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挨打時,“跑”和“不跑”的孩子長大後有什麼差別?性格差異不小

育兒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家長在最初的迷茫後,選擇了最簡單的育兒辦法:非打即罵。很多父母在育兒瓶頸之時,通過打罵孩子來解決問題,也許他們也知道打罵教育是不對的,但是本能的反應讓他們選擇最直接的方法。

挨打時,“跑”和“不跑”的孩子長大後有什麼差別?性格差異不小

不知道家長有沒有發現,每個孩子在面對打罵時的反應是不一樣的。有的孩子默默忍受,明知道要被打罵就是不跑。而有的孩子父母聲音稍微高一點,就跑的影子都看不見了。

很多家長認為挨打不跑的孩子是被自己的威懾力鎮住了,事實真是如此嗎?

孩子被打時不跑,讓家長越看越生氣

小王老師是一名從教多年的教師,在教育學生方面很成功,可是在教育自己孩子的時候卻有些失敗。家裡的熊孩子正是“貓狗嫌”的年紀,道理說了千百遍還是不長記性,氣的小王老師總是忍不住動手,但過後也很是後悔。

而且小王老師的孩子是任憑大人怎麼收拾,不會跑一步。王女士也和朋友吐槽:“明知道我要打他也不跑,在我身邊站着,我越看越生氣,打了還後悔。要是孩子馬上跑開,給我一個冷靜期,也許我就不會打他了。”

其實像小王老師兒子這樣的孩子不在少數,甯願被打也不跑。與之相反的是,在大人生氣的時候及時躲開,能夠免去皮肉之苦。實際上,這兩種行為是被性格決定的。

挨打時,“跑”和“不跑”的孩子長大後有什麼差別?性格差異不小

過來父母對孩子“挨打時跑或者不跑”最有發言權

小棉襖上線了:小時候家裡的孩子就數小妹機靈,挨打就跑,其他孩子就原地不動挨打。有一次她跑到胡同裡,全家一邊找她一邊喊:媽說不打你了,快回家。

火鳳凰:我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小時候犯錯誤站着不動讓我揍,小兒子犯錯,大人的戒尺還沒拿出來早溜了。小兒子确實比大兒子圓滑得多,說話也是花言巧語惹人愛。

一曲歎紅塵AAA:我是不跑,果然又木讷又倔強,不懂變通,雖然十分努力,可依然越大混得越不好。

奧特曼:不跑就對了!識時務者為俊傑!要不然抓回來挨打就更嚴重了!畢竟“法網恢恢疏而不漏”。

挨打時,“跑”和“不跑”的孩子長大後有什麼差別?性格差異不小

其實從網友的話裡大概能看出,小時候挨打不跑的孩子,穩重、責任心強、忍耐力強,但是不知道變通,容易走死胡同。而挨打的孩子大多數機靈圓滑,但缺乏一定的責任心,很容易投機取巧。

家庭教育不能依賴“武力”,武力解決問題隐患大!

打孩子看似是快速地解決了問題,平息了家長的怒火,但是效果未必如人意。要知道未成年的孩子長期受打罵對身心健康有着極其惡劣的影響。“武力”不可能是解決育兒問題的最佳手段,以此宣洩情緒并不是為人父母該做的。

挨打時,“跑”和“不跑”的孩子長大後有什麼差別?性格差異不小

父母的氣是消了,與孩子間的親密度卻下降了。要知道“打罵”隻有零次和無數次,因為人一旦習慣某一解決問題的方式,明知道是錯的,也會不由自主地采用。

靠打罵孩子解決育兒問題隻會影響親子交流模式的建立。當育兒方式中有了“武力”的滲透,孩子對父母的傾訴欲下降,父母不再是孩子最信任的人。在孩子心中的人設可能從超人變成壞人。打罵不會讓孩子真正聽話,但能讓孩子真正關上心門。

小島想說:

大人的世界和孩子的世界是截然不同的,行事标準也各有一套,站在孩子的角度你會發現不一樣的世界。

挨打時,“跑”和“不跑”的孩子長大後有什麼差別?性格差異不小

其實父母教育最重要的不是深奧的文化課知識,而是精神引導,如果你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那就以身作則,讓自己成為一個優秀的孩子。你會發現,你成功的時候,孩子已經在追随你的腳步前進。

今日話題:你家孩子在挨打時,是“跑”還是“不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