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産教融合,共享生态” CIE 2017中國IT教育博鳌論壇圓滿召開

2017年11月11日-12日,以“産教融合,共享生态”為主題的CIE 2017中國IT教育博鳌論壇,在海南省博鳌東嶼島大酒店隆重召開。此次論壇彙聚多方智力資源,邀請國内在IT教育領域的權威專家、知名企業家,以全方位的視角,從趨勢觀察、實踐共享、技術變革等多元度展開深度探索,搭建政府、高校、研究機構、媒體、資本和企業的高端交流平台,凝聚各方合力,推動中國IT教育的全面均衡發展。

“産教融合,共享生态” CIE 2017中國IT教育博鳌論壇圓滿召開

CIE 2017中國IT教育博鳌論壇圓滿召開

秉承多年深耕教育領域的成功經驗,2017中國IT教育博鳌論壇,立足中國、面向全球。大會論壇包括”産教融合,生态共享”1個主題論壇和”大資料與人工智能”、”VR+教育”、”開放課程資源共建共享”、”校企合作實踐案例分享”4場分論壇。

本次論壇共吸引600餘名參會者,其中包括100+IT企業高管、知名企業家與産業研究者,30+創新演講及對話,10+産學合作優秀案例分享,了解教育最新政策與産業趨勢,以及最新産教合作模式。

國軟教育研究院是由全球最大中文IT社群CSDN、《計算機教育》雜志社、中關村軟體園等多家IT領域的企事業機關和個人共同成立的專注于産教融合研究的非盈利、獨立第三方機構。研究院将依托高品質的專家智力資源開展IT教育領域的研究、産學合作交流活動。本次論壇在博鳌的順利召開就是研究院專家共同努力和推動的成果。

“産教融合,共享生态” CIE 2017中國IT教育博鳌論壇圓滿召開

國軟教育研究院陳鐘院長和邱欽倫執行院長為專家頒發證書

在上午的主會環節,北京大學周明輝教授發表《開源對軟體人才培養帶來的挑戰》主題演講,她表示開源是世界資訊技術及産業發展的重要方向,但面對開源進一步繁榮發展的需求,開源人才的供應無論在質或量上均存在較大不足。緊接着分析開源發展及開源人才的現狀,剖析開源人才的能力特點及其培養需求,對開源軟體人才的培養實踐進行總結,并提出對未來教育實踐的展望。

北京大學周明輝教授

哈爾濱工業大學副校長、教育部産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專家組組長、教育部新工科研究與實踐專家組成員徐曉飛教授發表重要演講,介紹了新工科建設的相關背景與新特征,并結合軟體産業人才觀、工程教育觀念,闡述了新工科的人才需求和培養目标,提出了新工科背景下IT相關專業創新與知識體系結構、新工科教學模式改革、人才培養體系關鍵要素、教育品質評價與保障等方面内涵與實施途徑,探讨了計算機與軟體工程學科在新工科建設中的作用,最後還提出了對新工科教育與IT創新人才培養的建議。

“産教融合,共享生态” CIE 2017中國IT教育博鳌論壇圓滿召開

哈爾濱工業大學副校長、教育部産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專家組組長、教育部新工科研究與實踐專家組成員徐曉飛教授

本次論壇還進行了全國計算機教育優秀論文頒獎,《計算機教育》雜志從2015年和2016年兩年發表的共1197篇論文中評選出一等獎論文4篇、二等獎論文6篇、三等獎論文9篇。

