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無資料不生活 大資料成為新一輪技術革命的“支點”

【原标題】特稿:大資料,新一輪技術革命的“支點”

新華社北京12月11日電(記者楊駿 郭洋 胡丹丹)已跻身全球前十大網際網路企業的阿裡巴巴最值錢的不是它的總部大樓;阿爾法圍棋打敗人類有一樣東西必不可少;網絡支付、共享單車、網約車、刷臉,這些都需一樣東西支撐。這就是大資料。

早在2012年,世界經濟論壇釋出的《大資料·大影響》報告就指出,大資料已成為一種像黃金和貨币一樣的經濟資産。

可以說,在改變生活、促進傳統行業更新改造、引領新興産業蓬勃發展、提升社會運作和管理效率等方面,大資料已成為撬動新一輪技術與産業革命的“支點”。

無資料不生活,創新生活模式

人工智能、物聯網、機器人、共享經濟,這些要素互相疊加後,世界上出現了創造新型生活方式的機會。毋庸諱言,這也是新的經濟增長機會。而所有這些都離不開大資料,超大量、随時随地産生的資料。

新技術要素互相疊加對生活影響的根本在哪裡?日本《産經新聞》日前刊登文章認為,那就是在各個領域正在出現傳統生活模式被取代的現象。比如出行和旅遊,以往依賴路上找計程車或通過旅行社預訂旅館。随着大資料累積,旅行者自己也可利用基于資料的評估系統來作出判斷,以保證旅途安全和舒适。優步、滴滴、愛彼迎……從大資料領域走在世界前列的企業不勝枚舉。

在金融領域,那就是金融科技。以往如果離開了銀行這一社會基礎設施,人們就不能放心地存款、結算,但通過新技術與大資料的組合,就不斷出現更加友善和廉價的存款、結算平台。在中國和美國,都存在IT相關企業推動金融科技的現象。

資料創造價值,産業迎來機遇

目前社會的資料資源正呈指數級增長。清華大學資訊技術研究院研究員薛一波說:“現在的突出問題,一是部分傳統企業行業和機構缺乏新思維,沒有意識到,甚至不清楚大資料這種戰略資源的價值所在;二是缺乏機構間融合和深度合作,有資料的不知怎麼用,會用的沒有資料。”

他認為,需要打破條條框框、利益分割,共同促進大資料産業鍊的健康發展,“除消費領域外,更多傳統企業的大資料思維應成為行業共識”。

傳統企業究竟如何趕上大資料的這列發展“快車”呢?

“噴氣式客機一起飛,就會産生海量資料,”薛一波舉例說,“分析客機實時傳輸的大資料,可實時掌握飛機的運作狀态,提前預警和發現潛在問題,采取預防、維修等措施,大大減少故障率。”

類似技術也應用在高鐵上。薛一波說,以往鐵路勞工在鐵軌上敲敲打打,通過聲音檢查問題;如今,高鐵上的各種傳感裝置可實時傳回車輛資料,通過大資料分析,即可實作故障預警、診斷、排查和定位,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他說,大資料分析可大幅提升傳統行業的運作效率、降低運維成本、提升資料價值。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工業大資料應用已非常普及。

“大資料技術推動傳統産業更新是必然的,”暨南大學資訊科學技術學院/網絡空間安全學院副院長鄭力明對記者說,比如,德國積極推動包含工業大資料應用在内的“工業4.0”計劃,正是要進一步促使工業生産與資訊技術融合,使供應、制造、銷售各環節智慧化。

如今,大資料巨大的商業價值正成為推動經濟變革的新引擎。中國工信部已印發《大資料産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技術先進、應用繁榮、保障有力的大資料産業體系。大資料相關産品和服務業務收入将突破1萬億元人民币,年均複合增長率保持30%左右。

美國高德納咨詢公司去年7月估計,未來5年内,僅用于解析大資料的雲計算一項,IT産業就将有超過1萬億美元支出,直接或間接促進企業向雲計算領域轉型。

消除“資料煙囪”,打通“資訊動脈”

統計顯示,目前中國資訊資料資源80%以上掌握在各級政府部門手裡,“深藏閨中”造成極大浪費。一些地方和部門的資訊化建設各自為政,形成“資料煙囪”和“資訊孤島”,給應用帶來不便。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調查與資料中心”副主任、社會學系副教授王衛東說,資料開放意義重大。因為大資料最初是用資料模型采集的各種資訊的總和,開放資料能幫助研究人員找到之前看來不相幹的事物間的關聯,然後據此找到更精确的計算參數。開放程度越高,參數設定和分析就會越精準,得出的資訊參考價值越高。

正因如此,“開放資料”已成為一股世界性運動,各國政府則成為這場運動中最重要的對象。推動資訊跨部門跨層級共享共用,加快推進公共資料資源向社會開放,已經成為政府工作的重要目标。

2015年中國國務院印發的《促進大資料發展行動綱要》明确指出,資料已成為國家的基礎性戰略資源,要大力推動政府資訊系統和公共資料互聯開放共享,加快政府資訊平台整合,消除“資訊孤島”,推進資料資源向社會開放,增強政府公信力,引導社會發展,服務公衆企業。

編輯:陳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