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to B 業務資料分析系列一:什麼是 to B 業務

To B or Not to B, there is not a question。對于企業而言,資料分析的作用主要展現在三大領域:(1)是對業務的改進優化;(2)是幫助業務發現機會;(3)是創造新的商業價值。 資料分析最重要的是基于對業務的了解,是以本文就此展開...

To B or Not to B, there is not a question

序言

時光荏苒,不覺在分析to B 業務中摸爬滾打了兩年有餘,對接的是整個騰訊雲資料,從底層資料的不規範,到如今走上了正規化,一路走來,踩過無數坑,慶幸的是,我看到了騰訊雲從0.5到1.5的騰飛。

本文是我資料分析在to b 業務應用系列文章的第一篇-----什麼是to B 業務?

希望以此為起點,逐漸在後續文章中分享to b 業務應該關注哪些名額?如何搭建to B業務的名額體系,如何建構toB業務的特征體系,如何将機器學習算法應用與to B 業務資料中等等内容,希望能與大家一起來探讨和溝通,互相學習,共同進步。

下面,讓我們開啟第一篇:什麼是to B 産品?

1、概念:To B産品中的“B”到底是什麼?

字面上的意思是很明确的:“B”是Business,也就是商業,面向企業或者特定使用者群體。比如當年的阿裡巴巴B2B電商平台,就是将采購、供應雙方進行連接配接,進而形成供應鍊電商體系。比如我們公司的騰訊雲業務,企點等等。

站在産品的角度來說,to B并非從事商業活動的商業機構主體那麼簡單,而是很看中B端閱聽人的決策者的需求,這個B類産品是否符合公司業務發展的需求。

To B

• 服務于業務,最終服務于個人

• 但是,有可能不是因為喜歡

• 而是,這是工作需要

平常我們經常接觸到的都是C類産品,“C”:customer,産品直接面向個人,與B類産品的目标人群不同,使用場景也不同。

To C

• 直接服務個人

• 孤獨寂寞?-> QQ、微信、陌陌

• 想看美女?-> YY、Now直播、映客

• 想玩遊戲?->王者榮耀、天天德州

• 吃喝玩樂?->大衆點評、大麥

• 2C産品間的差別:目标人群不同,使用場景不同

2. B類産品的邏輯流程是怎樣的?

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C類産品的流程一般是,發現使用者需求,定義使用者價值,并準确的推動整個項目組去達到這個目标,而且産品需哦那個0到1的周期很短,甚至一周時間就有可以完成一款産品的研發并推出市場。但是B類産品則不然,B類産品是根據公司戰略發展或者工作需要,建構整個生态體系,或者說是為了推動流程的系統化,提高效率而為。

我在做資料分析了解B類産品的過程中,或多或少都要與商務人員打交道,這在C類産品中是不太可能的。因為to B 的大部分産品是需要強大的市場銷售體系的,商務需要與客戶團隊或公司的決策者或者業務負責人進行定向營銷,隻要這個人有話語權,有決策權,那麼就是B類産品能夠落地的關鍵性的一步。

就比如說騰訊雲産品,騰訊雲産品有很多,到此為止都200多款産品了,但是如果我們隻有一些小的客戶,也就是像想買幾核雲伺服器呀,想搭建個虛拟機來跑下代碼什麼的,那麼這種長尾使用者帶來的收入其實是很少很少的(畢竟你閉眼想一下,在中國搞IT 的人有多少?搞IT的人又有多少想要買雲伺服器,想買帶寬流量的?基于資料敏感性,我就隻能這麼說了),這不利于B類産品的生态發展吧,畢竟B類産品的從無到推出市場,可是耗費了好多人力物力财力的,非C類産品可比。那這裡,商務的重要性就顯現出來了,如果去與B端機構決策者談好B類産品可提供的服務,并且正好是他們所需要的産品和服務,那這些企業一旦入駐騰訊雲,企業的背後就是成百上千,甚至億級的使用者,比如58同城,大衆點評,滴滴打車,這些平台的背後都承載了幾十億的使用者量。當然了,B端機構的決策是公司行為,而公司決策行為關系非常多的利益方,是相當複雜的。

to B 業務資料分析系列一:什麼是 to B 業務

決策者在To B中是很重要的,前阿裡巴巴的CEO衛哲在一次分享中提及:所謂的B2B,其實是Business Person To Business Person,人與人之間的交易才促成了企業與企業之間的交易。

采購了B端産品後,最後也就是人與人之間交易了。

to B 業務資料分析系列一:什麼是 to B 業務

3. To B和To C在産品路徑上有什麼不同?

什麼是産品路徑?簡單來說,就是使用者流量的流轉路徑,使用者從哪裡來,經過哪些頁面的跳轉,最終使用了産品,這些路徑彙聚在一起形成了漏鬥流量模型。

To C的産品路徑---大道至簡

C類産品的産品路徑越長,其損失的使用者也越大,每一步的跳轉都有可能讓使用者放棄使用,是以PM 在設計C類産品的路徑時,需要考慮的關鍵因子是,如何流轉順暢,能少一步是一步,把流轉路徑簡化到最短,盡可能的減少損失使用者。

舉個現下風靡市場的共享單車的例子來說明:摩拜單車和ofo小黃車在産品路徑設計上其實是有很大差別的,很多人感覺摩拜單車的體驗更好,其實是有道理的。

摩拜單車的産品使用路徑為:

打開摩拜單車APP->點選掃碼->掃碼跳轉至自動開鎖->騎行結束手動鎖車,自動結算

摩拜單車總共是4個步驟。

接下來對比下小黃車的産品使用路徑:

打開小黃車APP->點選掃碼->掃碼跳轉至擷取密碼è根據擷取密碼手動開鎖->騎行結束手動鎖車->手動撥亂密碼->打開小黃車APP->支付

小黃車的整個産品使用路徑一共有8個步驟,是摩拜單車的整整兩倍。這樣對比下來,摩拜單車使用者體驗完勝ofo。

在To C的産品中,産品路徑每多一步,就是增加一次使用者體驗斷點的風險,萬一在這一步出現了bug或者網絡問題,直接導緻的就是使用者流失,轉化率下降。

問題來了,To B的産品也是這樣看待産品路徑的嗎?

To B 的産品路徑--- 深謀遠略

我們再來看一個例子。

假如有訪客來訪我司,那麼我們是要在訪客系統進行來訪預約的,一個很友善的步驟是:

打開微信->打開行政助手->點選發現->來訪預約è确定

總共是5個步驟,我們會發現這5個步驟幾乎缺一不可,我們幾乎不太可能再去優化産品路徑(當然你要把第三個步驟砍掉也不是不行的,但行政助手集合了那麼多功能,總需要分塊管理的)。

我們把To B 和To C 産品路徑設計上進行對比,可以看到最大的不同是:to C 産品是站在使用者的當下需求去設計的,而to B 的産品路徑是針對使用者長遠性的需求去設計的。

To C 産品針對普通使用者,受感性思維影響大,而To B 産品大部分針對企業使用者,決策者的理性思維以及産品使用流程要複雜許多,to B 的産品路徑比to C 要規範和專業的多。

小結

To B的産品,不管是設計,開發還是營運,還是售後,都是非常值得大書特書的,這些都在後續的文章跟大家一一分享。

下一篇:2B vs 2C

再下一篇:2B業務最重要的資料名額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