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聆聽油畫家們講述繪畫的故事

聆聽油畫家們講述繪畫的故事

2008年,張鷹在拉薩市郊寫生。 圖檔由張鷹本人提供

聆聽油畫家們講述繪畫的故事

西藏油畫學會副主席、國家一級美術師阿布。圖檔由阿布本人提供

聆聽油畫家們講述繪畫的故事

赤列德慶與他的作品《相》。 圖檔由赤列德慶本人提供

聆聽油畫家們講述繪畫的故事

圖為阿布的油畫作品《草原盛會》。 本報記者 鄭璐 袁海霞 實習生 白瑪央宗 攝

聆聽油畫家們講述繪畫的故事

圖為張鷹的油畫作品《童年》。 本報記者 鄭璐 袁海霞 實習生 白瑪央宗 攝

聆聽油畫家們講述繪畫的故事

圖為赤列德慶的油畫作品《村莊》。 本報記者 鄭璐 袁海霞 實習生 白瑪央宗 攝

當一個人開始繪畫的時候,繪畫之夢便開始萌芽。經過數十年甚至更久的堅持,夢想則會成真。

本期,記者帶着大家認識西藏油畫學會的畫家們,聆聽他們講述與繪畫有關的故事。

張鷹: 關注人文 留住美好的記憶

“那個時代,人們的精神面貌給我的印象太深了。現在翻起那些照片、底片和作品,都能清晰記得這些作品背後的故事。西藏的發展很快,但很多記憶和片段讓我們那代人無法忘卻。2013年退休後,我的精力全部都在畫畫上。狀态又回到了剛到西藏的感覺。”西藏油畫學會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一級美術師張鷹說。

一幅幅寫生油畫作品帶着歲月沉澱的光影與味道撲面而來,年過70歲的張鷹,慢慢與記者聊着他在西藏的過往。

1972年,張鷹來到拉薩。初涉這片簡單的淨土,便被這裡的一幀一畫所吸引:八廓街、大昭寺、小昭寺周邊,具有當地特色的建築物,熙熙攘攘的人群,還有他們幹淨的眼神、臉上質樸的笑,這裡的生活讓人打心裡感到滿足、快樂。“這一切都是天然的繪畫素材。還有那些彌足珍貴的照片,就是我為以後的繪畫而拍攝的。”

張鷹告訴記者,在過去所經曆的近50年的歲月裡,沒有接受過“程式化”教育,更多的是自然而然對西藏文化、人文的感悟。他對西藏的民間文化一直有着系統的收集、整理,這些對他的創作有着很大的影響。

細細品味這幅名叫《童年》的油畫作品,金色的油菜花地前,三個7、8歲大的孩子專注地看着遠方,嘴邊還帶着羞澀的笑。這讓人不禁想起小時候無憂無慮的時光,那麼單純,令人懷念。

張鷹說,那是在1999年,他們一行途經日喀則定日縣的一個村莊,看到很多在地裡自由嬉戲的孩子們,不禁有感而發。“那時的百姓生活雖然落後,但是他們活得很簡單、很快樂,也很知足。尤其是村裡的孩子們,他們非常可愛、天真,精神狀态特别好。相機記錄下孩子們的瞬間,而作品的背景,我進行了三次篩選。”

在黃昏的村頭、青稞地、油菜花地三者間,張鷹最終選擇了後者。他說:“我希望這幅作品,既要有傳統印記,也要有新的要素。油菜花地的色調明豔活潑,給人一種陽光、熱烈的感覺。”

在張鷹看來,西藏的人,就像天空,是那樣的純淨。“我對老西藏的人非常有印象,他們大都是生活中的普通人。而我對人們變化的描繪,更多的是以精神層面表達的。每每回首往昔,這些都是内心深處厚重的記憶。”

張鷹告訴記者,現在,每年他都會創作10餘幅油畫。尤其是退休之後,把更多的時間用來創作。“現在的時間對我而言更加珍貴,有了這些年在西藏的經曆,再加上創作的靈感與激情,還有足夠的愛與堅持,我想把想畫的事物努力畫下來,把美好的記憶留住。今後,還要舉辦一個畫展,給自己、西藏百姓一個完整的彙報,讓更多人了解西藏,更深層展現西藏文化。而且,我說到就要做到。”

阿布: 突破,是一輩子的事

在第四屆“雪域情——西藏油畫作品展”上,一幅名叫《草原盛會》的作品,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

