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寓意愛情的“比目魚”是“兩片相合乃得行”嗎?

寓意愛情的“比目魚”是“兩片相合乃得行”嗎?

比目魚屬鲽形目魚

比目魚屬鲽形目魚,是600餘種扁平魚類的統稱。也名舌鳎,又叫鳎目魚,叫白了就成了“塔麼魚”。 比目魚(flatfish)漁業術語叫牙鲆。江浙也叫鳎魚。多為海産,生活于沿大陸棚的淺海,但有些則進入或永久生活于淡水。喜歡底栖,靜止時一側伏卧,常身體埋在泥沙中伏擊獵取食物。

比目魚最顯著特征是雙眼在頭的一側;背部有眼側深褐色,腹部無眼側白色。因為眼睛長在一側,有人就誤認為這種魚需要兩條魚并體同行,互相借助一隻眼才能前行,故名比目魚。

這種解釋很流行,最早的詞典《爾雅·釋地》就說“東方有比目焉,不比不行,其名謂之鲽。”“兩片相合乃得行,故稱比目魚。”

比目魚并非隻有一隻眼,而是兩隻眼貼近在一邊。說它“兩片相合乃得行”更是謬誤。兩條魚怎麼能夠合攏到一起呢?常見到一隻眼睛的人,“獨眼龍”不是一樣照常行動,看東西嗎?

魚類學家說,比目魚眼睛長在一側并不是天生的。剛孵化的小比目魚眼睛也是生在兩邊,但長到大約3厘米時,一側的眼睛就向頭上移動,并漸漸越過頭頂移到另一側,直到接近另一隻眼睛停止。

比目魚眼睛向一側移動大概與它平卧在水底的生活習性有關。它生來還雙眼對稱,因為習慣側身水底生活,面向底側眼睛沒啥用,就漸漸上移去支援上側的眼睛,慢慢就越過頭頂,雙眼長到一側去了。

比目魚遊動時不是脊背向上,而是有眼睛的一側朝上。朝上的一面長期接受光亮,盡管水底昏暗,但也改變了它軀體的顔色,是以朝上一側變成了褐色。它常平卧水底,身上覆寫砂子,隻露眼睛以撲捉獵物、躲避危險。朝下面對水底的一側,因為長期接收不到光亮,就呈現白色。

不同類的比目魚 眼睛位置也不相同,鲆科的兩眼長在左側,鲽科和鳎科的兩眼卻長在右側。

《爾雅》不是空穴來風。它的“兩片相合乃得行,故稱比目魚其錯誤也是有來頭的。

著錄于《漢書·藝文志》的《爾雅·》雖是辭書之祖,但它的解釋說明都引章據典。它的錯誤八成源于《戰國策 》“比目之魚 不相得不能行也。故古人稱之,以其合雙為一也。” (《戰國策. 燕策二.或獻燕王書》)

《漢書·藝文志》是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根據劉歆《七略》增删改撰的。劉歆是劉向的兒子。“比目之魚 不相得不能行也”目前最早見于劉向著述。雖說《戰國策》是他輯錄的,但起碼說明他認同這一說法。

這個錯誤流傳深廣,影響很大,是以魏晉時左思“吳都賦”也說“雙則比目,片則王餘。”(3)

晉人劉逵說“雙則比目,片則王餘”還跟越王勾踐有關系 。“比目魚東海所出。王餘魚,其身半也。俗雲:越王鲙魚未盡,因而以其半棄于水中為魚,遂無其一面,故曰王餘也。”

劉逵這個批注很有意思,被棄于水中的半扇魚卻活了,生存繁衍出了另一種魚類,還有了個美麗的名字“王餘”---帝王吃剩的魚。多麼有意思的神話啊。“王馀魚”的神話流傳很廣。王馀魚又稱“吳馀脍”、“吳王脍馀”。不止相傳越王勾踐,也有吳王阖闾,吳王孫樌“脍魚未盡,棄其殘半于水中,遂為此魚”的多種版本

問題是那時的人們為甚麼牽強附會出這麼個神話?

越王(或者吳王)吃剩的魚丢進了什麼水域?盡管吳越國毗鄰東海,但他們大多活躍于浙江江蘇安徽内陸。國王吃魚片也不至于蹲海邊吃。難道會特意派人騎馬,把殘魚送到海邊再丢掉嗎?

但張華說“吳王鲙餘”是吳王在船上吃剩的半扇魚就比較合理了。“吳王江行食鲙,有餘,棄于中流,化為魚。今魚中有名吳王鲙餘者,長數寸,大者如箸,猶有鲙形”。(《四庫全書.博物志.卷一.異魚》)

吳王江行食鲙,剩的一半被下人倒江裡了,合情合理。人們編出那麼美麗的神話,無非是想說明比目魚的來曆不凡。

“王餘”顯然是個随意行為。今人赴宴,有時吃魚也是先吃上半片,沒等吃完下一道菜又上來了。未及翻動或不好意思翻動,盤子裡剩餘的半片就再也沒人光顧了。餐後随手就近丢棄水裡是人之常情。何況吳王是“食脍”,也就是吃魚生---吃生魚片。剩一半扔河裡活下來還真有可能。人們管身邊湖河塘池中見到的扁平魚叫“王餘”多麼神奇啊。 這雖然是神話,但說出了本文要說的話題:“王餘”這種魚顯然是淡水魚,而這種淡水魚也是“比目魚”類之一。

其實早于《戰國策》,管子和司馬遷就都提及“比目魚”。但他們沒說“不比不行”。

桓公既霸,會諸侯于葵丘,而欲封禅。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記者十有二焉。昔無懷氏封泰山,禅雲。。。管仲睹桓公不可窮以辭,因設之以事,曰:“古之封禅,鄗上之黍,北裡之禾,是以為盛;江淮之間,一茅三脊,是以為藉也;東海至比目之魚,西海至比翼之鳥,然後物有不召而自至者十有五焉。今鳳凰麒麟不來,嘉谷不生,而蓬蒿藜莠茂,鸱枭數至,而欲封禅,毋乃不可乎?”于是桓公乃止。(《管子. 封禅》)

司馬遷幾乎一字不差 全部把這個事兒錄入了《史記》 “秦缪公即位九年,齊桓公既霸,會諸侯于葵丘,而欲封禅。管仲曰: 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記者十有二焉。。。。。于是管仲睹桓公不可窮以辭,因設之以事,曰:古之封禅,鄗上之黍,北裡之禾,是以為盛;江淮之閑,一茅三脊,是以為藉也。東海至比目之魚,西海至比翼之鳥,然後物有不召而自至者十有五焉。。。。。。于是桓公乃止。是歲,秦缪公内晉君夷吾。其後三置晉國之君,平其亂。缪公立三十九年而卒。。。” (《史記.封禅書》)

“東海至比目之魚,西海至比翼之鳥”顯然給後人留下了寫愛情的比目魚版本 。

這些說法與《西山經》《山海經》的"崇吾之山......有鳥焉,其狀如凫,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飛…"相結合,後來就成了比 喻伴侶恩愛不離的美麗說辭。 古人眼裡比目魚是象征忠貞愛情的奇魚,與比翼鳥、比肩獸一起,代表海、陸、空三大領域至死不渝的愛情。是以也留下了許多吟頌比目魚的佳句,甚至清代戲劇家李漁 ,把他描寫才子佳人愛戀的劇本 幹脆就命名《比目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