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RAID介紹
RAID是Redundent Array of Inexpensive Disks的縮寫,直譯為“廉價備援磁盤陣列”,也簡稱為“磁盤陣列”。後來RAID中的字母I被改作了Independent,RAID就成了“獨立備援磁盤陣列”,但這隻是名稱的變化,實質性的内容并沒有改變。可以把RAID了解成一種使用磁盤驅動器的方法,它将一組磁盤驅動器用某種邏輯方式聯系起來,作為邏輯上的一個磁盤驅動器來使用。
RAID的優點
1. 傳輸速率高。在部分RAID模式中,可以讓很多磁盤驅動器同時傳輸資料,而這些磁盤驅動器在邏輯上又是一個磁盤驅動器,是以使用RAID可以達到單個的磁盤驅動器幾倍的速率。因為CPU的速度增長很快,而磁盤驅動器的資料傳輸速率無法大幅提高,是以需要有一種方案解決二者之間的沖突。
2. 更高的安全性。相較于普通磁盤驅動器很多RAID模式都提供了多種資料修複功能,當RAID中的某一磁盤驅動器出現嚴重故障無法使用時,可以通過RAID中的其他磁盤驅動器來恢複此驅動器中的資料,而普通磁盤驅動器無法實作,這是使用RAID的第二個原因。
RAID的分類
RAID 0,無備援無校驗的磁盤陣列。資料同時分布在各個磁盤上,沒有容錯能力,讀寫速度在RAID中最快,但因為任何一個磁盤損壞都會使整個RAID系統失效,是以安全系數反倒比單個的磁盤還要低。一般用在對資料安全要求不高,但對速度要求很高的場合,如:大型遊戲、圖形圖像編輯等。此種RAID模式至少需要2個磁盤,而更多的磁盤則能提供更高效的資料傳輸。
RAID 1,鏡象磁盤陣列。每一個磁盤都有一個鏡像磁盤,鏡像磁盤随時保持與原磁盤的内容一緻。RAID1具有最高的安全性,但隻有一半的磁盤空間被用來存儲資料。主要用在對資料安全性要求很高,而且要求能夠快速恢複被損壞的資料的場合。此種RAID模式每組僅需要2個磁盤。
RAID 0+1,從其名稱上就可以看出,它把RAID0和RAID1技術結合起來,資料除分布在多個磁盤上外,每個磁盤都有其實體鏡像盤,提供全備援能力,允許一個以下磁盤故障,而不影響資料可用性,并具有快速讀寫能力。但是RAID0+1至少需要4個磁盤才能組建。
RAID 5, 無獨立校驗盤的奇偶校驗磁盤陣列。同樣采用奇偶校驗來檢查錯誤,但沒有獨立的校驗盤,而是使用了一種特殊的算法,可以計算出任何一個帶區校驗塊的存放位置。這樣就可以確定任何對校驗塊進行的讀寫操作都會在所有的RAID磁盤中進行均衡,既提高了系統可靠性也消除了産生瓶頸的可能,對大小資料量的讀寫都有很好的性能。為了能跨越數組裡的所有磁盤來寫入資料及校驗碼資訊,RAID 5設定最少需要三個磁盤,是以在這種情況下,會有1/3的磁盤容量會被備份校驗碼占用而無法使用,當有四個磁盤時,則需要1/4的容量作為備份,才能讓最壞情況的發生率降到最低。當磁盤的數目增多時,每個磁盤上被備份校驗碼占用的磁盤容量就會降低,但是磁盤故障的風險率也同時增加了,一但同時有兩個磁盤故障,則無法進行資料恢複。
JBOD,JBOD(Just Bundle Of Disks)既簡單磁盤捆綁。JBOD是在邏輯上把幾個實體磁盤一個接一個串聯到一起,進而提供一個大的邏輯磁盤。JBOD上的資料簡單的從第一個磁盤開始存儲,當第一個磁盤的存儲空間用完後, 再依次從後面的磁盤開始存儲資料。JBOD存取性能完全等同于對單一磁盤的存取操作,也不提供資料安全保障。它隻是簡單的提供一種利用磁盤空間的方法,JBOD的存儲容量等于組成JBOD的所有磁盤的容量的總和。