8月的草原,正值賽馬節,牧民們正在專注地觀看比賽,投入的神情、質樸的笑臉,給畫家阿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說:“我當時就在他們那裡吃住,完全被那種動人的體态和場景打動,于是畫了大量的速寫。”

阿布告訴記者,《草原盛會》是人物衆多的一幅油畫作品。實際開始創作的時間是在2008年,期間斷斷續續有過幾次改動,包括人物形象、色彩、布局等。“這幅畫從開始有一個思路架構到着手創作,再到最後完成,時間跨度很大。也曾參加過一次展覽,後來一直挂在畫室。每當看到畫面從整體到局部有不理想之處,就會馬上拿起畫筆改一改,或者突然有了什麼新的想法,就上去畫一畫,一直到近期改得較為滿意為止。”

阿布今年69歲,他說,早在80年代,就到藏北高原采風過幾次。“當時也叫作體驗生活。因高寒氣候得了一次風寒,便中斷了寫生,回到拉薩調養好身體就繼續北上。在藏北高原繪畫的這種激情,随着創作持續了很長的時間,這種感覺能勾起我内心深處最美好的記憶。”

阿布現為西藏油畫學會副主席、國家一級美術師。曾先後到多國舉辦畫展并舉行藝術交流活動,其作品多次入選國内外展覽并獲獎、收藏。幾十年的繪畫曆程,但他最喜歡的是2005年完成的油畫作品《晨》。他說,為了這幅作品,自己拍攝了大量照片,畫了大量的寫生,最後以寫生和創作相結合的方式完成了作品。畫面上各種色調交替融合、筆調氣韻生動,幾隻白鴿輕輕點綴、白塔靜默矗立、清晨的陽光溫婉地灑落在山野,頗有“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的詩詞境界。“之是以喜歡這幅作品,是因為它能以簡單而自然的方式,讓自己的性格、情趣流露其間,我一直将它懸挂于家中客廳,有人出高價也舍不得出售。”

2013年退休後,阿布的生活依舊簡單、純粹。回望過去,雖然他會為自己已經走了40餘年的繪畫之路而感慨,卻依然保持着很多最初的習慣——會堅持每天至少兩個小時用于繪畫,偶爾也會自己駕車去郊外寫生。他說:“幾天不畫畫就會覺得很難受,這對我而言,就和吃飯、睡覺一樣自然。大自然能帶給我振奮與激動,讓我感受到隻有深入到生活中,才能認識生活的真谛,發現生活的美。我始終認為寫生更能貼近真實的人和自然風光,能讓我的内心獲得安甯,不為外界的繁蕪所幹擾。”

說起對今後的展望,阿布說:“那就是堅持已經形成自然的習慣,不斷突破原來的自己。因為突破,是一輩子的事。”

對于要突破到什麼程度,阿布有自己清醒的認知。他告訴記者,自己一直走的是傳統繪畫道路,也很看重向優秀的前輩學習,不讓自己在一個水準上停滞不前。“但我所說的突破,絕不是為了把自己改變得面目全非,畢竟我的藝術道路是幾十年生活、學習積澱而成的。也不是說轉變就可以立刻轉變成一個完全陌生的人,那樣就不是我自己的風格了。”

赤列德慶: 我會一直在藝術道路上前行

“藝術的偉大意義,基本上在于它能顯示人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奧秘和熱情的世界。”西藏油畫學會理事、青年油畫家赤列德慶告訴記者,這是他喜歡的一句名言。

初識赤列德慶,源于那幅名叫《村莊》的作品,淺藍色的天空,淺黃色雲朵,粉色的山峰,錯落有緻的房屋,還有路上的行人。可愛靜谧的畫風,讓人内心感到平靜。

“創作村莊系列作品,更多的是自己對農村生活的一種懷念吧。小時候放牧,玩羊拐,喜歡用石頭和泥巴造小村莊、夏天的沙灘,還有在冬天的雪地裡畫畫,這些都是美好的回憶。”赤列德慶告訴記者,他出生在半農半牧的家庭裡,對農耕文化與牧區文化都有較深的了解,雖然現在生活在城市裡,但對兒時的農牧生活依舊格外向往。

