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隊建設就是俗稱的“帶人”,是以其主體對象就是團隊成員、及其内部關系,分為三個層次,6個次元的工作要素:
● 針對員工個體的兩個要素是:能力培養和激勵;
● 針對員工個體之間的兩個要素是:分工和協作;
● 針對團隊整體的兩個要素是:梯隊和文化。
系列目錄
一、管理認知:要不要做技術管理?https://www.cnblogs.com/anding/p/15491280.html
二、管理規劃:目标是什麼?https://www.cnblogs.com/anding/p/15507786.html
三、團隊建設:怎麼帶隊伍?https://www.cnblogs.com/anding/p/15517005.html
四、任務管理:如何跟蹤執行?https://www.cnblogs.com/anding/p/15517076.html
五、管理溝通:管理的必修課!https://www.cnblogs.com/anding/p/15517144.html
管理是一門實踐科學,必須理論和實踐互相結合,多練、多思考、多總結,就會逐漸形成自己的管理體系架構。
本文主要對是課程《技術管理實戰36講》的學習筆記,結合自己多年不太成熟的管理經驗,略有體會,受益良多。做了一點不成熟的總結,課程資料在文末引用資料處。歡迎留言交流!,

針對員工個體的兩個要素是:能力培養和激勵;
針對員工個體之間的兩個要素是:分工和協作;
針對團隊整體的兩個要素是:梯隊和文化。
教育訓練首先要搞清楚核心訴求,明确人員的能力模型。一般總結為通用素質、專業技能、管理能力三個方向,是企業教育訓練主要的出發點。
通用素質:基本職場工作能力、素養,包括企業文化、行為規範、價值觀、時間管理、壓力管理等,提高員工的積極性和效率。
專業能力:崗位工作直接相關的專業技能、工作流程規範等。
管理能力:項目、團隊管理相關的能力,同時對通用素質能力會要求更高,面向各級管理人員或儲備管理人員 。
作為技術團隊,教育訓練内容主要是專業技能,其次針對管理人員、骨幹也要兼顧管理能力、溝通能力的教育訓練。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鼓勵自主學習:公司提供資源和政策支撐,如購買專業書籍,報帳線上教育訓練課程費用等。還有補貼專業技術證書,這裡就需要結合公司需要了,有些公司的項目需要有一些技術等級證書的可以考慮。
部門組織學習:組織興趣小組、技術分享、代碼評審、工作複盤分析等,把這些工作常态化、規範化落實下去,都是非常非常好的形式。同時也配合一些政策支撐,如基于對分享的問卷評分,給予獎勵。
工作實踐:在工作中引導和鼓勵大家嘗試新的技術,可以學習和工作實踐相結合。給予一定授權和支援,以及必要的輔導。最終的經驗和成果可以進行團隊分享。
多年觀察來看,作為IT人,從來不缺學習方法、學習資料,各種書籍、視訊資料、git、技術部落格等等。缺的是學習自主學習意願和動力,對技術的熱情不夠。所有大多數人雖然工作N年,依然是Ctrl+C,Ctrl+V,隻是一個搬運工,知其然而不知其是以然。那些學習意願很強,内驅力好的人,才會成長比較快。
針對不同的教育訓練對象的補充:
新人:首先是必要的入職教育訓練,配備導師/跟進人,明确指導人。明确的公司的技術線路,給予方向和期待。
技術骨幹:激發大家的技術熱情,挖掘具有潛力的人員樹立标杆,其他就是上面的三個方面的教育訓練方式了。
管理人員:技術管理人才是比較稀缺的,不僅要技術過硬,還要有比較強的規劃、管理、協調能力。主要還是内部挖掘培養,放權給予鍛煉的機會,再适當的指導,有一定實踐經驗了可以再學習一些管理體系的課程,就會成長比較快。
員工激勵确實是管理裡面最難、最玄的東西,人性本來就是複雜的。
《 人性的弱點》一書中說過:“人非理性生物,由情感驅使,被偏見支配,傲慢與虛榮是他們的動力之源,要學會贊美别人”
