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先秦聖賢君子,江南人文始祖”——季子

春秋時期有一位大聖人季劄,他是吳王壽夢的第四個兒子,受封于延陵一帶,又稱“延陵季子”。他精通禮樂,博學睿智,品質高尚,與孔子并稱“南季北孔”,也是孔子最仰慕的聖人。他曾三次推讓王位,“季子挂劍”的典故流傳于世,“季劄聆音”知微見著,這麼一位聖賢有哪些傳奇故事呢。

季紮在兄弟四人中德行才幹最高,是以吳王壽夢一直想要傳位給他。季劄的兄長們也都特别疼愛他,争相擁戴他即位。但是季劄認為不合禮制堅決不肯受,季劄說“曹國人想擁立賢能的子臧為國君,子臧為了遵守君臣之義,離曹至宋,他的行為既保全了國君,又守住了節氣,先賢德行于前,季劄雖然無德,但也願意效法子臧。”于是季劄從此退隐于山水之間,成日躬耕勞作,以表明他的決心,吳國臣民無不為此感動,

季劄出使諸侯國,首先到達徐國,徐國的國君早就聽說過季劄,是以熱情接待了他。季劄腰配寶劍,身着華服,面見徐候侃侃而談,讓徐侯為之折服。季劄佩戴的寶劍精美絕倫,劍柄和鞘劍鞘鑲滿寶石,熠熠發光,徐侯很是喜歡,在和他交談時,不時拿眼睛瞟他腰間佩戴的寶劍。季劄明白徐侯的心思,也有意将寶劍贈與徐侯,但是自已還要出使魯國,春秋時期使者不佩戴劍是失禮的表現,是以季劄暗自決定出使魯國回來将寶劍贈與徐侯。可是當季劄傳回徐國時徐侯卻去世了,季紮到徐侯墓前悼念,完畢解下腰間寶劍挂在徐侯墓前的樹上,轉身離開。随從不解,季劄說:“我雖嘴上沒說,但心裡己經答應把寶劍贈與徐侯,徐侯雖死但我不可失信。”這就是“季子挂劍”的典故。季劄大信不約,品德何其高尚。

“先秦聖賢君子,江南人文始祖”——季子

季劄出使魯國,魯侯向季劄展示了周朝的音樂。聽到《周南》和《召南》時,季劄說:這首歌很美,教化開始了,但還沒有完成,不過百姓辛勞卻沒有怨恨了。

聽到《衛風》季劄說:這首曲子很美,憂思卻不困頓,就像衛國的康叔、武公的德行是一樣的。

聽到《鄭風》季劄說:這首曲子也很好聽,隻不過太繁瑣了,恐怕會最先亡國吧!

聽到《秦風》季劄說:這曲子才能被稱作華夏正聲,宏大無比,想必會發展成像周王朝那樣的大國。

聽到《唐》,他聽出了思接千載的陶唐氏遺風,聽到《大雅》,他在樂曲深廣的氣魄裡,聽到了文王之德。當《魏》歌四起那“大而寬,儉而易”的盟主之志,輝映着以德輔行的文德之教。一直到《招箾》舞起的時候,季劄驚歎道:這是最令人歎為觀止的至德樂章,就如同蒼天無不覆寫,大地無不承載。就算是盛德之至,也是無以複加了季劄以深密的感受力和卓絕的見識,透析了禮樂之教的深遠蘊涵,以及周朝的盛衰之勢,語驚四座,使衆人為之側目。

季劄遊曆到齊國,遇到了齊國大夫晏嬰,晏嬰前不久導演了一出“二桃殺三土”,齊國一日之内損失三名勇士,舉國哀痛,晏子這計策太陰毒,失了德行。季劄對他說:“齊國的内亂差不多要來了,我勸你辭官吧,能保你一命。晏嬰聽從了他的勸告,果然不久齊國就發生了内亂。

從齊國轉至鄭國,季劄與子産一見如故,很快就成為了知己,季劄贈與子産錦帶,子産贈給季劄麻衣。季劄告訴子産鄭國國君坐不久了,很快這個位置就會落到你頭上來的,到時你一定要小心,切記以禮治國,否則距離鄭國滅亡的日子就不遠了。

