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使用者體驗雜談(2)

當設計師不是使用者的時候,我們就需要做一件事情,那就是聯想,通過一個中間的事物、一個貼近的事物去了解什麼是雲,設計對于雲的定位是什麼?使用者關注的是什麼?設計要處理誰和誰的關系。

其實某種程度上,銀行和雲很像。專業、晦澀難懂的名詞和業務邏輯。使用者重視安全。響應速度(如支付和彙款)。使用者不太care銀行的櫃台夥食裝潢,更在乎的是錢放在這裡安全不安全,銀行會不會倒閉,銀行在全國乃至全球,在村裡是不是有網點。如果銀行的硬體很好,那麼軟體(比如設計)就算很low也不會影響使用者去存錢,客戶去貸款。很難通過設計去提升銀行的盈利,我個人了解,如果有不同的觀點歡迎讨論。最大的能量就是通過外部的美好親切的廣告拉客戶,用好的沙發、寬敞的大堂以及親切的客戶服務去粘住使用者,提升使用者辦事的時間,簡化(自動化、标準化)業務釋放人力成本,降低使用者門檻,分流标準化業務。用及時有效的提醒然使用者感受到關懷,屏蔽掉或者轉換那些對使用者不太友好的東西,比如政府的某些要求。用一些方式去幫助不同的使用者傻瓜化名詞,比如境外彙款、支票、開戶有模闆之類。

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時常發生,比如要設計一個logo,要确定一個規範這種。那應該是憑空設計,然後全站跟進這些“關鍵點”去實施,還是在設計之處就考慮實施的問題?如果考慮實施,可能出來的東西就不會那麼“領先”。這一點,個人認為,聯想另外一個中間事物也許就很好去做了。

這個事物就是國徽,一國的象征。國徽及其衍生形象會被用到各種領域制程各種材質。那是現有工農階級還是先有齒輪和麥穗呢?是先有天安門還是現有國徽呢?設計國徽的人有沒有考慮以後如何應用?用的人也不要照搬照抄,比如顔色:紅色和黃色。開奧運會,老百姓就會說,我們的服裝顔色,一看到蕃茄炒雞蛋,就是中國隊。蕃茄炒雞蛋無論南北東西應該都吃過,也算是“國菜”了 :)

相對于産品功能(比如理财産品或者發行紀念币、郵票)來講,體驗的提升永遠都是第二位,隻要不是打罵客戶,哪怕臉醜一些,效率低一些,使用者基本也都是忍。想想你去銀行排隊的時候。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如何面對自己的和團隊在乎的體驗問題?往往自己認為的60分産出其實已經滿足了産品需求。

首先是心态,也就是自己怎麼看體驗問題這個事情。說一個程式員都很能了解的場景:線上bug!線上bug沒有任何一個程式員能忍受的,因為這很打臉、很丢人。把體驗問題,特别是細節當作是bug的話,你就會發現你和你的團隊執行力會答複提升。也許是因為羞愧,至少我是這樣。這些問題往往不是系統性的,可以很快速的解決。特别是web釋出成本很低,當然也基于好的釋出系統和流程能夠支撐。

是以體驗問題,解決基本上是3條線:

日常幾乎每天的給體驗細節加分,哪怕是+1分

通過産品日常的需求提升體驗,或者夾藏點“私貨”

在整個産品的角度上去觀察各個産品的一緻性和品質(關于保障一緻性參見上一篇)

如果遇見好的産品團隊,第二點就非常好,産品關注體驗,就不用夾藏點“私貨”。比如騰訊雲的産品就很好。

然後是關注點。對于團隊日常的需求管理中,關注的側重點是什麼?是人,還是需求,還是專業。關注人的團隊的周報基本上都是以人的緯度去展示一周的事情,關注需求的以需求甘特圖的模式去展示(我是這樣,但是我幾乎不發周報和郵件,99%依賴tapd去管理,是以向上管理是短闆...唉),關注專業的可能就關注專業本身沒有産品的品質owner(比如以專業分組)。建議側重關注需求的次元,就算像我這樣的支援團隊,大目标也是要做出好的産品。每一個需求都要了解,當團隊中更多的人可以拉通所有需求去看的時候,效率和整體的一緻性會有較大提升。是以每周末會集中半小時去排期。

最後是工具,tapd就不說了,沒用過他來管理需求的,可以說在騰訊是“白混了”,這個工具很好用,還能配置,易于追蹤。tapd适合管理日常的需求,無論大的小的。需求中建任務,任務裡填寫負責人、狀态和時間,有變化rtx和郵件都會提醒。

而每天的主動小優化就不适合了,用todo list最友善。推薦trello,多端支援,軟體時間比較“悠久”,穩定,體驗比較到位。常用的實質checklist、到期時間,還可以共享。推薦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