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吉生活的汽車新零售之路

汽車大王福特曾經說過,“如果你不給客戶展示一輛新車,那麼他想要的永遠隻是一匹更快的馬。”

這句話一語道破了銷售的精髓:隻有通過為消費者提供更多更好的選擇,才能真正啟發消費需求和購買欲望。

近年來,中國汽車市場的高速增長、巨大潛力以及消費方式變化已經有目共睹。一方面,從2005年到2020年,中國每百戶人家的汽車保有量從0.8輛飙升至37.1輛,而且伴随着從燃油車到新能源車的重大轉折,中國汽車市場還有巨大的增長空間。

另一方面,汽車銷售和售後服務也在發生變化。随着新一代消費者的登場、新零售的普及,人們買車不再隻是買一個交通工具,而是表達自己的生活方式、身份認同。

但傳統的汽車銷售鍊條往往難以滿足這一種新的需求。

長期以來,整車廠将新車批發給4S店,4S店通過零售門店賣給消費者,整車廠和消費者之間并沒有發生直接的交易關系,整車廠根本就不知道他們的車到底賣給誰,自然也就不知道該提供什麼的服務。

而汽車使用者往往不僅需要專業的知識做出購車決策,在整個用車生命周期中還會遇到各個不同的場景問題,但長久以來業内并無這樣提供多場景、全周期的服務平台存在,進而造成了服務場景的割裂。

有需求,有痛點,就必然有先驅去填補,一個以生活方式和内容定義新零售的“吉生活”品牌,已經在上海悄然布局。

吉生活的汽車新零售之路

01、浪潮

羅振宇在2021“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中,提出了一個概念——“生活觀”。

過去,人們在表達對人生、世界和價值的态度時,形成了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而現在,人們産生了新的态度——“生活觀”:在生存之上,要通過主動選擇消費品來更好地生活。

這種用消費來表達自己人生态度的新觀念,正在不斷造就新消費和新品牌,潛移默化地改變着商業世界潮水的方向。

吉生活的汽車新零售之路

2020年初夏,一個充滿儀式感的社交活動仿佛在一夜之間走紅全網:紅白相間的野餐布、必須是草編的小籃子、清甜的氣泡酒、季節限量款的喜茶、能飛起來的氣球,隻有集齊這五大要素才能充滿儀式感地跟朋友們去郊外野餐。

當時野餐風之猛烈,甚至讓人感歎:每辦一次野餐,就會有四個程式員失去他們的襯衫。

這是疫情陰霾逐漸散去的第一個初夏,在家憋了幾個月的人們都按耐不住想出門重見天日。至于到底幹什麼、有什麼新奇的玩法,卻不一定知道。

但通過對特定場景的營銷,“野餐”這個原本來自西方的舶來品,穿搭、野餐裝置等商品快速完成了“使用者教育”,成了爆款商品。

借助營造美好生活場景和生活意義來打造品牌并“帶貨”,已經是近年國産消費品崛起的密碼,誰能抓住這一點,誰就可能彎道超車。

例如完美日記,通過在流量平台推出“怎樣用一個眼影盤畫出不同風格的眼影”,“怎樣分辨适合自己膚質的護膚品”等直達使用者消費痛點的專業内容,以及線下設計精美的體驗門店,迅速成為網紅品牌。

這股用消費來表達自己生活方式的新浪潮,不僅影響了快消品行業,也開始重塑汽車行業。

長期以來,4S店做的都是一錘子買賣,唯一的KPI就是賣車,而車的複購率又很低,是以最後的結果是,無論消費者買的是奧迪還是奧拓、奔馳還是奔騰,4S店都隻想一把賺夠完事,進而形成了“買車之前都是老闆,買完之後就是路人”的情況。

但随着汽車消費群體的變化,使用者需求也在發生變化。

根據羅蘭貝格的《中國汽車消費關注度報告》顯示:2018年是一道分水嶺,這一年,90後的汽車消費群體第一次占到整個購車人群的50%以上,成為汽車市場的主力軍。

正如上文所述,這一群體在汽車消費、生活中也表現出了獨具特色的需求、觀念和個性。他們在購買決策和用車中,不僅關注功能、外觀、内飾、設計等傳統因素,還明顯更注重服務、社交的影響,這就要求企業需要随之做出改變。

02、應變

對于成長于網際網路時代、把汽車當作表達自己生活态度的一部分,對z世代來說,賣車不該是傳統的單一零售方式,還應該是一個集合“實體場景零售+社交+資訊+出行方式+興趣電商+遊戲”等多功能的會員平台,将汽車融入生活,營造在生活中偶遇汽車的場景,這也正是“吉生活”品牌在打造的一種全新汽車零售模式。

可以想象這樣的場景:一個慵懶午後的咖啡下午茶時光,一個與萌寵邂逅的歡樂時光,在不經意間偶遇了汽車,它也從此加入了你心願的購物車。在你清空購物車後,你會發現‘’吉生活‘’給你準備了更加多姿多彩的生活場景,線上生鮮、親子活動、知識分享、萌寵互動等等。對消費者而言,這顯然要比聽着一大堆參數來選車的傳統銷售模式所帶來的體驗好得多。