“産教融合,共享生态” CIE 2017中國IT教育博鳌論壇圓滿召開

徐曉飛教授為一等獎作者頒發證書和獎杯

中國軟體行業協會副理事長、計算機類專業教指委副主任委員、國軟教育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陳鐘教授,發表《中國軟體人才的現狀與思考》主題演講,随着雲計算、大資料與人工智能等新一代資訊技術在傳統産業的應用越來越多,對相關人才的需求激增。陳鐘教授對目前形勢下IT人才培養面臨的挑戰和機遇做了分析,就國軟教育研究院在”産教融合、共享生态”思路下如何實作協同育人提出以下倡議:一是産教融合,要聚焦課程。研究院應攜手企業、技術社群和高校共建IT教師生态圈,形成協同育人的新平台;二是創新實踐,分層實驗。研究院應進一步探索、研究和應用便攜式實驗教學環境,通過分層實驗的模式,幫助一線教師将新技術便捷高效的傳遞給學生,助力新工科人才實踐;三是協同育人,共享生态。研究院應有效連結高校(育才中心)、技術社群(演練場)和企業(用人高地),創造協同育人共享生态的環境。

“産教融合,共享生态” CIE 2017中國IT教育博鳌論壇圓滿召開

中國軟體行業協會副理事長、計算機類專業教指委副主任委員、國軟教育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陳鐘教授

中南大學資訊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鄒北骥,發表《從專業定義和内涵角度談目前計算機類專業設定的利與弊》主題演講。鄒北骥從專業定義、内涵的角度出發,闡述了計算機類專業的本質和科學問題,結合國際知名高校計算機專業的設定情況,分析了設定如此多的相關專業的利與弊,提出了計算機類專業核心内容和相關的課程設定以及專業歸并的思路與方案。

“産教融合,共享生态” CIE 2017中國IT教育博鳌論壇圓滿召開

中南大學資訊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鄒北骥

CSDN創始人兼董事長、極客幫基金創始合夥人蔣濤,發表《人工智能時代的産業趨勢和人才需求分析》主題演講,他表示,迄今為止,大多數關于人工智能的新聞都是來自科研、遊戲、競賽等領域,究竟在産業中人工智能發展趨勢如何?這是決定未來人工智能發展和人才培養方向的關鍵問題。

“産教融合,共享生态” CIE 2017中國IT教育博鳌論壇圓滿召開

CSDN創始人兼董事長、極客幫基金創始合夥人蔣濤

蔣濤主導了一個面向産業和人才培養的深度調研,對人工智能産業趨勢和人才培養路線形成了重要的觀點。蔣濤表示,面對人工智能給行業和職業帶來深刻變革,舊的工作會消失,新的工作機會也會應運而生,在AI的推動下社會對人才的評估會進入一個新的階段,評估系統也會改變。

國軟教育研究院執行院長邱欽倫先生主持了對話環節,邱院長擁有十多年産教合作經驗、對企業和高校的體制機制和思維模式都非常熟悉,他開場即向四位重量級嘉賓抛出了”産教融合面臨的難點”這一開放性問題,立即将大會氣氛推向了高潮。

美團點評技術學院院長、中國計算機學會企業工作委員會主任劉江尖銳的提出:高校在了解和落實真正的使用者(用人機關)需求方面還有很大差距,與賣産品搞教育訓練的企業合作并不是真正的校企合作。CSDN 創始人兼董事長、極客幫基金創始合夥人蔣濤則從技術社群的角度出發,認為産教融合最難的問題還是知易行難的問題,一線教師是校企合作的執行者,讓一線教師組織學生充分利用技術社群尤其是開源技術社群的資源,才能系統化解決高校教師和學生與産業接軌的問題。

北京交通大學軟體學院院長、軟體工程專業教指委副主任委員、國家示範性軟體學院聯盟理事長盧葦教授認為産教融合的難點是高校雙師型教師缺乏,企業不能替代高校教師的教學工作,但是在實踐環節企業可以多參與教育訓練、引導和帶動高校教師,促進高校教師成長為雙師型教師;中國軟體行業協會副理事長、計算機類專業教指委副主任委員、國軟教育研究院院長陳鐘教授認為産教融合的最大難點是管理機制,雙方的管理體制、運作機制,尤其是考核機制的不同會導緻校企合作的執行效果大打折扣,而國外大學教授治校的機制為校企合作提供了很大的主動性和靈活性。

