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當尚方寶劍遇到免死金牌那個較厲害?

尚方寶劍與免死金牌,都是古代皇帝授予大臣的一種殊榮,但二者又有不同的使用性質,也會頒發給不同的大臣。

尚方劍,又稱尚方寶劍,中國古代寶劍,由少府尚方監鑄造,供天子及皇室使用,可用以代表皇帝旨意,是一種權力和榮譽的象征。亦稱為勢劍,大臣官員若持有皇帝禦賜的尚方寶劍不但代表着大臣獲得皇帝寵信,也是大臣官員的殊榮。這也可以被作為一種軍事授權,是由皇帝賜予武将,給予戰場上可以直接誅殺低層軍官及士兵,不用特别上奏朝廷,俗稱“先斬後奏”。

當尚方寶劍遇到免死金牌那個較厲害?

起源于漢朝,尚方寶劍,意指由少府尚方令鑄造,供皇室使用的刀劍。相傳尚方令在月蝕時鑄劍,以供天子使用[2]。當時稱斬馬劍。《漢書》中有朱雲向漢成帝請斬馬劍,以斬張禹的故事。之後成為典故,文臣在文章或詩詞中,常以尚方劍作為一種象征,代表自己獲得皇帝親信,可以徑行誅殺不良官員。如明朝劉伯溫《贈周宗道六十四韻》:“先封尚方劍,按法誅奸贓。”

在明朝時,尚方寶劍是由皇帝賜與臣子的劍,擁有此劍的臣子,可以代表皇帝,直接誅殺官員以至百姓,而不需要經三法司會審。通常這都是由皇帝賜與武将,在戰場中使用,用來整肅軍紀。明末的薊遼督師袁崇煥即是用禦賜尚方寶劍,将東江總兵毛文龍斬首,然事實上毛文龍本人也有尚方寶劍,明代記載尚方劍僅能斬監司、副将以下官員,并不能斬殺總兵官。但明末袁崇煥也能據此劍殺東江鎮總兵毛文龍,雖然這也引起了崇祯帝不滿,而成為袁日後被處決的原因之一。尚方劍雖然隻有一把,但受賜的官員可以将其生殺大權配置設定屬下,例如播州之役中,李化龍請得萬曆帝之尚方寶劍後,給屬下總兵及監軍各發一劍,囑咐他們也可以用收到的劍去行使尚方寶劍同樣權力。明中葉後,尚方寶劍大量賜與官員,甚至有流落外地而朝廷不知的情況。

清朝的尚方寶劍最著名的是遏必隆刀,此刀為清初重臣遏必隆之腰刀,在其死後收入皇宮,因人而名。乾隆帝曾将此刀賜經略大學士傅恒征大金川,以其斬作戰不力之讷親(讷親恰巧正是遏必隆之孫)、另外大學士賽尚阿讨太平天國時,鹹豐帝亦賜遏必隆刀以壯軍威,兵敗而轉賜徐廣缙。此外在太平天國時期,鹹豐帝分别賜銳捷刀、讷庫尼素刀、神雀刀于惠親王綿愉、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欽差大臣勝保,都有先斬後奏之權。此外,道光帝在世時,亦曾賜當時仍是皇子之恭親王奕䜣白虹刀,此刀傳至其孫溥偉,欲以此刀斬袁世凱為光緒帝報仇,以其有先斬後奏之權,慈禧亦無法禁止。

清朝的尚方寶劍為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由慈禧太後下旨賜與主持修建新甯鐵路的旅美華僑陳宜禧,準其先斬後奏,斬殺任何阻撓修建鐵路的村民。此劍據聞在中共土地改革時流失,後來由廣東省博物館收藏。

當尚方寶劍遇到免死金牌那個較厲害?

丹書鐵券,亦作丹書鐵契、金書鐵券、鐵券、誓書,民間俗稱“免死(金)牌”,始于漢代,是天子頒發給功臣、重臣的一種帶有獎賞和盟約性質的憑證,類似于現代普遍流行的勳章獎章,隻不過其形制稍有不同,内涵較為寬泛。

鐵券是外形類似弧狀瓦片的鐵制品,鐵券上的信詞最初時用丹砂填字,合稱“丹書鐵契”,即以鐵為契,以丹書之,以金為匮,以石為室。梁時用銀字填字,即“銀券”;隋時用金填字,亦稱“金券”、“金書”,是以後世稱鐵券為“金書鐵券”,又因“鐵券”可以世代相傳,又稱鐵券為“世券”。

劉邦建立漢朝後,為鞏固統治籠絡功臣,于是頒給元勳“丹書鐵券”作為褒獎:“命蕭何次律令,韓信申軍法,張蒼定章程,叔孫通帛禮儀;又與功臣剖符作誓,丹書、鐵契、金匮、石室,藏于宗廟”,其中的“符”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契”,即皇帝與功臣、重臣之間信守的憑證。

南北朝至隋唐時期,北魏孝文帝頒發給皇室宗室、親近大臣的鐵券是作為護身防家之用。南朝的宋、齊、梁、陳四代,頒發鐵券已較為普遍。

隋唐以後,頒發鐵券已成常制,凡開國元勳、中興功臣以及少數民族首領皆賜予鐵券,也給寵宦、宦官頒發鐵券。到宋、元、明時期,鐵券頒賜逐漸趨于完備。

流傳迄今的鐵券極為稀少珍貴,目前存世僅四件。其中,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唐代錢镠鐵券是最早的鐵券實物。另有三件明代鐵券分别收藏于故宮博物院和青海省檔案局,均已成為珍貴的曆史文物。

當尚方寶劍遇到免死金牌那個較厲害?

是以,尚方寶劍因為是皇帝的專屬用劍,是以擁有尚方寶劍的大臣就擁有先斬後奏的特權;而免死金牌,是古代帝王賜給功臣世代享受優待或者減免罪責的一種憑證。那麼,我們不禁要問:當尚方寶劍與免死金牌遇到一起會怎樣?

首先,我們要知道,即使手中有免死金牌也依舊逃不脫被處罰。例如,西漢大将韓信被告謀反時,漢高祖也無視丹書鐵券,将韓信賜死。根據司馬遷統計,漢朝初年獲賜丹書鐵券的功臣超過100人,但真正被皇帝赦免的也才5人而已。

其次,大臣的生殺大權還是皇帝說了算的。明太祖洪武二十八年下诏:“皇親惟謀逆不赦。餘罪,宗親會議取上裁。法司隻許舉奏,毋得擅逮。勒諸典章,永為遵守。”朱元璋先後曾賜李善長等34位開國功臣免死金牌,但其背後刻有9字:“除謀反大逆以外免死”,用以束縛金牌效力。

明朝建立後,李善長先被封為左丞相,後來又被封為宣國公,是朱元璋看重依賴的要臣。但李善長後來受到了胡惟庸謀逆案的牽連,遭到朱元璋判處死刑,為了保命,李善長大聲對朱元璋喊:“我手裡有免死金牌,你不能殺我。”但是朱元璋聽後卻不慌不忙道:“你看看這免死金牌背面的7個字”,于是朱元璋就命人把另一半金牌拿過來,李善長看到背後刻着“免死除謀反大逆”幾個字,自知此事已經沒有回旋的餘地了。是以免死金牌雖然可以免除一死,但是在皇權面前,謀反之罪是無論如何都不能原諒的,在皇權至高的時期,皇威是絕對不許踐踏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