,我們隻針對和原帖的近似度來進行分析,沒有任何褒貶的個人色彩。

從圖一圖二中,你能看出幾處不同呢?

臨帖,究竟臨多像才好?
臨帖,究竟臨多像才好?

二, 關鍵筆畫必須“像”

在臨帖的時候,有些關鍵筆畫是一位書家的風格特點,必須要學像。

有些是書家的書寫習慣,比如切入的角度偏差,空間的微小差距,這些非本質特點,我個人以為可以不加以追究,或者說不追求完全的相似度。

但對于重要的關鍵的點畫,必須越像越好。

臨帖,究竟臨多像才好?

圖一的關鍵筆畫,“謝”的左側言字旁,是關鍵筆。這一筆有幾個明顯特征:入筆承接上一筆的點,輕輕入紙以後,往右上方向然後轉折處有停頓,折筆往左下方向運作。

注意,這個左下方向又有一個先内而外的輕微弧度,這個弧度是為接下去的右上出鈎作準備的。

這個右上出鈎,我們非常容易寫成折筆,就象示範中寫的那樣。為什麼這一筆很關鍵呢?

因為這一筆展現了王字的用筆技巧,它是豎鈎轉彎時,筆鋒慢慢收緊稍稍提起,然後順勢拐彎,與折筆完全是兩回事。

這一筆能不能寫出來,與言字旁的拐彎半徑、收筆提筆都有很大關系。

彎拐小了這一筆就寫不出來,有心的朋友們可以在紙上反複練習一下,這一筆真不好搞。

臨帖,究竟臨多像才好?

圖二的左邊的言字旁也是關鍵筆畫。

這個筆畫的特點是,切筆入筆,往右上方向折向左下(這個折用的是圓筆藏鋒),同樣也是先内而外有個小弧度,再從下方切筆上鈎。與謝字形成強烈的對比。

一個正,一個斜,一個圓一個方,用的是不同的技法。是以,這個筆畫必須要單練,并加以區分。

示範中的方法和方向與原帖差别比較大,更多的是加入了作者自己的行筆特點。當然他寫的也不能說是錯,我們隻是比較原帖,來識别他的近似度而已。

三, 幾個比較寫不像的筆畫

王羲之有幾個筆法是很難搞的,至少是我平時臨習的過程中最怕的幾個點畫。我把它歸類一下,不知道你們臨習的時候留意了沒有。

我把它們放在同一個框裡,讓大家進行對比。

臨帖,究竟臨多像才好?
臨帖,究竟臨多像才好?
臨帖,究竟臨多像才好?
臨帖,究竟臨多像才好?

這些關鍵的點畫,不經過反複、專一的訓練,我們的大腦和手都沒辦法形成牢固的記憶。

那麼,我們在創作過程也就是在運用的實踐中,就會含糊不清,展現在紙面上,要麼就是猶豫不決,要麼就是似是而非,都是因為我們臨帖不深刻和記憶模糊造成的。

一鍋好米,就這樣被我們煮成了“夾生飯”。

圖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