邱欽倫院長總結說,正是因為國内産教雙方管理機制的不同帶來的校企合作鴻溝,不僅展現在雙方管理者對校企合作的理念上存在很大差異(比如企業認為高校應主動貼近産業、研究和落實企業用人需求,高校認為企業應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對大學生應給予更多實踐鍛煉機會),也展現在具體執行的一線教師的行為上。而國軟教育研究院通過彙聚産業、高校、企業、社群、協會、資本等多方專家資源,應能為這一難題的解決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援和落地方案。

尖銳的思想碰撞,不說假話套話,不回避問題,能給高校和用人機關帶來持續的思考、切實的行動,這是與會嘉賓對”産教融合、共享生态”高峰對話的極高評價。

“産教融合,共享生态” CIE 2017中國IT教育博鳌論壇圓滿召開

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思考與挑戰

在下午的大資料與人工智能分論壇,浙江大學計算機學院副院長、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長吳飛率先開講,他表示,在人工智能中知識引導方法長于推理 ( 但是其難以拓展 )、資料驅動模型擅于預測識别(但是其過程難以了解 )、政策學習手段能對未知空間進行探索(但其依賴于搜尋政策)。以新一代人工智能為背景,對從資料到知識、從知識到能力的人工智能學習方法進行思考,并從人機對弈來講述若幹挑戰。

大資料與人工智能便攜式教學實驗環境的探索與實踐

國軟教育研究院副院長張廣軍表示,新工科背景下,大資料人工智能實踐和應用必将是當下産學研融合的重中之重。國軟教育研究院彙聚産學研專家經過不斷的探索和實踐,提出了分層實驗機制解決大資料人工智能的教學與實踐探索。在開放共享、協同發展精神下聚合來自産業界的優質實踐教學資源,并通過國軟教育研究院專家參與優化為适合教學的課程資源,形成産學結合的新工科内容,助力人才培養實踐和探索。

以人工智能為核心 優化IT領域新工科專業體系

北京人工智能學會副理事長王萬森認為,以新一代人工智能輻射和拓展現有專業,衍生和建立新生專業,逐漸形成一個以人工智能為龍頭、機器大腦為核心,包括現有大資料、機器人等專業,以及有可能從新一代人工智能衍生出來的新專業在内,能夠涵蓋大資料智能、跨媒體智能、混合群體智能以及自主智能系統的人工智能類新工科專業群。

大資料實用型人才培養的體系建設與實踐

51CTO副總裁楊文飛表示,雖然大資料已經成為行業熱點多年,但相關人才課程體系建設尚未達成共識。面對企業對大資料人才的迫切需求,51CTO 聯合相關企業和專家,共同分析和制作了針對企業實際崗位的大資料人才技能需求的量表,并根據技能需求量表完成了大資料相關知識體系的梳理和全套課程研發工作。

MR混合現實助力創新教育

在VR+教育分論壇,微軟大中華區教育行業市場總監王亞鵬認為,混合現實是基于增強現實和虛拟現實之後更先進的一種技術,将幾種不同的類型的技術,包括傳感器的使用、更先進的光學裝置和最先進的計算機結合到一起。并介紹了微軟最新的混合現實的發展,展示和體驗混合現實應用,并探讨未來該技術在行業可能應用的領域。

虛拟現實與數字創意

中國傳媒大學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院長黃心淵表示,目前全球經濟社會正經曆着從工業經濟時代到創意經濟時代的階段性變革,數字創意産業已經成為全球新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數字創意産業的行業與教育生态,結合行業需求,探索提升數字創意産業相關領域的專業水準,推進高校相關專業人才培養與産業實踐實作有效對接的途徑,為我國數字創意産業大發展與大繁榮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

