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是啥,流量就是人,人就有需求,有需求就有交易。流量,一個亘古不變的話題:十年前我們聊電商,十年後我們聊電商。十年前的電商談流量,十年後的電商還談流量。結果是,不管是阿裡京東騰訊蘇甯國美不論多大的公司都在買流量。

流量在哪?誰在用誰的流量?前幾天看到一篇不錯的文章,講的是巨頭們到底在褥誰的流量羊毛。多年的電商發展史就是一段相愛相殺的曆史。百度?百度也是入局者之一。
幾年前阿裡還要靠着百度導流量,而如今已經自成一派。反而是百度想要入局電商,通過手中流量變現,而這一切都在阿裡關閉百度爬蟲失去準星後化為泡影。
再看看騰訊,經曆了拍拍跟易迅的兩次滑鐵盧,後入股京東後才得到一個上岸的機會,相對于京東直接在微信上打通入口,阿裡可以說是锲而不舍,文字密碼,密碼紅包玩得也是相當溜。可是也千萬别以為騰訊不厚道,想想好多年前阿裡早已在淘内封閉了所有通向QQ的入口。
BAT雖然涉足的領域并不相同,當時在業務延伸的邊際領域上卻沖突不斷,阿裡有大資料想做社交卻水土不服。騰訊有大資料想做電商卻發現遊戲更适合自己。百度也有大資料,什麼想都做,最後隻有貼吧還在苦苦支撐。
結果就是,各找各的流量,都不帶上百度玩了。阿裡走上了股權收購的路線,新浪微網誌、優酷等等都成為了導流的關鍵管道。而騰訊則是以促進流量變現的投資為主,從手遊到目前最火的共享經濟。
而這樣的做法雖然可以持續源源不斷地提供變現的可能,卻沒辦法沖出建構的生态圈外去挖掘流量。那怎麼辦?Web時代,有流量的就是爺,最大的大爺是誰,就是整個Web,不是微信,不是百度,那些都是應用層。
這時候域名的重要性就顯現出來了,一個有效的域名比其他的應用導流都要來得直接,而且零費用,沒有二次跳轉,不産生流量分流。自.集團域名出現以來,在沒有約定俗成的情況下,包括阿裡、京東、蘇甯、國美甚至一度出現市場邊緣化的網易也進行了注冊,可見這些流量變現者對頂層流量的重視。
有一段時間筆者曾簡單的認為,這些注冊.集團域名的電商企業主要是出于品牌以及法律最新認可的産權保護為目的。但其實并不完全是,而且很大可能并不是因為這個目的,假設域名作為商标權益的一部分,那這樣類型的企業是很樂意打官司來争取權益的,每一場官司都可以為他們帶來全社會的關注,大批免費的流量。他們并不需要擔心對産品構成任何威脅,因為他們專注于平台的建設,而并非一些真實存在的産品。
而注冊“.集團”域名的真正原因,其實應該有三個以上,一是如上所說的産權保護行為。二是樹立出集團的品牌形象,增強對外公信力,如果進一步啟用域名更是可以對企業引入大量不需要二次跳轉的自然流量。而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也就是流量的保護,衆所周知,電子商業領域中每一個流量的重要性,是以每一家企業都在搭建并完善自身的産業生态,并力求形成一個閉環。這也是文中一開始所說的,邊際領域沖突的首要原因。
“.集團”域名注冊的重要性也正是展現在之中,在精準比對每一個集團品牌的同時封堵每一個流量丢失的可能性,確定使用者每一次指向網站時的損耗降到最低,不會被莫名其妙的位址,帶到其它網頁,也不會因為在尋找入口的過程中因為搜尋引擎的競價廣告或其他因素出現丢失。
也就說通過多域名政策,這些平台可以專注于平台擴張中,而不擔心在花費大量資金在引入新一批流量的同時,另一批使用者卻因為入口的問題而不斷流失。要知道,在初期瘋狂擴張後,有限的使用者基數會使得使用者競争的成本不斷疊加。而營運既有使用者則是一個更為務實的做法,而“.集團”就是當中切實有效的落實辦法。
同時,“.集團”域名的注冊啟用也是企業響應國家号召的一項有力舉措,在工業和資訊化部新釋出的《網際網路域名管理辦法(修訂征求意見稿)》中特别指出:中文域名是網際網路域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鼓勵和支援中文域名系統的技術研究和推廣應用。中文域名的技術和應用環境逐漸成熟,企業使用“.集團”域名有助于推動網際網路進一步發展,域名作為網際網路關鍵的基礎資源,是國家基礎資訊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中文域名的廣泛應用對提升中國在網際網路領域話語權、保障我國資訊安全都具有重大政治意義和戰略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