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繁榮與衰退:一部美國經濟發展史》筆記

《繁榮與衰退:一部美國經濟發展史》筆記

之前的文章中,我們分享了“國家經濟在被什麼控制”這個主題的第一本書,《逃不開的經濟周期》,讨論了三種最重要的經濟周期現象,以及政府和企業在經濟周期中的不同角色。你應該對經濟周期的規律有了基本的認知架構。

有了分析的架構之後,我們還需要透過曆史事實再進一步觀察和研究。而要研究完整的經濟周期,美國無疑是最佳對象。是以接下來我将通過三本書逐一分析,第一本我會先從美國整體的經濟出發,後面兩本再從局部出發,分析美國不同時期的經濟周期問題。

我首先要分享的這本《繁榮與衰退:一部美國經濟發展史》,作者大有來頭,是前美聯儲主席艾倫·格林斯潘。之是以推薦這本書,是因為我認為這本書有兩個非常明顯的特點:

第一是它内容的完整性。從1776年到2018年,200多年的美國經濟發展史,濃縮在這本51萬字的書裡。如果你希望隻讀一本書,就了解美國的經濟史,讀這本就可以了。

第二是它叙述的通俗性。格林斯潘是金融專家、中央銀行家,他在華爾街工作了30多年,積累了豐富的市場經驗和深厚的人脈。後來成為美國任期最長的美聯儲主席。

他還有一個合作者,名字叫阿德裡安•伍爾德裡奇。這是一位媒體同行,英國《經濟學人》駐華盛頓記者,他的加入,為這本書的寫作方式和内容傳播都增加了價值。即使你沒有深厚的财經知識背景,也能讀懂。

當然,凡事都有兩面性。因為格林斯潘不是經濟史學家,另一位作者又是記者,是以這本《繁榮與衰退》自出版以來,在美國經濟界的學術地位就不算高。

但是在我看來,正是豐富的市場經驗和監管履曆,讓格林斯潘對美國經濟的曆史和現實問題,有直接深入的體察。

比如,在2019年11月12日的《财經》年會上,有人曾向格林斯潘請教有關數字貨币的問題。他回答說:隻有各國央行才能發行貨币,其他組織不可以;但央行發行主權數字貨币,并非經濟領域的話題,更多是一個政治領域的話題。你看簡單的一句話,就把問題定性,貨币支撐需要國家主權,别的機構沒有這樣的權力。

那展現在《繁榮與衰退》這本書中,你會發現格林斯潘并不是閉門造車,而是就事論事,從現象到本質,從當下到過去,從美國到全球,逐層剖析問題。是以,我仔細讀完這本書後,鄭重向你推薦。

值得注意的是這本《繁榮與衰退》叙述的時間起點,沒有從歐洲人發現美洲開始寫起。作者認為,從18世紀晚期,1776年講起就可以了,原因主要有兩點:

首先,作者認為1775年美國爆發獨立戰争,此時在政治和經濟意義上獨立的美國才真正開始。

其次,作者強調,1776年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的名著《國富論》問世,這本書對美國之後的經濟發展産生了巨大影響。

因為《國富論》明确論證了,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内和在社會公德的限制下,追求個人利益,将為整個國家帶來更多财富。作者認為,美國在此之後的發展,充分證明了《國富論》的先見之明。

順着這樣的思路,我們看《繁榮與衰退》這本書的全部内容,可以梳理出作者觀察美國經濟曆史的四條主線,這四條主線貫穿了美國經濟發展的不同時期:

這條線的意思是說,美國的立國之本,就是商業和貿易。之前我們分享有關美國貿易政策200年的曆史時,曾對此有過詳細讨論。

正因為美國以商為本,是以在建立之初,關稅水準極低。200多年的大部分時間裡,美國主要實施比較開放的對外貿易合作政策。同時美國大力發展工商制造業,發展相應的金融服務業,但商業永遠是基礎。

這條線的意思是說,美國從一開始就是比較典型的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聯邦和地方州對經濟的管制不多,從18世紀末一直到19世紀末,美國可以說是在市場叢林裡野蠻生長起來的一個經濟體。

但經過比較充分的自由競争之後,到19世紀後半葉,美國逐漸形成了較高的行業集中度,在鐵路、鋼鐵、航運、能源、金融,甚至消費等領域,都出現了寡頭壟斷,比如卡内基的鋼鐵産業、洛克菲勒家族的石油産業等等。由此也引發了政府幹預和法律規範的出台,美國自由市場經濟,逐漸演變為有規則限制的法治市場經濟。

這條線的意思比較好懂,也和我們最有關系。實際上,一直到19世紀末,美國都不算是世界舞台上的活躍國家,專注于美國本土和美洲大陸,是它的基本國策,美國經濟也是以深深受益。

但從20世紀初開始,随着美國經濟實力全球第一,加上二戰帶來的軍事優勢和戰争紅利,美國逐漸成為引領全球經濟增長的動力之國,也順勢成為經濟全球化最充分、受益最多的一個國家。這種全球化優勢和經濟引領作用,一直到現在,仍然沒有明顯減弱。

這條線的意思是說,美國比較充分地吸取了英國和歐洲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的各種優點,充分利用其相對後發優勢,基于一個更大的國内市場,用現代化生産和管理革命,在各個行業做成了規模優勢。

而支撐規模優勢的底層因素,是美國源源不斷的科技、産品及管理創新。正是靠着各方面的創新,美國實作了科技研發和産業創新的有效結合,把商業價值發揮到全球最高水準。

在我看來,美國200多年的經濟發展曆史,其實就是這四條主線的縱橫交織。因為各自脈絡清晰,是以不難把握。

美國從1776年建國到1894年成為全球第一經濟大國,隻用了100多年,這讓很多歐洲和亞洲大國都很驚詫。那麼,支撐美國經濟發展動力十足的底層邏輯,或者說現實關鍵因素究竟又是什麼呢?