馬斯洛需求理論,即“需要層級論”,是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Harold Maslow)于1943年發表的《人類動機的理論》一書中正式提出的。同時他也是心理學三大勢力的上司人物,是人本主義心理學派的開創者和領引者。在馬斯洛看來,人類價值體系存在兩類不同的需要: 一類是沿生物譜系上升方向逐漸變弱的本能或沖動,被稱為低級需要或生理需要;另一類是随生物進化而逐漸顯現的潛能需要,被稱為進階需要或實作需要。 當低層級需要得到基本滿足後,它的激勵作用就會逐漸降低,其優勢地位也就開始走下坡,繼而引發高層級需求。此時高層級需要會比低層級需要具備更大的價值和上升空間。
雙因素激勵理論(dual-factor theory)又叫激勵因素-保健因素理論(Herzberg's motivation-hygiene theory),是美國的行為科學家弗雷德裡克·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提出來的。激勵因素是指成就感、别人的認可、工作本身、責任和晉升等因素。保健因素是指組織政策、監督方式、人際關系、工作環境和工資等因素。
激勵因素:能讓員工感到滿意的因素
工作表現機會和工作帶來的愉快
工作上的成就感
由于良好的工作成績而得到的獎勵
對未來發展的期望
職務上的責任感等
保健因素:是基本需求,如果缺失會造成員工不滿的因素
保健因素不能得到滿足,則易使員工産生不滿情緒、消極怠工
但在保健因素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以後,無論再如何進行改善的努力往往也很難使員工感到滿意,是以也就難以再由此激發員工的工作積極性
如工資報酬、工作條件、企業政策、行政管理、勞動保護、上司水準、福利待遇、安全措施、人際關系
根據赫茨伯格的理論,要調動人的積極性,就要在“滿足”二字上做文章。滿足人們對外部條件的要求,稱為間接滿足,它可以使人們受到外在激勵;滿足人們對工作本身的要求,稱為直接滿足,它可以使人們受到内在激勵。
在團隊激勵的操作層面,丹尼爾·平克的《驅動力 3.0》更容易了解和使用。他把驅動力的發展歸納為三個階段:驅動力 1.0、2.0 和 3.0。
驅動力1,對生存和安全的渴望,這個是工作基本要求,不作為激勵要素。
驅動力2,人的本能就是尋求獎勵、避免懲罰。是以基本激勵政策就是“獎勵好的行為,懲罰壞的行為”,就是俗稱的蘿蔔加大棒。
這種驅動力屬于是外部刺激,要善用、慎用。
激勵或懲罰都要及時、公開,以及明确具體針對的行為。
驅動力3,驅動力 2.0 的核心價值觀是“順從”;而驅動力 3.0 的核心價值觀是“自主”,其核心在于自驅力。提升自驅力的三個建議(丹尼爾·平克):
第一,提升員工工作的自主性。即給員工一定程度的自主掌控感。如工作時間、工作地點、工作方式等,及一定範圍的工作節奏。對于依靠創造力的腦力勞動的公司,嚴格的考勤制度并沒有什麼意義,産出有價值的結果創造利潤才是根本。
第二,提升員工專精度,讓員工持續有成長。這裡的“專精”強調的不是要設定目标去成為某個“專家”,而是強調“自主投入”的過程,為員工創造願意自主投入的條件,因為隻有自主投入才能帶來專精。明确工作目标,目标要略有挑戰性,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或者個人興趣。讓人樂于投入到這個工作中,和自我價值結合。并取得成就。
第三,給予員工意義和使命。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工作背後的意義和價值。如果說驅動力 2.0 的核心在于“利益”最大化,那麼驅動力 3.0 在不拒絕利益的同時,更強調的是工作價值的最大化,希望自己做出來的工作是有意義和價值的。在日常配置設定任務的時候,不要隻是簡單說開發什麼什麼功能,更要強調這個任務的背後的背景和價值。