新工科背景下的VR+教育模式創新

深圳大學計算機與軟體學院副院長王志強表示,VR 技術創造了新的人與人、人與計算機、人與世界的互動模式,并有潛力像 PC 和智能手機一樣,成為下一個重要的計算和通信平台。面對 VR 産業的迅速發展,積極推進開放式辦學,探索建設與行業、企業等共建共管共享的 VR 産業化學院和協同育人實踐平台,着力打造新工科人才培養的創新需求環境和真實工程實踐環境。快速凝練與 VR 專業互融的教育内容和知識體系,建立與 VR 産業發展、技術進步相适應的課程教學體系,打造”創新 - 創客- 創業”三位一體的實踐教育體系。

新未來,新人才 新經濟形态下的VR校企合作之路

網龍華漁教育校企事業部總經理張濤表示,在 VR+ 教育方面,網龍華漁教育公司結合自身在全産業鍊的夯實優勢,已與國内500+ 院校開展了全方位深層次的校企合作,共同實作産教融合、協同育人的教育模式,為社會培養和輸送無縫對接人才。

新工科背景下的計算機基礎教育

在開放課程資源共建共享分論壇中,北京理工大學教授李鳳霞表示,新工科以倡導需求牽引下的學科交叉融合為目的,為計算機基礎教育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報告從對新工科理念的了解,分析了計算思維對新工科概念的支援,總結了計算機基礎教育潛在的問題,提出了新工科背景下計算機基礎教育的重要機遇,并以大學計算機課程的MOOC 建設為例,介紹了在基礎課程教學中滲透新工科思維的實踐體驗。

建設優質資源,深化資源應用,建構智慧課堂

高等教育出版社高職計算機分社社長侯昀佳認為,随着現代資訊技術與專業教學的逐漸融合,優質課程資源建設和創新教學模式已經成為職業教育領域共同關注的焦點。我們将從課程資源建什麼、怎麼建、怎麼用,闡述”網際網路+”下,一門傳統課程到線上開放課程的結構化課程設計、資源建設、教學應用,新形态一體化教材支撐下的教學改革模式創新,以及如何應用國家專業教學資源庫及智慧職教、職教雲、雲課程建構智慧課堂。

網際網路背景下教學資源的系統化建設

常州資訊職業技術學院副校長眭碧霞表示,在網際網路 + 背景下,資訊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形成了智慧校園等新領域、新生态。海量數字教學資源的積累、新型教學模式的湧現,對高校人才培養、教學改革起到颠覆性的變化,如何有效利用資訊技術手段,改造傳統學習模式,是我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我們将通過線上開放課程、新形态一體化教材、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應用,介紹數字化教學資源的系統化設計、開發、應用的路徑和成效。

從産業人才需求角度談IT線上課程體系改革

CSDN副總裁孟岩坦言,在目前 IT 産業人才需求出現新的趨勢,某些新的技術方向在短時間内就會對市場形成重大的影響,人才需求的變化不再是平滑過渡,而是經常會激烈轉折。越是這種情況下,高校的 IT 人才教育越要重視打基礎,但是這同時也就意味着高校計算機專業學生需要某些實用性、技能型的教育訓練和學習,以順利對接産業用人需求。

根據 CSDN 的調查,越來越多的學生通過線上教育訓練的方式學習最新的實用性技術。但是目前的線上教育訓練課程、特别是高校的 MOOC 很多都努力模仿大學課堂教學。這個方向正确嗎?應該如何調整呢?報告人将以人工智能和區塊鍊兩個方向為例,通過對 CSDN 調研結果的分析,提出線上課程教學的改革建議。

高校課程數字資源建設與利用的方向思考

中原工學院軟體學院院長車戰斌表示,課程一直是高校教學的核心實作方式,圍繞課程的改革,随着教學理念的變化和技術的進步一刻也沒有停止過。以慕課建設為代表的課程數字資源建設正如火如荼的在各大高校展開。通過現代技術改變課程教學模式的嘗試一直在進行,從上世紀有了電視以後就出現了電視大學,互聯普及以後,網絡教學成為熱點。