有人說是美國地理位置優越、資源豐富,也有人說是美國的軍事優勢和戰争紅利等等,但是格林斯潘提出了三點新的認知,不是基于資源優勢和戰争紅利,而是冒險精神、務實精神和樂觀精神。這在很大程度上說服了我,你也可以聽聽,看是否有利于你建立更完整的認知架構。

這是歐洲移民進入北美大陸後,不得不發揚光大的一種精氣神。也可以說,缺乏這種冒險精神的歐洲殖民者,以及後來其他人種的移民,都在200多年的美國社會經濟發展中被淘汰了。

正因為美國人普遍信奉、并身體力行這種冒險精神,他們的國土不斷擴大,資源不斷開發,經濟持續增長。哪怕是有時做錯了,出了麻煩和危機,整個社會還是鼓勵你重新出發,再次冒險。這是美國的經濟和商業,不斷推陳出新的一個核心原因。這種精神,你也可以從埃隆·馬斯克旗下公司發射火箭中洞見一二。

在商言商,最重要的就是腳踏實地,不見兔子不撒鷹。說白了,就是别玩虛的,一切要以利益為目标,既可以基于利益溝通談判,也可以為了利益刀兵相見。

這種看起來有點庸俗的價值觀,曾經不被各個曆史大國所待見。但200多年來,正是始終堅持商業利益至上,讓美國可以在内部有分歧時不斷形成共識,并據此制定有遠見的商業戰略,最終創造了令全球矚目的經濟和商業成就。在之前的課程中,美國不同時期的貿易政策調整就是最好的說明。

關于這一點,是我讀這本書的深切感受,美國人的冒險精神和務實精神,沒有讓他們變成短期的機會主義者,就在于他們以罕見的樂觀精神看待未來發展,進而形成了有美國特色的長期主義。

他們對未來的态度是樂觀積極,對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是進化思維。是以面對任何經濟蕭條、社會災難,甚至戰亂紛争,他們堅信一切都會過去,未來隻會更好。這是他們的勇氣來源,也是他們的精神寄托。經濟大蕭條時期的羅斯福新政就是最好的例證,這部分内容後邊的章節中我們也會進一步展開。

是以,冒險精神、務實精神和樂觀精神,就是我對美國經濟200多年來輝煌發展史的底層邏輯解讀。你可以不完全同意,但可以參考。

我先問你一個問題:你知道在英國、法國、德國和美國,最受尊重的社會人群分别是誰嗎?

在這本書裡,作者給出的答案是:

英國紳士

法國知識分子

德國學者

在美國,則是商人

作者引用19世紀法國學者托克維爾的話說:美國人在交易的過程中,樂于展現出英雄氣概,這種現象使經商成為美國的一種信仰。

美國人還認為,真正推動曆史變革的,不是勤奮的産業勞工,而是另外兩類人:

一是有奇思妙想、能創造新事物的發明家,比如擁有一千多項專利的愛迪生

二是能建立大型企業的企業家,比如福特汽車創始人亨利·福特、IBM創始人托馬斯·沃森、微軟創始人蓋茨等。

那麼,為什麼商業會成為美國的立國基礎,以商為本又如何在過去200多年裡造就了一個全新的、強大的美國?我們一起來看。

現在提到美國,我們很自然地認為這是一個經濟強國、商業大國,但美國的商業發展之路也充滿了波折與鬥争。

美國在獨立之初,還是一個不起眼的新生國家,說是“一窮二白”也不為過。建國之後,在18世紀末,針對如何發展美國經濟,建立者形成了兩派意見:

以漢密爾頓為代表的北方聯邦黨人,明确主張向英國學習,利用美國東北部波士頓、紐約等港口,發展貿易和商業

以傑斐遜為代表的南方共和黨人,則明确主張向法國學習,利用美國南方的大片土地,發展種植園經濟,預設并延續奴隸制。

這兩種意見一度僵持不下,最終在總統華盛頓的協調下,經過國會各派人士的博弈妥協,達成了一個雙線經濟發展政策:

一條線是南方種植園,大力發展棉花、甘蔗以及糧食作物

另一條線是北方港口城市,重點做好貿易和商業,比如幫助南方出口農作物到歐洲,再從歐洲進口各種北美不能生産的工業制成品,包括棉紡織品、蔗糖、玻璃、鋼鐵以及馬車等各種産品,同時實行低關稅。

從經濟發展對比來看,當時北方港口城市的商貿和周邊地區的工商業制造,已經越來越繁榮,尤其是随着美國外來移民的增加,發展進口替代的加工制造業條件越來越成熟。是以,更多美國的決策者和群眾,越來越不滿足于主要靠出口南方種植的農産品來換進口工業品。

在這個階段,看起來南方種植園是美國的主導産業,但無論原料出口還是制成品進口,實際上是北方港口城市的商業貿易起了關鍵作用,群眾的傾向最終也從種植園經濟,慢慢偏重于商業和貿易。

再加上支撐南方種植園經濟的關鍵因素,是充滿罪惡的奴隸制,是以在進入19世紀後半葉之後,這種明顯有悖人性和人道的制度,也越來越不容于美國社會。

随着南北戰争以北方勝利而告終,美國大力發展工商業也有了更好的政治和社會條件。

但美國工商業真正實作持續崛起,從底層原因看,還在于美國從建國初期就規劃并實作了有利于商業長期發展的兩個關鍵突破:

一是對私人産權和專利的保護

二是建立規模化的統一大市場

美國經濟從一開始就是以私有制為基礎,這是從歐洲殖民者那裡延續過來的,美國的法律體系也沿用了英國的海洋法系。是以私有财産神聖不可侵犯,是美國經濟的底層基礎。

但僅有這一條,并不足以說明為什麼美國工商業更繁榮,因為以種植園經濟為主發展農業,也需要對私人産權進行嚴格保護。是以作者提醒,1790年美國就立法頒布的《專利法》,實際具有更重要的曆史意義。

