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是由中共福建省委宣傳部主管、福建日報報業集團主辦的福建官方新聞門戶網站。
編者的話:
福建,全國唯一名字冠福的省份。福文化,是充滿幸福感的福建文化。公元733年,唐朝設定福建經略使,從福州、建州各取一字,曆史上便有了“福建”。千百年來,福建人愛國愛鄉、海納百川、樂善好施、敢拼會赢,在祖國東南這片神奇的土地上,用雙手和智慧努力開拓着幸福美好的生活,不斷孕育出獨特的福文化。這些文化因子不斷生根發芽,傳承創新,生生不息,以無以倫比的絢麗色彩不斷綻放。
福文化融于閩山閩水,根植于八閩兒女心中,是人們心中最質樸的心願,也激發着這片土地上最具創造力的實踐。為了讓外地遊客更快了解福建,讓福建人更鐘情、更熱愛自己的精神家園,今起,東南網聚焦福建的曲藝文化、信俗文化、民俗文化、紅色文化、工匠文化、詩書文化、摩崖文化、建築文化等,特别推出"福聞話"融媒體專欄。讓我們一起傾聽、感覺博大精深的福文化,攜手體驗新時代新福建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你說我聽,我說你知”,"福聞話"帶您知閩,更懂閩!
丨一戲傾城,戲如人生丨

一幀幀蹑影舞春、廣袖拂塵的身影
揮灑淋漓的是人世間的悲歡離合
看戲,享一場人生嘉年華
12月13日
福建省第八屆藝術節開幕
連日來近百場演出讓群衆大飽眼福
這是全省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
綜合性文化藝術活動
這是藝術的盛會
人民的節日
就在本周
福建省第八屆藝術節
将落下大幕
藝術節期間,多部經典戲曲
和新編傳統戲上演
赢得滿堂彩
戲劇是中國人的一條基因編碼
是代表中國文化的一支獨特符号
福建人,也不例外
我們骨子裡流淌着戲劇滋養的血液
千百年來
八閩各地用鄉音演繹戲劇
訴說精彩的福建故事
追尋福建戲劇的曆史
就是追尋千百年來“衣冠南渡”時
中原文化流布東南的曆史裡
一道被遮蔽千年的風景
一條被曆史遺忘的叙述脈絡
一個丢失的古老的戲曲世界
一卷作為“南戲遺響”的現世孤本
福建是中國的戲劇大省
梨園戲、莆仙戲、高甲戲、歌仔戲、閩劇
五大劇種常演不衰
還有許多的地方小戲也深受群衆喜愛
如果我們能夠在晴朗的夜空裡
駕着雲彩在八閩大地之上飛翔
我們一定會發現在那些村莊裡
有許多的戲台鑼鼓正酣
“戲”說福建
福建戲曲是中華戲曲百花園中的名花,它源于唐五代,形成于宋元,興盛于明清,傳承于當代,曆史悠久、劇種繁多、劇目豐富、特色鮮明。其中,以閩劇、莆仙戲、梨園戲、高甲戲、歌仔戲(歌仔戲)五大戲曲最為出名。
閩劇
“閩劇”,又稱“福州戲”,居福建五大劇種之首,距今已有四百多年曆史的閩劇以四大唱腔做“根”,福州方言為“本”,是現存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傳統戲曲劇種。廣泛流行于閩中、閩東、閩北地區,并傳播到中國台灣和東南亞各地。
莆仙戲
莆仙戲是我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被譽為宋元南戲的“活化石”。據統計,莆仙戲現存傳統劇目5000多個,約占全國各劇種傳統劇目總和的三分之一。
梨園戲
梨園戲是福建省的傳統戲曲之一,發源于宋元時期的泉州,與浙江的南戲并稱為“閩浙之音”,被譽為“古南戲活化石”。
高甲戲
高甲戲又名“戈甲戲”、“九角戲”、“大班”、“土班”,最初是從明末清初閩南農村流行的一種裝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術的化裝遊行發展起來的劇種,也是閩南諸劇種中流播區域最廣、觀衆面最多的一個地方戲曲劇種。
歌仔戲(歌仔戲)
歌仔戲《保嬰記》劇照
歌仔戲原名歌仔戲,是流行于福建漳州芗江一帶的漢族戲曲劇種。其唱腔特點是曲多白少,格律自由,旋律優美,節奏強烈,具有較強的藝術表現力。唱詞通俗,多用生動的民間語彙,鄉土氣息濃厚。
中國戲劇文化源遠流長
福建戲曲更是中華戲曲文化家庭中
一顆極具地方特色的明珠
經典永流傳、國粹散芬芳
喜歡戲曲的小夥伴
你還記得她們的高光時刻嗎
閩劇情連兩岸
福州一座有着2200年曆史的文化古城,古城孕育古劇。
早在唐代,福州就有歌舞百戲的演出,到現在還時常會見到這樣的景象:濃濃夜色之中,街頭巷尾,巨大的榕樹下,搭起簡易的戲台,台上粉墨春秋,唱念做打,台下觀衆或站或坐,心醉入神。
吸引着戲迷自帶闆凳,早早就趕來占位置的,這就是雅俗共賞的閩劇!