丹尼爾·平克在《驅動力 3.0》一書中有說:“服從讓我們撐過白天,而投入才能讓我們撐過夜晚。”這告訴了我們一個很簡單的事實:外驅讓我們可以做好本職工作,而内驅才能讓我們成就卓越。
不僅僅隻是胡蘿蔔和大棒,激勵的手段和方式可以很多,激勵可用的資源是很豐富的。不能流于表面,隻是照貓畫虎做了一套激勵動作肯定是很難達到效果的,結合團隊制定由外到内的激勵制度和措施。
每一個激勵方案都需要去思考和設計,把外驅和内驅結合起來,把長期和短期結合起來,把業務推進和職業幸福集合起來,把個人工作和團隊使命結合起來。
總結起來:
第一,激勵要立體。介紹了非常豐富的激勵要素,你需要從單一的激勵次元,更新為更加立體的激勵體系,進而适應新職場環境的要求。
第二,激勵在平時。你不能指望一些臨時性刺激方案來做好激勵,激勵體系的搭建應在平時。當員工跟你提離職的時候,它就已經不再是一個激勵問題了。
第三,激勵要設計。由于每個人的業務特點不同、團隊性質不同、管理風格不同、員工特征不同、問題挑戰不同,是以不要迷信别人給你的激勵建議,更建議你充分考慮自己面臨的實際情況,結合自己的特質和激勵架構,來設計适用于自己的激勵體系。
其他一些小Tips:
對一些值得鼓勵的行為,在工作群裡,如釘釘、微信裡公開小紅包鼓勵,及時認可,形成正向回報。>對一些值得鼓勵的行為,在工作群裡,如釘釘、微信裡公開小紅包鼓勵,及時認可,形成正向回報。
多宣貫強調結果/價值導向,對于上下班打卡、請假等考勤可以适當靈活一點,盡量營造一種稍寬松的環境。
對團隊成員定期的溝通,如每季度/半年一次,進行引導和肯定,協助做長期的職業規劃。對于骨幹員工、優秀員工可以酌情給出調薪、獎金的希望和期望。
對好的行為公開會議的表揚和肯定,如站會、周會、公司刊物等。
對于不好的處理私下進行,盡量不要公開宣講,私下進行的時候可先抑後揚。
一些獎懲措施要做到公開、透明、公正。
工作安排上,多宣貫公司、項目、産品的目标和願景,具體的任務也要說清楚背景和價值,少用指令的口吻,大家是一個協作的團隊。
分工是什麼?:分工就是螞蟻搬家,各司其職,互不幹擾。分工就是解耦,把一個大的目标按照專業拆分,每一個崗位在工作時都保持高效,互不幹擾,單點效率高。
協作是什麼?:協作也是螞蟻搬家,無縫銜接,高度配合。各個崗位、組織之間無縫銜接,讓整體效率提高。
沒有分工就沒有協作。科學有效的分工,是一切高效協作的基本前提。管理的能力展現在把群體的能力發揮出來,而不是期待每一個加入組織的成員都有聖賢之境界。組織内部既要分工明确,又要互相溝通、協作,以達成共同的目标。
我們是出于規模化、協作和專精的目的來進行分工的,在做分工的時候不能忘記了這個初衷。
是以分工并不能直接提示效率,必須和協作結合。并不能簡單地認為分工一定是件好事,分工是不是好事取決于協作水準,協作水準又受限于管理者的管理水準,是以,管理者的工作意義重大。
常見的分工方式:
矩陣式:縱向的按照崗位職責、專業劃分,以人為主。橫向的是産品組織、或項目組織,以事為主,有各種角色構成。
BU(Business Unit),事業部,或者項目組的形式,組織包含所有所需的角色。
兩種組織一般是交替使用,或者嵌套使用。組織分工的基本原則:
分工一定要明确,有邊界,就是崗位職責要明确。分工越細,崗位職責之間的銜接就會越多,很容易出現責任的灰色地帶。這時一方面是依靠協作,另外就是各自在邊界上多走出一步,才能更好的銜接。
分工盡量的穩定,不宜頻繁變更。才會讓人清晰自己的定位和職責,更有歸屬感和方向感。
有些事情可以靈活使用虛拟組織,如技術委員會、興趣小組、技術實驗小組等。注意專人專事,明确目标和職責,注意不宜濫用。
分工明确隻是具備了合作的前提和基礎,真正能夠讓大家良好互動并高效産出的,是日常工作中的協作。
協作提升的兩個要素:
1、建立協作機制,主要就是流程制度,如Bug的跟蹤流程、需求的傳遞流程等等。
2、團隊凝聚力,通過提升團隊成員間的信任度、認同度和默契度來降低協作成本,提高協作效率。
那提升凝聚力的方法:
1、明确團隊目标和使命,并堅持傳達使命。