Matrix RAID,矩陣磁盤陣列。是Intel 新近創立的一種針對SATA接口的專利RAID模式,特點是能在2個磁盤上同時實作RAID 0與RAID 1兩種模式,其工作原理是将2個磁盤中的每個磁盤的部分磁盤空間劃分出來組成RAID 0或1,而将剩餘空間組成RAID1或0。Matrix RAID還有一個功能:支援RAID 1陣列分區的“熱備份”硬碟。通常支援Matrix RAID功能的主機闆具有四個SATA接口,而建立一組Matrix RAID隻需要兩塊硬碟,使用兩個SATA接口。另外兩個閑置的SATA接口就可以插上硬碟,啟動“熱備份”功能。當Matrix RAID系統中的一塊硬碟出現故障時,“熱備份”硬碟便會立刻接替它的工作,以保證RAID 1陣列分區中資料的安全。由于RAID 0陣列分區中的資料在一塊硬碟崩潰的時候就已經損毀了,是以“熱備份”硬碟對RAID 0陣列是無效的。
以上是目前主流升技主機闆上搭載的RAID控制器所能支援的全部RAID模式,并且由于RAID控制器廠商和産品型号的不同,所能支援的RAID模式種類也各不相同,隻有極少數主機闆能夠全部支援上述的RAID模式,而每塊主機闆具體所支援的RAID模式種類請至http://www.abit.com.cn 升技官方首頁的産品介紹當中核對查找。另有一些其他 RAID 模式基本用于專業伺服器及工作站上使用,此處便不做介紹了。
RAID 模式下磁盤空間的使用
針對不同RAID 模式在實際運用中可以使用的磁盤空間分别有多少,在用清單舉例說明:
* Matrix RAID由于其特殊的磁盤配置設定概念,是以在此單獨舉例說明:
例如,使用2 塊 120G 的磁盤組成RAID 其總容量是240G,先建立一個RAID 0,并手動指定一個1至238G之間的RAID 0模式的磁盤容量,然後利用剩餘磁盤空間建立一個RAID 1模式。如:
100G(RAID 0)+ 70G(RAID 1)或
50G (RAID 0)+ 95G(RAID 1)等等
具體如何配置設定RAID 0與RAID 1的磁盤大小可按使用需求決定。
二、RAID 制作
如何制作RAID呢?
第一步:一般闆載RAID控制器在主機闆BIOS中都會有控制器的開啟與關閉選項,以及制作RAID所必備的 RAID BIOS的開關選項,将他們設定開啟并儲存BIOS後,在開機自檢時,在IDE裝置檢測結束後,會有RAID BIOS自檢界面出現,按提示按特殊鍵進入RAID BIOS 進行建立、删除、資料恢複等操作。設定Block Size(區塊大小),一般選64K至128K即可,區塊大對于大檔案的讀取和大型遊戲或程式的運作有益,而區塊小,對于小檔案讀取或建立Web、BBS伺服器等有益。然後儲存RAID,要注意的是一擔磁盤被組建成RAID後磁盤上原有的資料将全部被抹除;
第二步:在安裝作業系統時要讓作業系統能夠正确識别已建立的RAID,并能在其上進行系統的安裝,Windows 2000以前的作業系統由于架構關系在此及以下步驟就沒有相關設定了,而Windows 2000 / XP / 2003等作業系統在安裝一始就需要按提示按F6鍵告知安裝程式,有RAID裝置需要手動安裝驅動程式。
第三步:按下F6後,系統沒有任何提示,也不會中斷系統的硬體檢測過程,而是在全部自檢完畢後,會進入手動驅動安裝界面。此時,将主機闆附件中的軟碟驅動程式放入軟驅内,按S鍵開始手動驅動安裝;
提示軟驅内插入軟碟,按Enter鍵确認;
安裝程式會讀取軟碟内的驅動,并以清單形式列出。
由于受到安裝程式的限制,清單中的驅動最多隻能顯示四項,如驅動大于四項的,可按上下鍵移動顯示框,來顯示清單中的全部驅動。
加載完成後,繼續作業系統安裝過程時就能正确識别RAID和正确的磁盤容量,利用Windows安裝程式自帶的分區及格式化工具可進行分區及格式化并在RAID上安裝作業系統。