創新人才培養與大資料專業學位認證計劃

在校企合作實踐分享分論壇中,微軟大中華區教育行業技術總監周轶表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主要面臨兩個問題,一是如何提高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使其能夠學有所用,能夠在就業市場找到适合的工作并為企業迅速創造價值;二是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能力,并培養其國際化視野。

而微軟作為全球最大的軟體公司和當今資訊技術的上司者,不僅向我們的教育客戶提供軟體平台解決方案,而且還把這些技術與教育應用實踐相結合,形成了一系列的專業技術實訓課程及相應認證。學生通過學習微軟專業課程和參加認證考試,可以顯著提升學生的應用實踐能力和在就業市場中的價值。

新工科實踐育人:協同雲計算方面的思考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副院長沈玉龍認為,為了實作資源共享,最大限度的發揮新産業、新技術等在實踐教學中的作用,提出了基于協同雲計算的實踐教學模式。通過利用現有的雲計算技術,整合資源,提升實踐教學的能力和效率。介紹口袋雲實驗項目,實作無處不在的實踐教學;基于雲計算的虛拟化實踐教學平台,實作自主學習、記憶學習、協同學習。

建立産教融合工程技術平台,培養實戰型高技能人才

西元集團董事長王公儒在演講中,重點探讨資訊技術職業教育深度産教融合的困惑和問題,分享”技能的載體是一個個标準規範,一張張圖紙,一本本工藝檔案和産品說明”的研究成果,倡導”技能是标準規範,更是一種工作态度”的踐行理念。最後結合豐富的真實案例,分享了建立産教融合工程技術平台,培養實戰型高技能人才和大國工匠的成功實踐經驗。

産教研融合的軟體測試實踐

南京大學軟體學院教授、博導陳振宇表示,産教融合是軟體工程實踐的必經之路。軟體工程是一門快速發展的學科,置身于高校的大學老師難以全面了解當今最流行的軟體技術,更不可能長期參與軟體工程的工業項目實踐,進而使得軟體工程教學往往脫離實際,項目也脫離工業一線。

陳振宇介紹了基于慕測平台的教學、科研和産業服務融合思路,通過引入阿裡等軟體企業的真實任務,提高軟體工程課程項目的實踐效用。研發教學管理平台全程跟蹤學生的軟體工程活動及行為細節,在工業實踐的過程中確定教學的系統性和品質控制。大規模的工程活動資料,為因材施教的個性化教學提供了基礎,也為軟體工程前沿研究提供了支撐。

産業融入教育 建構IT人才培養新生态

東軟控股副總裁、東軟睿道總裁李印杲認為,人才的定義與就業環境的變化,從不同年代對人才的需求不同,進而提出當今時代是經濟社會發展對具備工程能力、創新能力、上司力的人才需求愈發強烈,網際網路是未來最大的就業平台,數字空間的創業成為新的生存方式,在當下教師是教育發展的魂,高校教師要從上課到輔導,提升大學生的工程能力、創新能力和上司力,是以要建構産學研創融合式人才培養模式,建構開放的産教聯盟。

而東軟睿道基于東軟的産業發展與人才培養實踐,形成了校企合作工程人才培養新理念,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引入CMMI标準的軟體開發流程、O2O教學模式、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行業實驗室打造了企業工程環境,形成了基于跨學科的崗位能力标準認證,并介紹了南昌航空航天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長沙職業技術學院等典型合作案例。

作為國内首次打破教育行業溝通壁壘的高端盛會,CIE2017中國IT教育論壇的召開,必将進一步凝聚産、學、研、用、政、企多方力量,促進IT教育領域深化改革與均衡發展。助力國家培養集學科、技術和産業思維于一體的應用性IT技術型人才,加快科技創新發展,助力經濟轉型更新。

本文出處:暢享網

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暢享網,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vsharing.com網站。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