根據這部法律,發明者對自己的産品享有14年的專利權,專利局可以對任何侵犯專利權的行為進行嚴厲打擊。作者認為,這表明這個新生國家對創新的信仰。

對專利的保護激勵更多人不斷進行發明創造,推動很多産業提升生産效率。

到1810年,美國就成為當時全球人均專利擁有量最多的國家。之後,在蒸汽輪船、農業機械、機床和縫紉機等領域,美國都超過英國、法國和德國,成為那個時代技術創新和商業營運結合得最好的國家。

美國也是以迅速取代英國,成為全球最主要的企業家誕生地。比如發明世界上第一台高壓蒸汽機的埃文斯,發明分離棉籽和棉絮新裝置的惠特尼,發明電報的莫爾斯,發明機械化收割機的麥考密克和迪爾,通過他們的發明,創造了商業增長。

剛才我們說了,大量的新發明提高了生産效率,也促進了很多産業的規模化生産。

另外,美國從一開始的憲法和法律,就明确禁止各州之間互相征收貿易關稅,也就是不許在國内設卡。這等于成功地建立了當時世界上地域面積最大的單一市場,確定了商業貿易在美國國内的暢通。

這一法律制度安排的意義有多大呢?作者在書中做了一個類比。整個歐洲,一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通過歐盟條約,把英法德意等歐洲國家打通為貨物、人員和資金可以自由流動的區域單一市場,比美國晚了将近200年。

是以,随着美國人口和活動範圍在19世紀大幅增加,美國的工業生産和商業貿易,都更容易實作規模化發展。這也解釋了,從19世紀下半葉開始,美國在機械制造、汽車、航運、食品、消費等幾乎所有工商業領域,都能以恰當方式迅速實作規模化。

對私人産權和專利的保護,以及規模化的統一大市場,都有助于美國工商業迅速崛起。而美國商業和貿易在19世紀能真正做大,還有三個助推因素至關重要,那就是

資源

運輸

資訊三個領域的革命

在美國建立之初,像富蘭克林就一度認為北美既缺黃金,也缺白銀,因為根本沒有礦脈。

但進入19世紀,美國本土逐漸發現了一些儲量極為豐富的鐵礦、銀礦、銅礦和金礦,木材和煤炭産量也不斷提升。加上後來發現的石油,美國在本土獲得了發展工商業的主要資源和能源。

美國很早就開始掀起交通運輸革命,這是美國最為緊迫的現實需求,既要速度快,還要成本低。在1815年之前,低成本長途運輸的主要方式,是使用帆船和平底船走水路,之前我們分享《貿易打造的世界》那本書時,曾詳細讨論過。在1815年之後,美國從三方面大幅提升了交通運輸效率:

一是更好地利用天然河流等自然條件

二是大量采用蒸汽動力等新能源

三是建立更多公路、鐵路和運河

比如,在19世紀上半期,美國就建設了數千英裡的收費公路,先後開通了長達3700英裡的運河航道。和陸地運輸相比,通過運河運輸可以節省近90%的運費。

至于鐵路建設和運輸,給美國帶來的出行便利、運輸效率提升,以及産業投資機遇,更是空前的。由于美國國土面積大,道路通行權更容易獲得,政府還經常給鐵路公司免費土地,鐵路建設高潮疊起,19世紀四五十年代,先後鋪設了5000英裡和2萬英裡鐵軌。鐵路不僅提升了美國經濟的生産效率,也改變了美國人民的生活節奏。

作者認為,電報的誕生和應用,比後來的電話還重要。因為電報促使美國在利用金融資訊方面,在1848年先形成國内單一市場,到1866年大西洋海底電纜聯通之後,英美金融市場也連為一體。

美國人認為,推動曆史變革的不是勞工,而是發明家和企業家。美國從一開始就以商業立國,南北戰争提升了工商業的主導性。

美國工商業崛起的底層原因,在于建國之初就規劃了兩個關鍵點:一是對私人産權和專利的保護,二是建立規模化的統一大市場。

美國商業和貿易在19世紀能真正做大,主要是他們相繼實作了資源革命、運輸革命和資訊革命,獲得空前紅利。

先問你一個問題,你知道:可口可樂、福特汽車、通用電氣、吉列刀片、無線電報、摩天大樓,這些代表美國工商業成就的巨型企業或産品,都是在什麼時間段開始出現的嗎?

它們都誕生于美國資本主義壯大的關鍵時期,也就是1865年至1914年的這50年。可以說,這一時期是美國的崛起時代,很多行業都在這一時期産生了商業巨頭。美國經濟也是以出現一個重要變化:自由競争的資本主義,變成了寡頭壟斷的資本主義。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一種變化?今天我們将從美國農業到工商業的發展、技術創新對新企業發展的影響、巨型企業走向壟斷這三個方面逐一展開分析。

先來看工商業的發展。前邊的課程中我們多次講到,從曆史經驗來看,工業的強大往往以農業的繁榮為基礎。因為隻有農業生産效率提高了,才能用更少的人養活農業以外的人,才能釋放出更多的勞動力去從事工商業,這也是英國工商業崛起的經驗。

對于美國而言,工商業的真正發展,要從南北戰争之後開始算起,但當時農業還在經濟中占據較大份額。如何提高農業生産效率,解放出更多勞動力投入到工商業中,成了當時發展工商業的當務之急。于是,美國做了三件事:

西進運動源于1848年加州發現金礦,無數人是以向西進發。1862年,林肯總統頒布實施《宅地法》,美國西進運動獲得重要的制度性推動。據統計,大約有250萬人願意定居西部,一共獲得了2.7億英畝土地,差不多相當于美國國土面積的10%左右。

根據當時的統計,每家每戶至少獲得160英畝土地,這也成了美國最小的農場面積;大的農場則是成千上萬英畝。耕種這麼大面積的土地,靠人力肯定不行,隻能依靠機械化。

針對西部中小農場主的剛需,播種機、收割機等各種農用機械裝置被研發出來,成為19世紀末美國制造業的一個重點和亮點。大型農業機械的投入使用,使美國農業生産效率有了明顯提升。

