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帝秦始皇,因為統一大業而名垂千古,但是又因為其苛政猛于虎而落下罵名,他是中國第一位皇帝,他所留下的皇帝制度也在中國存在了近兩千年,可算得上是千古一帝。但是這位千古一帝的陵墓我們卻知之甚少,隻知道它在骊山腳底下,出土了他的守衛部隊兵馬俑,從司馬遷的史記裡記載的他地宮的一些事情,并且有水銀河,雖然秦始皇陵地宮至今沒有被發掘,但是從史書的記載和專家的勘測當中,我們也對其産生了十分濃厚的興趣。

“穿三泉,下銅而緻椁,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做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考古專家也以此為線索探測地宮的情況,也确實探測到了汞異常。根據推測,地宮面積巨大,總面積有41600平方米,相當于五個足球場的大小。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墓室頂部有刻繪的天文星宿的圖案,底部有山川壁畫還有水銀江河,這樣秦始皇仍舊統治着他的江山。
這個陵墓耗資也是巨大的,從秦始皇登基伊始,到他死都沒有竣工,耗費幾十年的時間,七十萬的勞動力。
但是這麼大的地宮,要想封頂是很困難的,加上到如今兩千多年,經曆過無數場天災人禍,地震,盜墓,秦始皇陵依舊是幾乎完好無損,是什麼原因,它能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存在了兩千年。它是怎樣封頂的,什麼樣的結構使其如此堅固?
作為陵墓首先考慮的是滲水的問題,即使是在現在修建墳墓,滲水問題也是首先考慮的一個問題,秦始皇陵是挖到有地下水的深度,然後用不能滲水的銅來建構,然後再考慮其棺椁的位置,暗器機關,水銀江河,還有内部豪華的構造,金銀珠寶。
其次就是其封頂的問題,像這麼大的規模,一般直接封個平的頂很容易就塌陷了,是以采用的三角形穩定性的原理,應該是拱形的封頂結構,是以這樣的結構不容易塌陷,其次這個地宮的面積不是空曠的一個大房間類型的,它是分成了好多個部分,包括了主墓室,側室和墓道,每個部分都是由厚重的石闆建成的牆,這樣這些牆也承擔了一部分的重量。加上拱形的封頂,這樣就加強了其構造,即使被沖刷,泥土也會随着拱形的封頂而散開沖刷掉。其堅固的結構,也使得秦始皇陵安穩度過了幾次大的自然災害,保留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