注意:在Windows全部安裝尚未完成時,切勿将軟碟從軟驅内取出,因為在安裝過程中還要多次讀取軟碟上的驅動。
另外,如果出現以下畫面是請不要緊張,按确定即可,這是由于某些舊版本的驅動程式尚未通過微軟的徽标認證,但是不會對使用造成任何影響的。
等到作業系統安裝全部完成并成功進入Windows後,檢查磁盤盤符是否與分區設定時相符,相符即告成功。大部分RAID控制器在Windows 下可以通過該廠商推出的相應軟體程式,可以在Windows中對RAID進行管理。以上就是制作RAID并在RAID上安裝Windows作業系統得大體步驟,而由于闆載RAID控制器的廠牌不盡相同,是以在具體設定的項目名稱和設定上有略微的差異。
目前IBM主機闆上闆載的RAID控制器的廠牌主要有HighPoint、SiliconImage、intel、VIA、nVIDIA、ULi、SiS等,下面就按照不同廠牌的常用型号對RAID制作過程中的相關細節作介紹。
HighPoint 374
使用的主機闆型号有AT7、IT7、AT7-MAX2、IT7-MAX2。
首先,将BIOS中的RAID開關項開啟并儲存
随後在RAID BIOS自薦畫面時按Ctrl+H鍵,進入RAID BIOS設定:
選Create Array建立RAID;
進入建立界面;
設定RAID 模式;
設定RAID 的名字(按自己喜好或RAID使用者随便啦);
設定區塊大小,然後儲存設定;
RAID 組建後按作業系統對應加載驅動程式
作業系統成功安裝完成即制作完成。
SiliconImage
升技主機闆使用過3112、3114、3132三種型号的控制器,對應型号如下:
雖然是三種不同的型号,但是BIOS設定和RAID BIOS界面大緻相同,隻是所支援的RAID 模式稍有不同,是以就一起來介紹了。
BIOS設定;
按Ctrl+S鍵進入RAID BIOS主界面;
建立RAID;
自動配置;
手動配置,配置區塊大小;
選取磁盤;
确認磁盤容量;
儲存退出;
驅動加載
3112、3114的加載
3132 驅動加載
intel
目前主機闆使用的intel RAID 控制器 分别是 intel ICH5R、ICH6R、ICH7R南橋晶片中內建的SATA RAID 控制器。主機闆型号對應有以下幾種:
它們的BIOS設定和RAID BIOS界面也大緻相同,隻是所支援的RAID 模式稍有不同,是以也一起來介紹了。
将On-Chip SATA 模式設定為 Enhanced Mode;
将On-Chip SATA Mode 設定為 RAID;
儲存BIOS充啟後,按Ctrl+I 進入RAID BIOS
建立RAID ;
确認建立;
RAID 0模式下磁盤資訊;
Matrix RAID 模式下的磁盤資訊(隻有ICH6R、ICH7R能夠組建Matrix RAID);
ICH5R(82801ER)與ICH6R(82801FR)軟碟驅動加載;
ICH7R 軟碟驅動加載;
組建成功Matrix RAID後,在安裝程式中識别出的磁盤容量;
VIA
由于VIA的8237及8237R南橋晶片內建了SATA RAID控制器,隻要使用這兩種南橋晶片的主機闆都是支援SATA RAID的,型号如下:
Socket 478 平台的 VI7、VT7;
Socket 462 平台的 KV7、KV7-V、KW7,VA-20;
Socket 754 平台的 KV8-MAX3、KV8、KV8PRO、KV8PRO-3rdEye、KV-80、KV-81、KV-85;
Socket 939 平台的AV8、AV8-3rdEye、RocketBoy AV8、RocketBoy AV8-3rdEye、AX8、AX8-V、AX8 V2.0、AX8-3rdEye。