2、提升員工歸屬感,明确個人職責和價值,營造團隊良好的人際關系;明确團隊的文化價值觀,如透明、公開公正,學習分享等。
3、加強互相了解,團建是不錯的方式,但切記要有設計,哪怕隻是單純的放松,也是可以小設計的。有目的,有措施,有方案。還注意一點就是不要認為團建隻是HR的職責,HR隻是輔助,誰受益誰負責。
4、共同面對挑戰,共同經曆,容易增強信任,快速形成凝聚力。如緊急事故、大型挑戰,跨團隊活動等。
“梯隊培養”實際上就是選撥一些人,并把他們培養成團隊的核心骨幹,也就是團隊的“骨架子”。核心骨幹主要包括技術型的“架構師”、“核心開發”,業務型的“業務專家”,技術管理類的“組長”、“負責人”。
梯隊建設有兩個部分的工作:一個是選撥和物色培養對象,另外一個是培養這些人。
第一,要保持人才選拔和團隊建設的一緻性。即你對核心人才的選擇,需要和你團隊建設的理念保持一緻,這主要展現在能力、協作和文化三個要素上。
第二,和你相似的人才是人才,和你互補的人才是更寶貴的人才。如果說上一條原則我們強調了價值觀層面的一緻性,那麼這條原則就是在強調行為風格和思維方式的多樣性。
骨幹的培養三要素:
第一,對齊期待,達成共識。常用方式是 IDP(Individual Development Plan),即個人發展計劃。
第二,提供機會和發揮空間,做好授權。在授權的事情前、中、後期都需要全方位跟進,事前約定目标和規劃思路,事中關注進展和風險,事後複盤和改進。
“工作授權三段法”
第三,建立回報機制。周期性的溝通機制是有必要的,可約定一個時間,如雙周、月進行溝通。
骨幹、梯隊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萬不可因為工作忙沒時間而忽略,因為你會發現沒有骨幹梯隊的支撐,你會越來越忙,天天救火,陷入惡性循環。
文化就是團隊中一種潛移默化的價值觀、行為作風。和團隊管理者的個人作風有緊密,不能生搬硬套,要和自身、團隊特質結合,首先管理者自己必須認同,并能夠做到。
例如:
Google 有一條衆所周知的價值觀叫做“不作惡”; 百度早期的核心價值觀是“簡單可依賴”; 阿裡的核心價值觀是“客戶第一”“平凡人做平凡事”等; 滴滴有個部門,他們的文化是“首問責任制”
團隊文化才真的是一項比較玄又很有用的東西,和團隊規劃、團隊建設一脈相承。團隊文化的建設的思路和前面團隊願景的建設方法是相似的。
團隊文化的工作不僅在“知”,更應在“行”,即要做到“知之真切笃實,行之明覺精察”——知行合一。而且切記團隊文化的建設絕非一朝一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由制度到習慣,由習慣到文化循序漸進。
技術管理實戰36講: 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intro/113
一文讀懂“人本主義心理學中洞察人性”的馬斯洛需求層級理論:http://www.woshipm.com/pd/4439304.html
團隊教育訓練體系建設思路:https://www.yuque.com/kanding/knote/qwg0g5
馬斯洛需求模型,5個需求層次:生理、安全,歸屬、尊重,自我實作。https://www.yuque.com/kanding/knote/rnq94f
雙因素理論,保健因素、激勵因素。https://www.yuque.com/kanding/knote/yf9p9g
驅動力3.0,生理需要、外部驅動、内部驅動。https://www.yuque.com/kanding/knote/wd4gda
版權申明:版權所有,本文内容僅供學習,歡迎指正、交流。 部落格圓:http://www.cnblogs.com/anding_ 雀語:_https://www.yuque.com/kan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