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微企業法律顧問,緻力于打造專業、開放、有深度、有格局的自媒體平台,旨在為小微企業提供專業的法律服務,全方位提升公司的管理經營水準,幫助其快速成長。
來源: 衆金荟
01
從“資訊對稱”到“價值對等”
在探讨商業未來之前,我們一定要先理清網際網路的三個階段:
1. 資訊網際網路(PC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
2. 物體網際網路(物聯網、人工智能)
3. 價值網際網路(區塊鍊)
第一個階段解決了資訊不對稱的問題,資訊不再被區隔,把那些以特殊管道獲得資訊并謀利的二道販子淘汰掉了。
第二個階段解決了物體不銜接的問題,物體由靜止不動變成能和人類互動;産品型号和設計由一刀切變成了定制化、個性化。
第三個階段解決了價值不對等的問題,配置設定方式不再依靠職位、年薪、獎金等,每個人創造的價值都能得到精準記錄并随時兌現。
打一個具體的比方:
現在對于一個公司的員工來說,它的收入往往是這樣産生的,除了約定的工資之外,公司再從利潤裡拿出一部分按照職位、貢獻的不同,給每個人發一筆年終獎,這種配置設定方式是很粗放的,每個人最終能拿多少錢,一方面要看公司的整體效益,另一方面還要看上司或老闆對你的認可度。
但是這并不能真實而精确的反映你創造的價值,所謂價值網際網路,就是讓價值互相聯通并自由流動,如果這裡有人為性、行政性、第三方性的因素幹擾或阻隔,都不足以稱得上是價值互聯。
而區塊鍊的誕生,卻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它的本質就是人類開創的一種精準記錄價值的方式。既然是精準記錄,就必須有一種更加客觀記賬方式。區塊鍊既可以實作全民參與記賬,還可以實作點對點直接記賬,價值網際網路正在誕生。
02
從“買賣關系”到“服務關系”
再來做一個形象的比喻:
比如一家傳統的菜場,上面有很多家菜販子在賣洋芋,他們的洋芋都是從批發市場以2塊錢/每斤的價格批發過來的。但是他們在這家菜場裡賣的價格卻不同,老實的人隻敢賣2.3/每斤,膽大的人可以賣到賣3塊錢/每斤。
戲劇性的是,老實人賣得便宜卻不太會吆喝,膽大的人賣得貴卻很會吆喝,是以膽大的人賺的錢更多。後來膽大的人還學會了如何包裝和營銷,是以賺的錢越來越多,後來幹脆承包了菜場,脫離了菜販子這個階級。
階級和貧富分化就是這樣産生的。
未來的菜場是這樣的:
所有的菜販子依然會以2塊錢/每斤的價格從批發市場進貨,但是他們賣的時候價格是規定好的,比如就是2.5/每斤,但是每一個前來買菜的人,都是預設這個價格的,不會有讨價還價這個環節,而且他們的錢都是付給菜場的,拿了就走。
肯定有人要說,那菜販子怎麼賺錢?
菜販子賺的錢隻跟他賣的洋芋的多少有關系,由菜場事後統一結算,每個菜販子那裡都有一個記賬本,每一個菜販子每做一次生意都會喊到:我又賣了三斤、我剛才賣了五斤等等。由于所有生意都被大家看在眼裡,是以很難作弊,大家都會統一記賬,然後即使你的賬本丢了,别人那裡也有你的賬。
如果菜場想除去營運的費用之外,還想再多留點私房錢也是很難的,因為每個人手裡都有一個賬本,每個人都知道自己賺了多少錢,隔壁老王賺了多少錢,多少錢應該交給菜場管理營運,這是一筆公開賬目。
是以未來的一切生意都是光天化日之下進行,每一筆訂單都是衆目睽睽之下産生,你想坑蒙拐騙,門都沒有。
這就是一種可以分布、各自記賬的技術。
那麼OK,這時肯定又有人說:有的菜販子勤快,有的菜販子懶惰;有的菜販子聰明,有的菜販子愚笨;難道我們不鼓勵多勞多得嗎?
