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個人忘記恩情,對恩人恩将仇報,是真可能遭報應,且有時還來得很快,秦王逼死呂不韋就是最好的例子,從恩将仇報發生,到報應落地,僅僅隻用了29年時間。
《史記》:賜文信侯書曰:“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号稱仲父。其與家屬徙處蜀!”呂不韋自度稍侵,恐誅,乃飲酖而死。秦王所加怒呂不韋、嫪毐皆已死,乃皆複歸嫪毐舍人遷蜀者。
秦始皇因為恐懼呂不韋集團,在東方六國的誘導下造反,亡了大秦的河山,用一封信将呂不韋對秦國以及對自己的幫助,貶低的一文不值。最終迫使呂不韋在羞愧中含淚自殺。

呂不韋在趙國的時候拼盡地位、傾盡家财幫助幾乎完全被排除在秦王繼承者名單中的秦始皇老爸秦異人登基,而這是秦始皇嬴政有機會成為秦王的基礎。
是以可以說呂不韋對秦始皇是有再造之恩情。然而秦始皇在親政後,第一時間就把呂不韋逼死,是真的讓人心寒。
不過我們就事論事,秦王這麼做有一定的道理,呂不韋深耕秦國朝堂的龐大集團,确實已經成為他掌權的阻力。作為一位新老闆,他需要自己人上台,而那些老人一定會不甘心放棄,這是一個很難調和的天然沖突。
但是秦始皇不去溫和的調和,直接把整個呂不韋集團,上到呂不韋,下到普通家臣連根拔起,将他們的貢獻徹底給抹殺掉的行為,于情上說太武斷,沒有一絲絲人情味。
而殺功臣的行為,從曆史脈絡上聯合看并不是什麼好事,秦始皇逼死呂不韋,但是他苦心經營的秦帝國僅僅三世就亡了。且這個亡的過程中,還跟呂姓人直接相關。
《史記·卷八十七·李斯列傳第二十七》:子嬰立三月,沛公兵從武關入,至鹹陽,群臣百官皆畔,不适。子嬰與妻子自系其頸以組,降轵道旁。沛公因以屬吏。項王至而斬之。遂以亡天下。
前207年,趙高誅殺秦二世,王族子嬰不久反殺趙高,稱秦三世。然而此時秦帝國已經土崩瓦解,曾經所向披靡秦軍被消耗殆盡,起義軍首領劉邦進軍鹹陽,子嬰無兵可用,隻能投降!不久遭另一起義軍首領項羽斬殺。秦亡在了前207年。
呂不韋是前235年自殺,秦是前207年滅亡,中間剛好29年。公元前202年,劉邦正式承接秦帝國,建立漢帝國,此時劉邦的皇後叫呂雉 ,是一個呂家人。
《史記·高祖本紀》:單父人呂公善沛令,避仇從之客,因家沛焉。
呂雉和劉邦的相識,是因為呂雉的老爸遷居沛縣才産生。而呂公普遍被認為是齊國始祖呂尚的後裔,即為姜子牙的後代。相對的呂不韋原居衛國濮陽,史書多稱其為姜子牙的二十三世孫。
呂不韋讓秦帝國有了征服天下的實力,呂雉老公劉邦第一個進了鹹陽,接受秦三世投降,不久還建立取秦之後的漢帝國。加之呂不韋、呂雉同宗于姜子牙。
呂家可以說做到了讓秦始皇從一無所有到九五至尊,也做到了将秦始皇所在意的一切灰飛煙滅,細思極恐。
難道這就是秦王當年忘恩負義的報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