季劄來到了衛國,覺得的幾位王公大臣都很賢明,他很欣賞蘧瑗、史狗、史䲡、公子荊、公叔發、公子朝等人,還說,衛國有這麼多君子,不會出現禍患。

季劄想在衛國孫文子的封地宿這個地方住下時,聽到了鐘聲,由于季劄是個文藝評論家,是以,他聽着聽着就聽出點味道來了,他說:“奇怪啊,有才而無德的話,禍患就會來臨,大臣是以被國君怪罪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有才無德的人小心謹慎尚恐不足,還敢玩樂嗎?孫文子現在就像鳥在帷幕上築巢一樣危險,而且衛國國君衛獻公剛死還沒有下葬,竟然敢這樣作樂嗎?”于是,趕緊離開了宿這個地方。孫文子聽說後,一輩子再也沒有聽過音樂

到了晉國後,季劄很欣賞晉國的三位子爵大夫,他們就是趙文子、韓宣子、魏獻子。季劄在離開晉國之前,跟上大夫羊舌叔向說,你要謹慎行事,晉國國君驕奢淫逸,但同時良臣很多,大夫們很富有,政權将要落在趙魏韓三家之手,你為人剛直,要好好思考自免于難的方法。

楚國司馬子期進攻陳國,吳國的延州來求季劄救援陳國,季劄對子期說:“兩國的國君不緻力于德行,而用武力争奪諸侯,百姓有什麼罪過呢?我請求您撤退,以此使您得到好名聲,請您緻力于德行而安定百姓。”子期于是就撤兵了

季劄堅決不受王位,大哥諸樊繼承,諸樊想把王位傳與季劄,季劄還是不受。諸樊臨死前和另外兩個兄弟商議,先把王位傳給二弟餘祭,餘祭死傳給三弟夷昧,夷昧死傳給季劄,就創造了兄死弟繼的祖規,但是季劄還是不肯接受,但沒想到這一舉動卻引發了吳國内亂。 因為季劄讓位,夷味就把王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僚,但是諸樊的兒子公子光很不服氣,他覺得叔父們的王位都是從自己父王手裡得到的,父王本意是傳給叔父季劄,季劄不受就應當還給自己。是以公子光最後就找機會刺殺了吳王僚,這便是曆史上著名的刺殺事件“專諸刺殺王僚”。

公子光殺掉吳王僚之後,自立為吳王阖闾。不久,季劄出使諸侯國回來了。季劄說:“隻要對曆代先君的祭祀不廢止,百姓不至于沒有國君,社稷能夠得到奉祀,現在的吳王就是我的國君,我還敢怨誰呢?我隻能哀悼死者,服侍生者,順從天命,禍亂不是我制造的,已繼位的國君我們順從就行了,這是先人之道。”于是,季劄向吳王阖闾報告了自己出使的情況,之後,季劄就去吳王僚的墓上哭祭,後來季劄跑進深山隐居起來。

季劄死後,孔子委派弟子子遊前往憑吊,墓旁建祠刻有十字碑,碑文為孔子手書六字“嗚呼有吳君子”。

“先秦聖賢君子,江南人文始祖”——季子

季劄的确為先秦聖賢君子,執着内心的信念,堅守道德的底線,季劄死後春秋不再,諸侯争霸,禮崩樂壞。

“先秦聖賢君子,江南人文始祖”——季子

但也有後人評價季劄大智慧卻迂腐守舊,能力強卻不肯擔當,辜負了父兄的情意和人民的期望,甚至因為拒受王位最後造成侄子互相殘殺的悲劇。

在季劄前一百多年的宋國,當時的宋宣公臨死時便把君位傳給了弟弟宋穆公,宋穆公為了報答哥哥傳位之恩,死時把君位又傳回給了哥哥的兒子公子與夷,這就是宋殇公,而為了宋國的穩定,宋穆公讓自己的兒子公子馮出走鄭國。為國家穩定考慮,兩代宋君可以說是已經做的很好了,品行也無可指摘,可是最後宋國還是發生了動亂,宋殇公死于非命,宋穆公的兒子公子馮被迎回宋國繼位。

因為那時的正統思想就是父死子承,這也是法度,我們對季子還苛求什麼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