赤列德慶出生于日喀則,從小喜歡繪畫的他,總是會在放牧的時間,或者幫家人在農田裡勞作的時候,觀察一些大家已經屢見不鮮的事物和現象——放牧時,仰望天空,觀察雲朵的變化;和家人耕作時,他的目光總是停留在一些牆面上有着彩繪的房屋,細細研究這些彩繪的色彩和線條的構造。“似乎自然界的每一個産物都在用一種特殊的力量吸引着我,這些都在激發着我對藝術創作的興趣和靈感。”

赤列德慶告訴記者,他從小就喜歡畫畫。“沒上學的時候,泥土、雪地、沙灘、牆壁都是我的畫布。上學時,我的筆記本前面是記筆記、背後是用來畫畫的,雖然那時的紙張很稀缺,但幸運的是我在紙上亂畫,家人也從來沒有罵過我。還記得即将畢業的一段時間裡,因為學業繁忙很長時間沒有畫畫,家人還不習慣似地問我最近怎麼沒有畫畫呢。”

2011年,赤列德慶畢業于西藏大學美術學院美術系,獲得學士學位;2015年畢業于西藏大學美術學院美術系,獲得碩士學位。而不同的是,在研究所學生期間他更加注重創新,力求彰顯自己的風格。

“對于喜歡畫畫的自己,我也找不到一個具體的理由。但我明白,沒有繪畫,我想都不敢想自己會成什麼樣子。”如今,赤列德慶用自己獨特的繪畫風格,創作出一幅幅耐人尋味、令人過目不忘的作品,其多幅作品被衆多藝術機構及私人收藏家收藏。

在作品的色彩上,赤列德慶下筆簡單純粹,線條流暢清晰,多運用明豔的色彩,使其互相碰撞,極具視覺沖擊力。他告訴記者,隻要自己用心、用情畫出來的,都是最難忘的作品,哪怕一件草稿也很難忘。“每一幅畫都是生活的故事、生命的歌曲。一日活,一日畫,其餘的故事交給歲月。唯一肯定和不變的是,我會一直在藝術道路上前行。”

高寶軍全新散文集《半畝閑田》出版

本報拉薩訊(記者 曉勇)高寶軍全新散文集《半畝閑田》近期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發行。全書以阿裡的山山水水、生活場景為落腳點,以故鄉陝北親朋好友、早年生活為回望點,寫透了工作之外的那一半日常,體悟着“責任田”之外那半畝文字自留地的閑适。

全書分作六輯:半畝閑田、得閑偶記、庸人閑愁、童夢瑣憶、院門孤獨、牧笛悠揚,每一輯都是生活的一個片段,放在一起,是一幅完整的精神圖景。全書以作者的觀察、感悟和趣味為一體,書寫了阿裡高原的雄闊、空寂。既見作者性情,更見作者生活觸及的他人與天地。

“半畝閑田忙半生,半生忙碌半畝田。”作者高寶軍在該書代後記中寫道:如果“全”是一種完美,那麼“半”就是一種境界。書名定為《半畝閑田》,就是因為自己的這個“半”字狀态。這個狀态是随着年齡的不斷變老而形成的。這一狀态,并不是殘缺遺憾、玩世消極和委曲求全,而是一種适度放棄、自我檢討和淡定從容。

本書是作家高寶軍關于西藏阿裡的第二本散文集。高寶軍曾是陝西第七批援藏幹部,被阿裡普蘭人親切地稱為“菜籃子”書記。他在援藏的幾年間,走遍阿裡,深入當地工作和生活,寫就了一本援藏手記與生活實錄相結合的散文集《藏西筆記》。在這本書中,藏西的風土人情、婚喪習俗、生活方式、世事變遷等,在作者親見親曆的筆下,有着切身般的感染力,讓讀者讀到真實如陽光的西藏。

著名作家賈平凹在推薦中寫道:在當下文學領域,高寶軍走出了一條散文随筆的新路子,達到了文字語言的新高地。這本書,是一本老少皆宜、男女皆喜、幹群皆可、雅俗皆具的奇書好書,需要讀者細品慢悟、心領神會!

高寶軍,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理事。著有小說、散文、詩歌、考證、研究等作品多部。作品多見于《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經濟日報》《人民文學》《文藝報》《讀者》《十月》《中國作家》等多家報刊,著有《鄉村漫步》《大美陝北》《四季陝北》《野村夢語》《藏西筆記》《吳起古城寨堡初考》《環境規制與資源型産業發展研究》等,作品曾獲第四屆、第五屆“冰心散文獎”等多項獎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