比如美國人最看重的主糧小麥,在1868年至1872年,這短短的4年時間裡,不僅産量迅速提升,價格還降了一半。

農業生産效率的提升,讓大量青壯年勞動力進入到工商業領域。同時,更多婦女用縫紉機等新機器從事新工作,收入逐漸提高,孩子們也不用當童工,可以接受到更好的教育,成為更有知識和技能的勞動者。由此,可以進入工商業的勞動力明顯增加。

其中最重要的成就,是東西部鐵路網的規模化建設,不僅創造了就業,友善了人員流動,還建立起農業和工商業共享的現代物流網絡。

大批有雄心壯志的農民,充分利用交通運輸條件的便利,要麼成為種糧大戶,要麼成為畜牧大戶,率先走向了農業規模化發展之路。

比如當時得克薩斯州的巨型養牛場,就靠有經驗的牛仔,和用新型帶刺鐵絲網建造的圍欄,規模不斷擴大。當時最有名的養牛大亨,名叫科爾斯,他最多時有5萬頭牛,在美國4個州和加拿大2個省,擁有1000萬英畝土地,簡直是“超牛大土豪”。

解決了農業生産效率的問題,美國發展工商業就更有底氣。在資源開發和技術革命的雙重推動下,美國國内的規模化市場開發得以實作,國際業務的拓展也大有起色,一批現代商業巨頭也就此湧現。

作者認為,這跟美國這一時期出現的5項新發現、新發明密不可分,它們是:

鋼鐵

石油

電力

汽車

電話

這些發現和發明改變了美國人的生活和生産方式。

此外,在1860年至1890年間,美國專利局簽發的新發明專利多達50萬件,相當于之前70年裡美國專利數量的10倍,也超過了英國等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的總和。

總體來看,這些創新發明優勢,為美國帶來了兩大好處:

以鋼鐵為例,作為一種新的生産原材料,它在美國的迅速崛起,就展現了美國在技術、原料和市場的創新與整合能力。

比如現代鋼鐵冶煉技術在19世紀中期的主要進步,實際上最早出現在英國,但利用這類先進技術把鋼鐵産業規模化的,則是美國。

還是鋼鐵産業,以安德魯·卡内基為代表,美國鋼鐵公司利用良好的交通設施,把和鋼鐵生産有關的煤、鐵礦石等原材料,以極低的價格整合在一起。1867年,卡内基在匹茲堡建立了一座巨型的一體化煉鋼廠,采用新式煉鋼爐和最新冶煉方法,進而在全世界率先實作了鋼産量和生産效率的領先,形成了最具有規模化的生産能力,相應的生産成本是以大幅度下降,加上穩定的市場需求,卡内基公司獲得了巨大利潤。

經過40多年的發展,美國鋼鐵産業實力大增。1870年,美國隻能生産38萬噸鋼鐵;1900年,生産鋼鐵1140萬噸,超過英國和德國的總和;到1913年,美國的鋼鐵生産量達到2840萬噸。

卡内基建立了那個時代最大的鋼鐵公司,盈利豐厚。但盈利的具體配置設定,明顯是資本家占了大頭,勞工分到的很少,勞資關系長期緊張。最終在1892年7月,演變為卡内基鋼鐵公司和勞工之間的暴力沖突,導緻10人遇難,驚動全國。

5年後,年歲漸高的卡内基聘請一位名叫施瓦布的工程師,擔任鋼鐵公司總裁。到1901年,施瓦布說服卡内基,以4.8億美元的價格,出售卡内基鋼鐵公司,重新組建為美國鋼鐵公司。美國鋼鐵公司生産了當時全美鋼鐵産量的三分之二,也是當時全球最大的鋼鐵公司。

除了鋼鐵行業,石油、電力、汽車和電話等産業的發展也是如此。新技術和新發明的出現,為這些企業的發展壯大,以及在後期走向寡頭壟斷資本主義奠定了基礎。

這些商業巨頭按照他們的了解和行動,在各自的領域内,逐漸将美國的寡頭壟斷資本主義定型。

比如卡内基,能成為那個時代的鋼鐵大王,除了及時采用最新技術,還通過提升經營管理水準,把企業規模不斷做大。相對于他的同行,卡内基擁有原材料優勢、技術優勢、生産效率優勢、銷售管道優勢,通過一體化全鍊條營運,形成了行業領先甚至壟斷。

同時,卡内基公司注重可能造成破壞性影響的新發明。要麼他們自己主導這樣的重要發明,要麼把别人的此類發明進行收購。總之,就是想方設法保持在技術創新領域的領先性和獨占性。為了保持技術領先,卡内基公司每年還會從利潤中拿出一部分用于研發。

再比如洛克菲勒,首先大力整合混亂的石油開采現象,提升利潤水準,同時率先進入更有前途的煉油産業,通過成本和先發優勢,全面碾壓競争對手。

他還大力發展石油産業一體化,自建輸油管道,從油罐車到油桶都自己生産。到1890年,他完成了對石油全産業鍊的控制。這讓隻營運石油産業某一個環節的公司,根本無法與之競争。

正因為享受到行業寡頭壟斷帶來的種種好處,那個時代的工商業及金融業巨頭們,對自由競争和自由市場等觀念往往不屑一顧。他們充分利用技術進步和市場擴充所帶來的規模效應,在各自領域盡力開疆拓土。

他們打造的一個又一個規模巨大的企業,是美國經濟具有全球競争力上的關鍵基礎,但也因為他們的行業壟斷和驚人财富積累,引發了社會公衆和政治力量的激烈博弈,并最終引發了美國嚴厲的反壟斷立法。

1865年至1914年是美國資本主義工商業發展的關鍵時期。美國首先通過鼓勵西進運動,并改進技術創新,全面提高了農業生産力。

在資源開發和技術革命雙重推動下,一批商業巨頭湧現。鋼鐵、石油、電力、汽車和電話等新資源的開發、新技術的發明,提升了美國的綜合實力。

商業巨頭構成了美國經濟實力的微觀基礎,但他們的行業壟斷性和驚人财富積累,也引發了社會公衆和政治力量的激烈博弈。

提到美國,過去我們的正常印象就是強大、安定、富足等等,但是你仔細再想想,美國其實也是一個充滿危險和挑戰的國家。且不說美國沿海地區經常遭受飓風襲擊,南方很多地區常常出現洪澇災害;單從經濟周期來看,從1929年至今這不到100年的時間裡,美國先後出現了多次影響巨大的經濟蕭條和金融危機。

那麼,為什麼這些危機都沒有把美國經濟徹底摧毀,反而成為它重新起飛、并超越過去的新機遇呢?