吉生活的汽車新零售之路

是的,這就是“吉生活”想帶給你的新品牌、新想法、新體驗。

“吉生活”發轫于2018年,當時汽車銷售市場需求的曆史性轉變,充滿前瞻性地成立了“吉生活”創新工作室,全力推進企業轉型創新,探索并形成了一條汽車銷售服務轉型發展的新路徑。

2018年9月,作為“吉生活”的第一個孵化産品,“汽車生活館”正式在上海大甯商圈正式營運。圍繞車主生活需求,以汽車服務為主線,推出了“吉咖啡”、“吉學堂”等生活元素,通過汽車與咖啡、餐飲等生活方式的結合,打破傳統汽車零售模式,為使用者提供跨界生活服務。随後“吉生活”線上平台也已搭建完成,系統功能不斷完善。

在吉咖啡店裡,不僅能看到配上整套咖啡機和野餐裝備的樣車,還能摸到新上市的車型。這樣看車,要比在4S店選車、聽一大堆參數介紹,有趣生動得多。

為了讓車主使用者體驗更多的權益,“吉生活”與各行業積極共創,例如,“吉生活”與上海小熒星集團共建,為雙方會員提供多元化會員權益服務,除了享受定制的購車權益,還為車主提供了一個資源豐富的少兒學習平台。

在這個模式下,“吉生活”已然是一個使用者共創平台,通過網際網路和新零售的手段,将使用者組織起來,把他們沉澱成一種社群,然後在裡面把原本買一次車就再無交集的使用者,當作長期會員來營運,根本目的是在全生命周期内,充分服務使用者的長尾需求,比如社交、購物、子女教育等等。

通過串聯汽車銷售、餐飲服務、教育教育訓練等多個産業鍊,“吉生活”具備了為使用者提供無時無刻、無處不在、無微不至的個性化及定制化服務的能力,同時也開發出了“汽車場景式營銷”的新道路,所服務的對象已經不再局限于汽車産品,而是使用者的汽車生活,實作了人、車、生活相融合。

03、共生

巴菲特曾經說過,“當潮水退去,才能知道誰在裸泳。”

這句告誡投資者們不可過于看重短期利益的箴言,也同樣适用于汽車新零售行業。

“吉生活”平台創立以來,汽車後服務領域發生過O2O、“新勢力”等多輪資本熱捧下的創新運動,但在資本退潮後,能穩步推進全周期、全場景服務的車企為數不多。

目前,”吉生活”通過線上活動、線下門店實作精準定位和全管道引流,建構了準确而全面的使用者人群畫像,并在此基礎上,推出了涵蓋購車、生鮮、咖啡、旅遊、學堂、寵物服務、馬術訓練等服務。

“吉生活”之是以能深刻洞察到車主的需求,以及汽車零售服務行業的痛點,正在于其依托汽車行業多年積累的豐富資源和成熟經驗,坐擁可靠的供應鍊體系、完備的門店管理體系和專業的人才體系,確定了能為使用者帶來統一标準兼具可複制性的高品質産品與服務。

與此同時,通過全面接入諸如上海市技師協會咖啡專業委員會、生鮮農戶、花藝工作坊、馬術協會等多個合作機關、多業務共建的開放生态,”吉生活”構築了對汽車零售市場服務的層層打通,因而能夠做到遠超業内其他玩家的使用者服務能力。

在2002年的科幻電影《少數派報告》中,斯皮爾伯格曾暢想,每一個較高價的電梯大廈一打開門,就會立即有一輛空車立即到達門口。

這種對于無論時間地點都可召喚汽車的願景,同樣适用于汽車營銷和服務行業的未來,前提條件則是使用者與平台能夠建立起足夠支撐“平台全心全意為使用者服務”的信任關系,而”吉生活”所開創的全生命周期、全場景服務模式無疑正走在這條道路上。

吉生活的汽車新零售之路

基于對z世代消費者熱衷于社交、互動的特點,”吉生活”正在塑造“吉遊戲平台”,通過融入”吉生活”各業态元素、營造體驗式場景,使用者完成遊戲就可以獲得實物獎勵。又如“吉ta”社群通過引導讨論車型、組織活動,不斷聚合喜歡分享汽車與生活的年輕使用者,由此也加強了會員的粘連度。

通過立體、多場景的布局,”吉生活”不僅是坐擁汽車消費人群全生命周期多元度資料的平台,更是連接配接多種服務業形态的流量入口,真正做到貼近了網際網路主流使用者群體。

尾聲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随着消費群體變化、科技進步,汽車營銷和服務的場景、方式都迎來了更多變數。在“生活觀”崛起的新時代,汽車消費的重心,正在日益“後移”:使用者不再需要那麼垂直專業的性能參數介紹,取而代之的是對産品體驗的分享,對更多服務的需求。

對于汽車營銷而言,年輕使用者群體已經成為了決定誰能笑到最後的關鍵,也自然是一片兵家必争之地。而”吉生活”已經為整個行業指明了一個發展方向,即從産品思維走向使用者思維,一個融合汽車、内容、服務、生活等多種元素的汽車新零售新物種,才是當代消費者更加青睐也真正需要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