2006年,經國務院準許,閩劇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福州是閩劇的故鄉,台灣則是閩劇的第二故鄉。福州與台灣一衣帶水,往來友善,語言相通,習俗相近,同屬一個文化圈。近一個世紀來,閩台兩地閩劇在台灣影響之大,傳播之廣,觀衆之多,感情之深是十分感人的,它是鄉情鄉音的凝聚,是閩劇藝術魅力的表現。
清人繪的“明人演戲圖”。明清是福建地方戲曲發展的重要時期,繁榮的經濟和便利的交通使外來戲曲聲腔通過多種管道傳入與流播,深刻地影響了福建地方戲曲生态的變化和戲曲劇種的發展。
早在上世紀20年代至上世紀40年代,福州閩班“舊賽樂”、“上天仙”、“三賽樂”、“新賽樂”、“新國風”等,曾先後應台灣福州同鄉會的邀請,赴台灣巡回演出,深受台灣同胞的歡迎。
福州三坊七巷衣錦坊水榭戲台。戲台面積約30平方米,呈四角形,中隔天井,造型獨特,别具風格。整座戲台立于水池上,地下湧泉長年不涸。這是福州市目前唯一現存的水榭戲台。
莆仙戲的世界級亮相
應法國巴黎中國文化中心邀請,仙遊縣鯉聲劇團于2013年10月19日至10月29日,二度赴法國參加第六屆“法國中國地方戲曲節”演出,并在法國巴黎市蒙福樂特劇院表演莆仙戲“目連戲”之《開葷咒誓》,在世界藝術之都再次展現莆仙戲的魅力。
這是被譽為千年“活化石”的莆仙戲二度受到邀請,走出國門赴法國參加演出。作為一個地方劇種,連續兩次受邀到世界文化藝術中心的法國巴黎演出,這在全國戲劇藝術界尚屬首次。
據悉,巴黎中國戲曲節由巴黎中國文化中心主辦,每兩年一屆。2011年,鯉聲劇團作為受邀的五個劇團中唯一的縣級劇團,首次赴法演出《白兔記》,一度驚豔巴黎,并摘走最佳傳統劇目大獎。
莆仙戲原名“興化戲”,2006年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據考證,它是在古代“百戲”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
莆仙戲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戲曲劇種。它源于唐,形成于宋元,興盛于明清,輝煌于當代,至今有近千年的曆史,較完整地保留着宋元南戲的古風遺制,該劇形式和表演特點,享有“宋元南戲活化石”之美譽。
梨園戲驚豔歐洲
應法國MC93劇院的盛情邀請,作為慶祝中法建交50周年重點文化活動,2014年6月2日至25日期間,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遠赴法國巴黎、裡昂、希臘雅典三座歐洲名城,進行梨園戲精品劇目《董生與李氏》的巡回演出,一共演出12場,巴黎8場,裡昂2場,雅典2場。演出取得很大成功,受到歐洲文藝界的很高贊譽與觀衆的熱烈歡迎,極大地推廣了福建省博大精深的地方戲劇文化。
梨園戲傳統劇目《陳三五娘》,是根據老藝人蔡尤本、許志仁的口述本整理的。1956年12月,由文化部公布為全國第一批獲獎戲曲劇目。
特别是2014年6月6日的首場演出,在兩個小時的演出中,法國觀衆凝神屏息,沉醉于舞台上的一科一曲。演出結束後,在長達8分多鐘的時間裡,台上的演員反複出場謝幕多達10次,台下的觀衆仍紋絲不動地坐于原處,掌聲雷動,久久不願離去。
《董生與李氏》在國内獲得諸多獎項,被戲劇界整體評價為近年來最完美的梨園戲。