你可以分析出很多種原因,比如美國的經濟實力雄厚、國家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等等,但是作者認為,最關鍵的一點,是美國人普遍信奉的樂觀主義精神。聽起來這好像有點空洞,那作者是依據什麼得出這樣的結論?我們一起來看。

先來說說什麼是樂觀主義精神,相對準确的研究解釋說:樂觀主義是一種世界觀、曆史觀和人生觀。持有樂觀主義精神的人,更願意相信,夢想可以照進現實,善惡有道,正義無敵,他們會對社會和人生,充滿信心與希望。

當然,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年齡階段,都會有樂觀或悲觀的人群,這裡我們不是把它單一地割裂開,而是通過梳理美國建國200多年來的經濟發展史,探讨為什麼作者認為樂觀主義會貫穿美國經濟的發展。

讀完全書,我的感受是,樂觀主義精神盛行于美國,主要和三個因素有關:

機遇

務實

法治

美國作為一個新創立的國家,雖然起點不高,但是有無數機遇。早期的歐洲殖民者在開拓美洲的過程中,确實充滿了暴力和血腥,這是不容否認的曆史事實。但他們獲得的驚人回報,也給後來的移民以巨大激勵。

比如昨天我們講到,19世紀中期,美國聲勢浩大的西進運動,吸引了數百萬人奔向未知區域。巨大的機遇、豐富的資源,激勵着他們不斷前行,也培養了他們敢于冒險的開拓精神和創造能力。這些不斷積累的個人财富和國家經濟增長,同樣也給予了群眾更大的信心。

這一點不太好了解,要從早期歐洲的殖民掠奪中尋找原因。最早是西班牙人發現美洲新大陸,并從那裡獲得巨額财富。但是,經過18到19世紀的發展,延續英國式政治和經濟制度的美國,遠比延續西班牙、葡萄牙式政治和經濟制度的其他美洲國家,經濟發展得更快,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樂觀分為兩種,一種是不切實際的幻想式樂觀,另一種是穩紮穩打的務實型樂觀。前者不可持續,遇到困難就會退縮;後者可以持續,再大的困難也無法将它打倒。因為隻有不斷奮鬥的人,才會真的相信未來會更好。

作者認為,美國具有與衆不同和充滿活力的開放文化,其中核心的價值觀,就是對務實行動者的充分尊重,他們相信未來的美好不是想象出來的,而是實幹出來的。這和美國的一部分移民是新教徒有關,他們堅信,辛勤勞作是證明美德的一種方式。

是以,務實勤奮地工作,而不是誇誇其談地盲目樂觀,是我們了解美國人信奉的樂觀主義的一個關鍵視角。

這一點,很多人關注不足。但細想一下,道理并不複雜。因為法律制度的不斷完善,司法體系的獨立性和執法監督機構的嚴格性,確定了普通群眾可以享有比較充分的法治公平與公正,這直接提升了群眾對未來的穩定預期。

有意思的是,構成美國樂觀主義精神的主要因素,也推動了美國在經濟領域的創業創新。因為對未來沒有樂觀預期的人,絕不會投身到不确定的商業和科技探索之中。

之前我們曾講到,經濟學家熊彼特提出了“創造性毀滅”的概念,意思是說,要不斷獲得社會經濟進步,隻有采用更前沿的科技和更新的商業模式,取代陳舊過時的産品與服務。比如手機取代固定電話,電子商務取代線下零售,這些都是創造性毀滅。

正是基于樂觀主義精神,美國在技術研發和産業創新等方面,才能不斷産生出新的、具有颠覆性的技術和應用。也是以,創新與企業家精神密不可分,而企業家總體上對未來的看法是趨于樂觀積極的。

具體來看,美國主要是在金融、消費和法律三大領域的積極創新,促進了工商業的快速發展。

美國的創新創業者一直不太擔心資金問題,因為隻要是好的創意和方向,總能找到合适的風險投資,進而在技術研發和商業開發上獲得支撐。

再加上大學體系、企業孵化器以及人才移民等,都充分鼓勵創業創新,是以美國的創新始終充滿生機,創業創新者大部分對未來保持信心。

美國人願意嘗試各種新産品,也很樂于督促制造商改進産品。比如蘋果公司,就有一大群鐵杆“粉絲”,他們購買大量蘋果公司的新産品,不斷提出改進意見,也幫助蘋果渡過一個又一個難關。他們是蘋果公司敢于嘗試各種創新的底氣所在,有他們在,蘋果永遠不用擔心創新沒有市場。

比如,在有限責任公司之外,美國還建立了有限責任合夥企業,為中小企業提供更靈活的企業組織形式,最大化容納技術和産品創新。是以創業創新者在美國也很少擔心他們的權益得不到保障,有法律托底,創新才更有底氣。

是以作者認為,美國最大的相對優勢,在于其創造性毀滅。隻要你足夠樂觀并勇于創新,就有很大機會把公司發展成為商業巨頭。

縱觀美國經濟發展史,越是處于危機時,樂觀與創新精神就越能發揮作用。這在1929年至1933年的大蕭條中,表現尤其明顯。

當時,美國的經濟體系、銀行體系和群眾的生活都遭遇了重創。面對空前的經濟發展和社會壓力,美國在1932年的大選中,放棄了各項擔當與作為不足的共和黨政府。

1933年就任美國總統的羅斯福,就是一個典型的樂觀主義者。他在生活中戰勝了脊髓灰質炎,然後又把自信和希望帶入工作中。有人評價他是手段上的現實主義者,目标上的理想主義者。

