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講述的文物是從上甘嶺陣地上帶回的枯樹幹,它們存放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中。仔細看,這些樹幹上彈痕累累,嵌滿了彈片。這些來自北緯38度山嶺上枯死的樹幹像是在無聲述說,69年前的那場戰役是多麼得慘烈。

△2017年軍博舉辦的建軍90周年主題展覽展出從上甘嶺帶回的枯樹幹
1952年10月14日淩晨3點30分,抗美援朝最激烈的戰役——上甘嶺戰役打響了。這場戰役的策動者,是美國第八集團軍司令詹姆斯·範弗裡特。這裡我要告訴你軍事界的一個專有名詞:範弗裡特彈藥量。它是什麼意思呢?範弗裡特這樣解釋:我要留下無數個炮兵的彈坑,以緻能讓人連着從一個彈坑跳到另一個彈坑裡。
△上甘嶺戰役模拟地形
于是,一場原本小規模的攻防戰演變成炮兵火力密度超過二戰最高水準的著名戰役。僅一天,以美國為首的所謂“聯合國軍”就向上甘嶺兩個高地發射炮彈30多萬發,投炸彈500枚。請你想象,兩個隻有3.7平方公裡的小山頭完全被削平,被鮮血浸透。
夏一東:第一天的攻擊中,因為一直在不斷進行炮擊,整個的高地上煙霧一直散不去,是以很多幸存者回憶說,當天應該是一個陰天。其實當天有太陽的,因為煙霧遮雲蔽日。由此可見,當時的這個火炮密度是多麼強烈。
△上甘嶺戰役後“聯合國軍”遺留下來的炮彈殼
整個上甘嶺戰役,天空中沒有出現過一架我們的飛機;我方坦克也沒有參戰紀錄;我方火炮最多的時候,不過是敵方的四分之一;以美國為首的所謂“聯合國軍”總共發射了190多萬發炮彈、5000多枚航彈……無窮無盡的炮彈一天又一天、一遍又一遍地砸向陣地,所有土地都被翻了一遍,所有的樹木被削光,所有的表面工事都蕩然無存。
△志願軍戰士在坑道中接水喝
美國人至今想不通,上甘嶺為什麼就是打不下來?他們不知道,那兩個小小的山頭,是志願軍戰士用自己的身體和性命保護下來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老戰士郭平友:
郭平友:沒有子彈就拼刺刀,豁出命來和敵人拼。有些刺到胸懷,有些刺到腿上,有些刺到胳膊上,也不知道疼。重傷不下火線,沒有那個決心能打勝仗嗎?
△郭平友,1926年7月生,1950年進入北韓戰場,任話務兵,于上甘嶺戰役中榮獲三等功
在殘酷的戰場上,志願軍戰士英勇鬥争的故事震撼人心。24歲的營部電話班副班長牛保才頂着炮火接電話線時,不幸被彈片打斷了右腿。擔架員看見他拖着斷腿消失在漫天的炮火中。電話通了!但隻通了3分鐘!
指揮所抓住這寶貴的3分鐘,下達緊急作戰指令。可當戰友發現犧牲的牛保才時,他右手還捏着剝去膠皮的銅線,嘴裡咬着另一個線頭。原來,他是讓電流通過自己的軀體,用生命接通的這3分鐘的電話。
夏一東:上甘嶺戰役中,湧現出了以黃繼光為代表的一大批戰鬥英雄。光十五軍立各種戰功成為戰鬥英雄的都有1.2萬人,并且湧現出英雄集體200多個。
△上甘嶺戰役中,拉響爆破筒、手榴彈、手雷跟敵人同歸于盡的英雄留下姓名的有38人,圖為黃繼光舍身炸碉堡
幾年後,拍攝電影《上甘嶺》的攝制組來到上甘嶺,他們看見光秃秃的山上,沒有一棵樹,從地上随手抓起一把土就數出了32粒彈片,一截不到一米的樹杆上嵌進了100多個彈頭和彈片。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中珍藏的這幾截分别長1.93米、1.42米和0.7米的樹幹,正是僅存的幾根樹幹。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副館長劉中剛知道它們的來曆:
劉中剛:它們都是志願軍戰士在撤離陣地,或者是後來回訪的時候搬下來的,作為留存的紀念。
△電影《上甘嶺》劇照
電影《上甘嶺》拍攝完,還未在全國放映,影片插曲《我的祖國》就在錄制完第二天,經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電波傳向全國。“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這首歌的曲調并不那麼硬朗有力,它沒有直接描寫戰争的殘酷,而是歌頌了山河壯美的祖國和勤勞質樸的人民,唱出了志願軍戰士對祖國、對家鄉的無限熱愛,這才是他們拼死保家衛國的意義所在。
1986年,北韓出版的比例尺為五百萬分之一的國家地圖上,找不到海拔1061.7米的五聖山,卻标出了上甘嶺。也許因為,這裡就是曆史的崇山峻嶺!
△志願軍将士歡慶勝利
裴亞男:我是抗美援朝紀念館講解員裴亞男,出生于1992年。抗美援朝紀念館位于遼甯丹東鴨綠江畔的英華山上,與北韓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新義州市隔江相望。什麼是偉大的上甘嶺精神,那就是為了祖國,為了人民,為了勝利的奉獻精神;不屈不撓,團結戰鬥,戰勝困難的拼搏精神;英勇頑強,堅決鬥争,血戰到底的勝利精神。作為90後講解員,我們應該傳承好紅色精神,赓續共産黨人的精神血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