梨園戲作為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劇種之一,已有800年的曆史。梨園戲因保留了許多早期南戲的劇目,故有“宋元南戲的活化石”之稱。從表現形式上看,梨園戲盡管古老而傳統,卻具有經久不衰的生命力和藝術價值。《董生與李氏》一劇,法文名《寡婦與才子》,表現了中國古代人關于愛情與婚姻、道德與倫理的觀念。劇情充滿懸念和沖突,演員表演精雕細琢,感情充沛富于變化,閩南方言的唱腔細膩婉轉,生活化的對白幽默诙諧,譯成法文字幕後不失風味,令法國觀衆不時爆發出會意的笑聲。值得一提的是,該劇在法演出的布景道具簡潔而優雅,燈光美輪美奂,富有層次,細節之處展現出中法兩國技術團隊對梨園戲這門古老藝術的尊重與熱愛。
高甲戲屢登春晚
在中國傳統戲曲中獨樹一幟的高甲戲是閩南地方文化的典型代表,在海内外有着極大的影響。
安溪縣高甲戲劇團建立于1952年,改革開放30多年來,安溪高甲戲創下了二度進京獻演、榮獲三項國家級大獎、12次應邀參加春晚、多次出訪東南亞等諸多輝煌成績。
高甲戲傳統劇目《管甫送》劇照
高甲戲的劇目分為大氣戲、繡房戲和醜旦戲三大類,以武戲、醜旦戲和公案戲居多。它有600多種傳統劇目,包括《大鬧花府》《困河東》《斬黃袍》《林文生告禦狀》《管甫送》《杏元思钗》《孟姜女》《番婆弄》《唐二别》及連台本戲《三國》《嶽傳》等。高甲戲的音樂曲牌屬南音系統,大都來自南音和木偶戲,但節奏、旋律有所變化。演員演唱時用本嗓,行腔雄渾高昂,也不乏清婉細膩的音韻。高甲戲使用的樂器分文樂和武樂兩種,文樂以唢呐為主,輔以品箫、洞箫、二弦、三弦、琵琶等;武樂包括百鼓、大小鼓、大小鑼、大小钹、響盞、小叫等,顯示出濃厚的地方特色。
高甲戲經典劇目《連升三級》劇照
高甲戲的腳色行當原隻有生、旦、醜三個行當,後來陸續增加了淨、貼、外、末和北(淨)、雜等。這些行當中,以醜最為突出。醜行有男醜、女醜之分,男醜又分文、武醜。文醜有長衫醜和短衫醜,武醜有師爺醜和捆身醜。女醜則有夫人醜、媒人醜、老婆醜、婢醜等幾十種。醜行表演藝術豐富多姿,藝人們從生活中提取素材,創造設計了公子醜、破衫醜、傀儡醜等表演類型,以對不同人物典型行為的拟示或以對木偶戲和動物動作的模仿作為表現人物性格的手段,輕松幽默,妙趣橫生,誇張而不失實,帶有濃厚的生活氣息。高甲戲的武打中吸收了提線木偶和民間舞獅的技藝,形成“冷煎盤”、“大碰場”、“鳳擺尾”等動作,别具特色。
台灣歌仔戲與閩南歌仔戲的淵源
1928年,台灣“三樂軒”歌仔戲劇團,橫渡海峽,來到角美白礁祭祀先師——大道公,并在“慈濟宮”前演唱台灣歌仔戲,揭開了台灣歌仔戲傳入閩南的序幕。從此,歌仔戲這朵凝集着台灣同胞心血的藝術奇葩,就在閩南各地生根、發芽、開花,它以累累的碩果,架起一道燦爛的彩橋,橫貫海峽兩岸,溝通了閩台兩地人民的心靈。
1948年,南靖縣都馬鄉改良戲劇團,在臨往台灣演出之前,也來到角美白礁“慈濟宮”進香,并向鄉親作告别演出,他們從白碓下船,經廈門、金門轉赴台灣。從此,閩南改良戲在台灣生根開花,這種來自閩南都馬的“雜碎調”,台胞稱它“都馬調”,因為它和台灣歌仔調同屬漳州錦歌一脈相承,是以這兩種聲腔先後在閩台兩地合流,交融一體。
1951年在“戲改”時,經文化行政部門準許,“改良戲”正名為歌仔戲,漳州市歌仔戲團是第一個成立的歌仔戲團,歌仔戲的稱謂一直沿用至今,同時也是福建五大劇種之一。