在上任後的短短幾個月裡,羅斯福努力推動國會授權,通過三件事穩住大局:

一是勸說國會通過《緊急銀行法》,進而可以為銀行儲蓄提供100%的保障,穩住公衆的預期,銀行業對未來也充滿了信心;

二是創設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強制上市公司披露資訊,穩住投資者信心;

三是促使國會通過《國家複興工業法》,為特定行業規定最高工作時長和最低工資标準,穩住工商業的信心。

雖然這些新政也引發了争議和後遺症,但當時穩住了大局,重新燃起公衆的信心,整個美國是以迅速恢複經濟景氣和全社會的樂觀心态。

更重要的,羅斯福鼓舞了美國上下積極應對危機,敢于在政治、經濟、金融和民生等領域進行制度創新,通過解決問題争取更好的未來。這在20世紀後來幾次危機中,都有展現。

比如,20世紀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外界一度對美國經濟的未來充滿疑慮。但美國能源部門和能源企業并不悲觀,他們迅速建構了一個更有風險應對能力的綜合性石油危機應對機制,進而穩住能源局勢,之後曆經幾十年演變,這個機制成為美國能源安全的可靠保障。

再比如,1987年10月美國股災發生後,有經驗的理性投資者,從曆史的循環往複中,看到未來市場恢複正常的可能性。美聯儲也相信這一點,是以果斷幹預市場,為經濟和金融體系提供充足流動性,降低利率,支援商業銀行繼續提供貸款,鼓勵金融機構與客戶共渡難關,迅速恢複市場信心。

反複發生的經濟或金融危機,确實會造成嚴重損失,很多企業和個人會破産,但總體而言,美國人能以他們的樂觀主義、務實精神和創造能力,最終化險為夷,并在相關制度、技術和商業上獲得新進步。

在美國200多年的經濟發展史上,樂觀主義精神盛行。因為美國充滿機遇,群眾務實勤奮,并有法治保障。

樂觀主義精神也推動了美國的創業創新。因為對未來沒有樂觀預期的人,絕不會投身到不确定的商業和科技探索中。

美國人的樂觀主義、務實精神和創造能力,讓他們在面對經濟危機時,總能轉危為安并取得新的進步。

我們一直都說美國是世界強國,那你知道美國作為世界頭号經濟強國,究竟有多長時間了嗎?

如果從1776年美國獨立開始算起,到1894年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強國,這個新生的國家隻用了118年,就全面超越了所有國家,完成了經濟上的逆襲。

從1894年到今天,美國作為世界頭号經濟強國已經存在了127年,沒有任何國家在經濟上反超美國。即使是追趕最快的中國,要在經濟總量上超過美國,也還需要一段時間。

那麼,美國從獨立至今的200多年時間裡,經濟發展究竟經曆了哪些黃金發展期?我們一起來看。

戰争與和平,一直是人類曆史演進的兩大主題。如果從這個視角來看美國的經濟史,可以說美國先後通過赢得三次戰争,争取到三次經濟高速增長期,這也被稱為美國經濟崛起的三個“黃金時代”。

當時,在北美這個全新的自由世界裡,美國政治的新秩序支撐着經濟的新發展。大量移民從歐洲、亞洲和非洲進入美國,南方種植園和北方工商業的發展,都進入快速增長階段。

到1800年,美國經濟總量已經在全球排名第11位;到1820年,排名已經是全球第8位。

這個時代持續時間有多長,研究者看法不一。但基本事實和共識是:

在這個時期,美國充分利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果,在電氣化、機械化和規模化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進而在1894年,率先實作了工業生産總值超過英國,成為第一工業大國。這裡我也補充一點,由于當時還沒有現在的GDP統計方法,是以隻要工業生産總值第一名,就是世界頭号經濟大國。

美國作為二戰的戰勝國,在這一時期獲得了最大的戰争紅利。經濟繼續發展,海外勢力極大擴張,成為全球最重要的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強國。

根據作者在書中引述的資料:1945年至1946年,美國成了“侏儒群裡的巨人”,它以全球7%的人口,生産出全球42%的工業制成品、43%的電力、57%的鋼鐵、62%的原油和80%的汽車,經濟實力可以說是空前提高。

接下來我們就着重看看,美國是如何在第三個“黃金時代”全面崛起的。

在作者看來,二戰後的美國到處都是發展機遇,這主要展現在國内消費需求擴大、管理優化和勞動力更新三個方面。

當時大量榮民可以接受免費高等教育,像哥倫比亞大學等名校,專門為接納錯過教育階段的榮民,建立“通用教育學院”,稱為General Study。

同時,因為就業比較充分,那些隻有高中學曆的藍領勞工,也能在城市郊區買房子,一個人養活一家人。

更重要的是,美國迎來了戰後結婚潮和嬰兒潮。僅1946年,就有220萬美國人訂婚,340萬新生兒出生;在1954年至1964年,新生兒數量每年都超過了400萬。

結婚的人多,孩子也多,這就促使美國國内在住房、家具、家用電器、汽車等方面的消費全面爆發。

比如,擁有電視機的家庭,1948年隻有17.2萬戶,4年之後的1952年就多達1530萬戶,增長了将近90倍;唱片機、相機、幹衣機等家用電器也迅速普及。

汽車銷量就更加可觀,直接把美國變成了車輪上的國家。1945年,美國的新車隻賣了不到7萬輛,1946年就賣了210萬輛,1949年賣到510萬輛,1950年670萬輛,1955年達到790萬輛。

相應的能源産業、道路交通,也都成規模擴張,美國的經濟實力全面上升。

也就是說,資本家和企業家不再像過去那樣,依靠資源掠奪或壓榨勞工而牟取暴利,而是通過相對合理的管理模式和體制機制,實作高效率的資源配置、生産銷售以及更合理的财富配置設定。

通過大企業的管理改革,很多人相信,管理可以變成一門科學。比如,二戰後,隻有5%的企業有内部管理教育訓練計劃;到1958年,四分之三的企業都有了管理教育訓練計劃。企業大學紛紛出現,商學院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包括消費者研究在内的各種管理學也紛紛出現。