由于都是使用的8237及8237R南橋,是以設定基本相同,隻是由于RAID BIOS版本不同會稍有變化。
BIOS中的OnChip IDE Device下将OnChip SATA MODE Select設定為RAID,有的主機闆BIOS選項為OnChip SATA RAID ROOM,将其設為Enabled,儲存重新開機即可;
按Tab鍵進入RAID BIOS,選則Create Array建立RAID;
進入RAID建立菜單;
選擇RAID 模式;
在選取磁盤和區塊大小後,選Start Create Process 進行建立動作,當提示Create New Array OK!時,表示建立成功;
退出RAID BIOS後,即可安裝作業系統,安裝時加載軟碟驅動,絕大部分型号主機闆附帶的軟碟驅動都是ABIT整合驅動軟碟,在進行下拉菜單項後即可選取VIA 的RAID 驅動;
但也有如AX8系列主機闆附帶的軟碟驅動稍有不同;
系統安裝成功後即告組建RAID成功。
nVIDIA
目前闆載RAID主要有nForce2 MCP-RAID南橋與nForce3、nForce4系列單晶片中內建,對應主機闆如下:
它們的BIOS設定和RAID BIOS界面也大緻相同,隻是所支援的RAID 模式稍有差異,是以也一起來介紹。
BIOS設定:
将RAID Function設定為Enabled,然後将接有準備組建RAID的磁盤的端口RAID模式設定為Enabled,儲存即可;
儲存BIOS并重新開機之後,按F10進入RAID BIOS,設定RAID 模式;
設定區塊大小;
按F7結束,确認并儲存後,按Ctrl+X退出;
加載驅動;
在這裡要注意的是nVIDIA系列的RAID控制器在加載軟碟驅動時需要連續加載同系列的NVIDIA RAID CLASS DRIVER與NVIDIA nForce Storage Controller兩項驅動,隻加載其中任意一項都會導緻磁盤無法正确識别,而無法完成作業系統安裝。
ULi
升技目前所使用的ULi RAID 控制器隻有M1689單晶片中所內建的SATA RAID控制器,對應的主機闆有KU8和UL8兩款,RAID BIOS也完全相同。
儲存BIOS重新開機後,按Ctrl+A進入RAID BIOS;
RAID BIOS相當簡潔明了,幾乎沒有二、三級子菜單,前三項分别是組建不同的RAID模式,然後設定區塊大小;
用左右方向鍵進行選擇,然後儲存退出,并在安裝作業系統時加載軟碟驅動;
SiS
目前升技闆載有SiS SATA RAID 控制器的型号有SG-80一款。
BIOS設定開啟RAID;
儲存重新開機後按Ctrl+S進入RAID BIOS
按 R 鍵開始編輯RAID;
按 A 鍵建立RAID;
按1 2 3 鍵選擇RAID模式;
選擇自動建立與手動建立;
此處提示的意思是:“您是否要将源盤資料儲存到其他硬碟?”
選 Y 儲存的話所要占用的時間會相當長,且如果是兩個新硬碟的話也沒有必要儲存資料,是以一般不推薦用此種方法儲存。而選 N 則可跳過此處。
通過以上步驟後建立操作已經完成,按 Q 鍵退出,此時會彈出提示是否儲存此次操作,按 Y 鍵儲存即可。
加載軟碟驅動
成功安裝作業系統後,安裝Windows下的軟體制作即告完成。
以上就是主流的帶有RAID功能的主機闆基本的RAID建立過程的介紹,希望能夠給對RAID有興趣的主機闆使用者有所幫助。
本文轉自 流原炫 51CTO部落格,原文連結:http://blog.51cto.com/xiaoyuanzheng/1387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