當然是你賣的洋芋越多、賺的錢就越多,每一個菜販子都應該把自己的聰明勤勞放在吸引更多顧客上。當然傳統的忽悠是肯定行不通了,因為太公開透明了。
這時傳統競争就會更新成一種服務競争:
比如有的菜販子會這樣對買菜大媽說:你買了我的洋芋,我會幫你把皮削幹淨。
其它菜販子就不服了:你買了我的洋芋,我不僅幫你把皮削幹淨,還幫把菜你送到家。
而真正聰明的菜販子會這樣幹:
大媽,我這裡不僅有洋芋,還有牛肉,您可以再買一點做洋芋炖牛肉,另外我還可以再送您兩根蔥,送給您一份菜單,把菜都給您洗幹淨打包……
看明白了吧,這就是消費更新。
商家和消費者的關系,正在從“買賣關系”更新成為“服務關系”,未來比拼的是你的深度服務能力。
産品的事交給廠家去完成,售後和客服也是另外一塊單獨的内容,商家要做的是産品的衍生,它決定着你吸引消費者的能力,也是商家最有價值的地方。
我們還可以發現,在這種商業邏輯之下,就不存在暴富的方式和暴利的産品了。這才是在一個真正成熟的社會具備的特征。
03
你隻管努力,上天會安排好一切
上述舉例也可以引申出商業變革的基本邏輯:
傳統商業是一環吃一環,在産品經過的各個環節中,每個環節都會加價,然後再出貨,這其實是一種單向的賺“差價”模式。你的上遊環節究竟賺了你多少差價,你是不知道的,當然你也不知道你的下遊環節究竟能賺它的下遊環節多少錢,是以大家都是在互相保密。
顯然,上下遊環節是一種侵吞的關系,此消彼長,你賺的多我就賺的少,你賺的少我就賺的多,是以每個人都盡量使自己的利潤最大化。
而未來,由于網際網路的公共性和連結性,消費者有機會直接跟各種品牌方接觸,于是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能夠直接付錢給品牌方(生産方),這就導緻現金會不增不減地直接到了品牌方手裡,不再像以前那樣被層層盤剝。
那麼管道方和服務方該怎麼賺錢?品牌方拿到錢之後,再按照事先的協定把價值配置設定出去,(當然每個環節的價值回報是和其貢獻作用直接對等的),于是大家以契約條款為限制,組成了一條新的價值鍊,然後井水不犯河水。
于是,你的回報是由你提供的價值決定的,你的服務能力越強大,能吸引的人就越多,得到的回報也就越多。而且未來你能産生多少價值、能賺多少錢,都是公開、透明的,而不像以前被捂着,這就是點對點的價值鍊。
這冥冥之中也應了另外一句話:你隻管努力,不求回報,上天會安排好一切的!
是以未來隻有現金流,沒有利潤率。
04
未來你靠什麼而活?
未來的社會隻有三種企業角色:
1. 負責國計民生的資源型企業(國企、央企)
2. 負責商品流通的平台型企業(騰訊、阿裡巴巴、百度等)
3. 在各種細分領域裡有獨特産品或深度服務的小公司(價值主體)
除此之外,就是各種遊離在各種平台上的個體,比如:網店主、自媒體、律師、設計師、會計師等等(價值個體)。
如果以上這些都沒有你的位置,你就應該考慮一下自己的未來定位了。
在社會不斷向“平台+個體”的結構轉變過程中,平台先淘汰掉了一部分人:各級經銷商、中介、經紀人、銷售等二道販子等。
與此同時平台又需要很多新人:技術、美工、客服、采購、策劃等營運人員。
每一個平台都需要一個規模化團隊去營運。也就是說,雖然大量中間商不存在了,但是大量服務人員出現了。
比如由于産品越來越趨向定制化,是以大量産品設計師出現了,比如由于産品的後期服務越來越重要,是以大量售後人員和客服出現了。
平台的價值,就是通過營運能夠精準地将生産者和消費者對接起來,你想要的那一個,就在這裡。
于是定制化、個性化産品越來越多,并且都在千方百計地提升産品的附加值,這就是點對點的服務。
而之前這是不可能實作的,因為生産者和消費者是無法直接對接的,是以隻有讓大量的中間商去充當,但是這些中間商隻充當了資訊橋梁作用,并沒有提升産品的附加值。
也就是說:原來的投機倒把、囤積居奇、反經濟周期、低買高賣等差價思維,正在被一種創新、與衆不同的創造性思維取代。
是以未來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要成為一個價值放大者,即:你要使産品或服務流經你這裡時能把它的價值放大,這樣流體才有流經你這裡的價值。而不是成為一個傳統的阻隔,讓人家必須從你這裡流通,然後去收個買路錢。
在未來的價值鍊裡,你要想獲得價值,自己首先得有存在價值。
未來社會,産品、資訊、貨币、人群的流通會越來越快速,而中間所有的阻礙,也就是傳統那些存在卻不産生價值的節點,都會被沖擊掉,比如那些加價的代理商、經銷商、利用資訊不對稱賺錢的商家、囤貨的投機者等等。
按照這個邏輯,社會一定會越來越公正,價值正在變得越來越對等,這才是一個高效運轉的社會,中國正在一點點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