著名的《哈佛商業評論》,就在這個時期獲得快速發展,奠定了行業地位。今天我們所說的現代企業管理,也是這一時期以美國為主導實作的。

所謂“知識勞工”,是管理學家德魯克提出的概念,意思是說它們不再是工業時代靠體力和技能謀生的藍領勞工,而是主要靠知識等綜合能力,從事腦力勞動的人,比如管理者、律師、醫生、咨詢專家、金融工作者等等。

這既得益于美國在二戰後的移民潮和嬰兒潮,也是美國重視發展高等教育的結果。

比如從18-24歲的人口來看,美國這個年齡段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在1939年為9.1%,1949年為15.2%,1959年升至23.8%,1969年更高達35%;是以早在1956年,美國白領勞工數量,就已經超過藍領勞工。

也就是說,傳統的工業制造,不再是美國經濟的重中之重,也不再成為美國“知識勞工”的職業首選。他們和美國經濟的結構調整也互相成就。

當時美國的各種工業制造成本增加,部分産業向東亞地區轉移,藍領勞工在美國的需求下降;同時大量設計、研發、營銷、服務等需要“知識勞工”的行業在美國崛起,大量知識勞工也保證了美國這些工業制造以外的行業能夠真正做起來。

比如,截至1956年,共有780萬榮民,接受高等教育或職業教育,最終培養出45萬名工程師、36萬名教師、24萬名會計、18萬名醫護人員、15萬名科學家、10萬名律師,以及其他各類職業人士,他們都成為新興的白領勞工,也可以說是“知識勞工”的有生力量。

除了國内消費需求擴大、管理優化和勞動力更新,在第三個黃金時代,美國還放眼全球,擴張了政治軍事勢力,取得了經濟與金融利益,這也是美國這一時期收獲的最大優勢。

主要展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美國明确和西歐資本主義國家形成跨大西洋聯盟,通過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也就是北約,組建強大軍事集團;和以蘇聯為首的華沙條約組織,也就是華約,形成冷戰對峙。這給美國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比如為美國全球能源資源供應提供堅實保證,為美國海外市場拓展提供安全保障,也為美國企業的全球生意保駕護航。

第二,美國牽頭組建了聯合國,這相當于在政治上把全世界的主權國家組織在一起。聯合國總部最終落戶紐約,這也是美國上司世界的一大展現。在美洲,美國還組建了美洲國家組織,既在後院鞏固自己的政治安全,也為美元和美國工商業在美洲的擴張提供了便利條件。

二戰後美國沒有封閉自己,而是成為主導全球化的大國。為此,美國在二戰後建構了影響至今的三個經濟與金融類國際組織:

國際貨币基金組織

世界銀行

世界貿易組織

1944年7月,美國召開布雷頓森林會議,确立美元和黃金挂鈎、其他貨币和美元挂鈎的國際貨币體系。同時成立國際貨币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分别協調管理全球貨币金融事務和經濟發展事務。這兩個國際組織的總部,都設在美國首都華盛頓,成為美國左右世界經濟和金融的強有力明證。

從20世紀40年代的關稅及貿易總協定到1995年美國組建世界貿易組織,美國的全球貿易總額是以不斷擴大,從全球獲得更多便宜的原材料、能源和商品,同時把更多美國産品和服務向全球出口。

從18世紀末獨立以來,美國先後赢得三次戰争,争取到三次經濟高速增長期,構成美國經濟崛起的三個“黃金時代”。

二戰後,美國進入第三個黃金時代,不僅擴大國内消費需求,而且在大型企業管理改進和培育知識工作者方面,也遙遙領先于世界。

除了國内市場繁榮,美國還放眼全球,既擴張政治軍事勢力,也收獲經濟與金融利益,這是美國第三個黃金時代最大的優勢。

從2000年以來,美國經濟增速放緩,金融危機多次發生。這個龐大的經濟體,也面臨着各種風險。

那你可能會問:美國經濟的風險,和我們有什麼密切關系,是不是我們隔着太平洋瞎操心呢?

當然不是。美國仍然是全球最大經濟體,中美在經濟、貿易、金融、産業方面聯系十分緊密,美國經濟動态有任何變化,都會直接影響到我們的利益。

比如,到2021年6月底,中國一共有32140億美元的外匯存底,居于世界第一。但是和一個月前相比,中國的外匯存底縮減了78億美元,原因是什麼?主要就是受到美元匯率變化的影響。

是以今天,我們結合本書作者格林斯潘的分析,看看美國經濟究竟存在哪些系統性風險,有沒有辦法緩解甚至化解?

進入新千年以來,美國在各方面都面臨着不一樣的内外環境。作者在書中稱之為“大衰退”,具體來看,他認為有三方面的變化值得高度關注。

第一個變化是,2001年的9·11恐怖襲擊,令美國引以為傲的國土安全防範被打破,美國經濟增長的政治社會安全性下降。格林斯潘認為,這對美國社會産生了有史以來最大的震撼。因為這是從二戰時珍珠港被襲擊以來,美國本土最大的安全災難。它引發了美國随後對阿富汗持續20年的遠端戰争,花費好幾千億美元,對美國經濟的消耗巨大。

第二個變化,從2000年網際網路泡沫破裂,到2001年能源巨頭安然公司造假,再到2008年次貸危機爆發,美國經濟不斷脫實向虛,金融風險持續積累,美國的金融體系面臨危機。尤其是2008年次貸危機爆發,雷曼兄弟等金融機構倒閉,美國金融體系遭受重創,國民财富大幅縮水。

第三個變化,全球經濟環境和過去不一樣了,美國不再享受二戰後一家獨大的發展紅利。20世紀90年代冷戰結束後,随着經濟全球化的推進,不隻美國經濟繁榮,包括中國等開發中國家在内,全球經濟在這一時期出現了普遍增長,銀行利率不高,通貨膨脹也不高,各國發展勢頭迅猛。