閩南歌仔戲與台灣歌仔戲互相借鑒,互相交融。2001年在台灣和福建舉行的“百年歌仔——2001年海峽兩岸歌仔戲發展交流研讨會”,兩岸藝術家交流心得。
閩南歌仔戲與台灣歌仔戲這對并蒂姊妹花,曾沿着各自的生存軌道,幾起幾落,形成了不同的音樂特色與表演風格。閩南歌仔戲由于新音樂工作者的加入,從傳統的填詞、配曲改為作曲、配器,并發展了和聲、伴唱,樂隊也随之擴大,還引進了西洋管弦樂。這一發展使閩南歌仔戲音樂表現力更加豐富。表演藝術方面,則從早先較多受四平、梨園、京戲、竹馬等劇種影響,到完全以平劇科班的教材為主,進而逐漸創造和發展了自身的一整套表演藝術程式和要求。而台灣歌仔戲在此期間,基本上處于自生自滅的狀态,衍生出不同的生存模式。一類是草台戲,依托鄉村,較完整地保留原生态,歌仔戲的音樂和表演方面導入許多現代的時尚元素。還有一類則依托電視,走影視化的道路。
多年來,閩南歌仔戲與台灣歌仔戲能夠互相借鑒,互相交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促進、發展的良好态勢,并成為閩台割舍不斷的文化淵源關系中的一條重要的牢不可破的情感紐帶與溝通橋梁。
從鮮血浸染的紅色聖地出發
擁抱改革開放的前沿熱土
深入偉大時代的肌體深處
挖掘本土深厚的文化資源
福建戲劇創作正闖蕩出生機勃勃的路徑
大型紅色題材閩劇現代戲《生命》劇照
2017年以來閩劇《雙蝶扇》、歌仔戲《谷文昌》、閩劇《生命》連續三年蟬聯“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創作扶持工程”重點扶持劇目(每年全國僅10部),歌仔戲《保嬰記》、閩劇《雙蝶扇》、平劇《趙武靈王》連續三年入選國家藝術基金“優中選優”滾動資助,民族歌劇《松毛嶺之戀》《平凡的世界》連續入選“中國民族歌劇傳承發展工程”重點扶持和滾動扶持劇目(滾動扶持年度分别為3部和4部);2019年以來,福建省又在全國性重大文藝評獎中斬獲多個大獎:省實驗閩劇院周虹獲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文華表演獎、編劇王羚創作的《雙蝶扇》獲第23屆中國曹禺劇本獎,省芳華越劇團陳麗宇獲第29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福建省實驗閩劇院創排演出的紅色題材閩劇現代戲《生命》,在競争空前激烈的情況下喜獲“五個一工程”獎(全國戲劇僅11部、其中戲曲4部),實作了福建戲劇該獎項的“六連冠”。
作為非遺大省
福建目前擁有省級以上
傳統戲劇類非遺49項
戲劇創作蓬勃發展的背後
是一張璀璨的成績單
見證了福建當代文藝工作者
從高原向高峰的一次次攀登
面對新時代新階段
福建戲曲應順勢而為
多管道、多形式、多載體傳承與傳播
探索舞台之外新的發展空間
去赢得更多人的了解與熱愛
福建人愛戲也懂戲
在他們看來戲劇就是生活
而生活又像一場場精彩的戲劇
你覺得呢?
參考資料
[1]《“戲”說福建(一)》 八閩戲劇
[2]《“戲”說福建(二)》 八閩戲劇
東南網出品
福聞話工作室制作
責編:陳虹虹
美編:缪林西
配音:仇浩
策劃:王祥楠 林雯晶 陳勍
監制:許上福
感謝您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