不難看出,在這三個變化中,危害最大的,就是金融危機。那美國為什麼會出現2008年那樣嚴重的金融危機?格林斯潘認為,原因就是美國經濟過度繁榮。

因為2008年之前,随着經濟的繁榮,美國的各種實物資産價格被迅速擡升,風險是以積累。

特别是,美國住房價格不斷上漲,房屋貸款規模明顯增加。與此同時,美國等發達國家的金融創新水準不斷提高,那些原本為了降低房貸風險的金融工具,實際上卻在累積風險。也就是說,是美國經濟泡沫增加的同時,金融風險也在逐漸聚集。最終到2008年,美國住房次級貸款泡沫破裂,引發了災難性後果。

是以格林斯潘說:出問題是遲早的事。

面對格林斯潘提到的這些風險和變化,當時一些經濟學家和金融專家認為,反而是格林斯潘應當好好反思,是不是美聯儲的貨币政策,加重了美國的系統性風險。

比如,在2000年網際網路泡沫破裂後,美聯儲把美元基準利率不斷下調,是不是這個因素導緻了2008年的金融危機呢?

對此,格林斯潘也在書中解釋,兩者并沒有必然聯系。因為早在2002年,為了避免陷入日本那樣的通貨緊縮中,美聯儲已經把利率維持在較低水準。而且,2008年美聯儲和美國财政部聯手,通過三項主要政策,制止了金融危機的擴大化:

首先,降低美元的短期利率

其次,救助大型金融機構

最後,對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開展壓力測試,以發現金融系統中存在的薄弱環節

當然,這裡我們并不是要讨論美聯儲的貨币政策究竟成效如何,而是透過這些政策和這三大變化,探讨美國經濟的深層結構問題。

具體來看,美國經濟的深層次結構問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金融系統的穩定性下降

二是生産增長率和投資增長率下降

三是勞動力供應下降、成本上升

前邊我們說了,在2008年次貸危機發生後,美聯儲和美國财政部采取了一系列高品質的應對措施,暫時穩住了局面。但是,這并沒有解決根本問題。

在這些政策實施之後,一些反映美國經濟健康程度的重要名額,仍然亮起了黃燈或紅燈。這在格林斯潘看來,更值得引起重視。也就是說,美國更需要關注的經濟的可持續增長。

這個問題,不是在最近才出現的,早在2008年之前,這些資料就已開始放緩。在2000年至2010年這十年,美國的實際GDP年平均增速隻有1.8%,比之前的10年将近下跌了一半。

為什麼會出現這個問題,格林斯潘認為,美國是一個典型的成熟經濟體,低速增長是正常的,在這一點上,美國并不特殊。在1998年至2004年間,美國經濟一度出現較快增長,當時的主流觀點認為,美國似乎要走上一條全新的經濟發展軌道,但事後來看,這不過是一次短暫的特例。美國和大多數成熟經濟體沒什麼不同。2004年至2016年間,美國人均産出的年增長率,僅為0.91%,和日本、德國及英國一樣,都在1%以下。

即使美國經濟在2017年有一定複蘇,但是格林斯潘認為,這種複蘇是無法持續的。因為美國的基礎生産力增長仍然很低,導緻通貨膨脹的各種潛在因素,還在不斷加強。

由此導緻的最大麻煩是,合适的勞動力供應不足,很多行業增長乏力;即使找到足夠的勞動力,成本之高也不堪重負,這最容易形成“滞脹”:經濟增長停滞甚至負增長,同時通貨膨脹不斷上升。

說實話,在2018年格林斯潘出版這本書時,他的這些分析,甚至被認為是危言聳聽。但是兩年後,新冠疫情來襲,各種因素交織之下,美國經濟出現了格林斯潘擔憂的最壞局面:

比如2021年第二季度,美國的國内生産總值GDP同比增速是6.5%;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同比增長6.1%。表面看起來美國經濟是增長的,但是不要忘了,消費者物價指數是反映通脹水準的名額,也就是說,如果考慮通脹因素,美國在這個季度隻增長了0.4%。

以中國為例,同樣在2021年第二季度,中國的國内生産總值同比增速7.9%,而反映中國通脹水準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同比增長不足1%。也就是說,即使考慮通脹因素,中國也實際增長7%左右。

從這些資料對比中,你應當看出美國經濟的系統性風險不容忽視。如格林斯潘所言,美國确實不是一個特殊的國家。它無法輕易打破經濟周期的規律,也很難輕而易舉就化解這些經濟風險,主要有三點原因:

第一,美國受到大型政府拖累,各項财政行政和社會福利等開支多,相應的公共債務極為沉重;如果增加稅收,又會打擊企業發展;

第二,上述支出抑制了生産力發展,美國的經濟長期增長乏力,在整體上已經失去了活力;

第三,越來越多美國人對未來充滿恐懼,他們的地域流動性在減弱,階層流動和拓荒精神也在下降,對未來預期在變差。

其中,格林斯潘認為最重要的是第二點:美國在技術研發和金融領域的創新在減少,對行業的颠覆和改造能力在減弱。

怎麼辦呢?他給出的解決思路是:适度減少不必要的社會福利,重新鼓勵人們創新開拓,同時還要建構具有創新精神的金融體系,支援經濟創新,并且還要有效預防金融創新的負面效應。

這些看法聽起來都有道理,也是很多經濟學家的共識。但要真正做到預防金融創新的負面效應,談何容易。這方面格林斯潘确實有些天真了,因為這聽起來就像是既得利益者已經上了房頂,随後他們撤掉梯子,然後宣布:我們大家要公平競争。

進入新千年以來,美國在國家安全、金融穩定和經濟增長等方面都出現了大麻煩,陷入前所未有的“大衰退”。

美國經濟的深層次結構問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金融系統的穩定性下降;二是生産增長率和投資增長率下降;三是勞動力供應下降、成本上升。

美國并不是一個特殊的國家,更像是一個典型的成熟經濟體:公共債務負擔沉重,經濟整體失去活力,亟待重新啟動創新。

《繁榮與衰退:一部美國經濟發展史》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