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外音】 這反刍啊,時間長了就會變了味道。自從那天和崔強、賈瓊道别以來,繞過杭州開會、到老家過五一,再忙碌剛剛過去的這一周,這字沒有寫出半個,着實有些說不過 去。“當日事當日畢”還是有重要意義的,顯然這個方面我的差距還很大,“日清日畢,日清日高”,響名于海爾,啟發方面豐田自然應該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自働化是一種集約的資源組織方式
關 于自働化(不是“自動化”)是大野耐一在闡釋豐田生産方式兩大支柱(另外一個是JIT)時候特别澄清的一個概念,他強調,“働”是人為主體,而不是機器為 主體,這是他學習西方生産方式時候帶回來的非常精到的一個文化差異。“自働化”中的人有其主動一面,也有其被動一面,主動在于,當有異常發生,人必須主動 幹預,不過為了預防這個情況的發生,現場處處是“防錯法”、“防呆法”的應用,讓異常盡可能少的發生。同時另外一層就是人必須通過“合理化建議”來修正機 器的“行為”模式,讓它更有利于人的行動,更友善人。綜合展現的就是“拉繩”--也就是當單一崗位無法處理問題,而必須影響到其他人的時候,通過拉繩立即 呼喚主管過來幫助處置,甚至可以立即停掉生産線,讓生産活動回到人的世界中去解決。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意識差異。這點應該是大和民族的一個重要基因,流淌 到現在,還一直在發揮着作用。
這樣看來,“自働化”在生産力的層面上發揮重要作用,保證了能力單元的作業效率,“JIT(即時生産)”(在參觀的時候,對于JIT的解釋,展闆上說的清楚,意思是線上,我們可以了解為在約定的時間裡面進行作業)則是在能力單元互相之間關系上予以關照。
自働化則成為集約的資源組織方式,将員工的智慧融入其中。與西方的“自動控制”有很大差異,我們現在的許多工廠無任在裝置管理還是行為管理方面,很看重 “自動控制”,也就是将人視為一個機器一個組織的絕對從屬部分,這是值得深刻檢讨的。不僅僅涉及到投入的難以控制,關鍵是影響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在他熟 悉世界中的效用。
高速公路不停車收費系統
考察期間,做大巴周轉,經常遇到ETC通道,回來之後,檢索了一些資料,了解到這樣的資訊:ETC( Electronic Toll Collection ) 不停車收費系統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路橋收費方式。通過安裝在車輛擋風玻璃上的車載電子标簽與在收費站 ETC 車道上的微波天線之間的微波專用短程通訊,利用計算機聯網技術與銀行進行背景結算處理,進而達到車輛通過路橋收費站不需停車而能交納路橋費的目的。大意可以通過這樣幾幅插圖說明。
工作原理圖
<a href="http://blog.51cto.com/attachment/201011/185613436.jpg" target="_blank"></a>
中低速ETC車道(<40km/h)的示意圖
高速ETC車道(>60km/h)示意圖
<a target="_blank" href="http://blog.51cto.com/attachment/201011/165434184.jpg"></a>
那麼在日本見到的,就應該主要是時速大于60公裡的ETC了,日本高速公路上的ETC通道比例應該在90%以上,國内還是鳳毛麟角。這倒不是技術的難易,在我們都在熱議物聯網的時候,ETC技術應該是一個普通技術。但是為什麼是鳳毛麟角呢?主要是社會壓力還沒有到一定的程度,這或許涉及到投資問題,涉及到“機器趕人”的問題,但是無疑這是相當重要的一個進步。我們或許應該從一個更高層面上去認識它。
日本的勞工很貴,我們的人工成本也在逐年上升,這個方面的未雨綢缪是我所關心的。另外一個重要方面是在能夠“自働化”的領域,我們要盡可能地去“自働化”。這是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的重要基礎。
松下卧室的十七種光源與新生活方式
在4月20日的松下博物館參觀中,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一個關于一個家庭一天消耗水、電等資源而産生的能量消耗與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分時分析圖(參見下圖)。
<a target="_blank" href="http://cio.ufida.com.cn/attachment/201004/20/453_12717776720yO8.jpg"></a>
<a target="_blank" href="http://blog.51cto.com/attachment/201011/165453683.jpg"></a>
這 是松下在推出低碳生活方式整體解決方案,假設一個家庭的成員一天活動的安排,可以形成二氧化碳排放計算依據,是行為分析。它的意義在于我們需要對生存環境 需要心存敬畏,然而在我們周邊,低碳的幌子之下,卻是另外一番的對環境殘害,然後我們搬起能夠砸自己腳的石頭。
在松下參觀,看到一個情景,一家人正在看電視,這時候有門鈴想起,電視螢幕上立即就有畫中畫圖像傳來,可以對話,進行身份識别。用電視的遙控器可以檢查冰 箱裡面的“存貨”,開啟空調。當然下班途中也可以通過手機短信去開啟。這自然不應該說是什麼新鮮技術,“我們也能做到”。然而與ETC一樣,優秀的東西可 否在适宜的場和快速地得到普及應用,為社會創造更大更多的價值?
在松下博物館的卧室展區,發現一個燈光系統,也是按照人的習慣 進行設定的,早上不需要鬧鐘,模仿太陽光由弱到強,自動變化,直到“自然醒”,傍晚也是一樣,由強到弱。據說有17種之多的光源,可以配合做幾十種狀态的 變化,調用不同的燈泡資源,頗有和諧生産方式創始人張西振老師說的能力延遲整合的原理。
在我們所看到的衆多科幻一般的通過感覺就能驅動的未來世界中,一個隐隐的陷阱似乎也在浮現,就是我們太依賴電了,雖然在節電方面做出了一代又一代的探索, 但是節電本身又在破壞另外一個結構,這個結構就是節電裝置對資源的另外一個形式的占有與破壞。這是人類路徑依賴的一個極端表現。
第一次工業革命以水蒸氣帶來的機械動力為核心,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力在多種能源模式轉換與作用為核心,第三次應該是光能為主驅動力,但是這個遠景我們還隻是一個願望的遠景。寄望于在電的世界進行低碳的追求無異于虎口奪食。這個話題展開來就長了。
松下-生活方式-整體家居解決方案-家電産品;豐田-生産方式-生産訓示資訊系統-數字汽車;富士通-生存方式-材料網絡應用研發-IT方案。這是我的杜撰,試圖在思索一些東西。包括IT我們都是建立在電力能源之上的,根據神戶大學的教授介紹,未來幾十年,因為IT而直接消耗的電力将占到全部電力的15%以上。這更是一個問題之源。或許新的生存方式應該在“光子”,而不是原子。這個話題又大了。
“感覺-響應”的未來到底應該怎麼樣?是燈光引導的自然醒?還是日光引導的自然醒?
然而就是目前來看,代表不同領域的三家日本公司,還是對我們有具體啟發的:松下從家電企業成長為家居解決方案提供商,将有更大的話語權,立志高遠。豐田最近遇到一些麻煩,是因為與時俱進方面還有功課要做,機電汽車與數字汽車同宗不同家。富士通則是成功地帶動了日本社會想資訊時代的轉型,将這個國家轉移到網絡化生存這個方式上來。
被工業文明馴化了
現在回頭想想,那些職員差不多正是被現代工業文明所馴化了的,這個馴化就是我們國内深感不足的“職業化”,不少人所追求的“職業化”。恰是這樣的工業職業化造成了社會人的性格與生活分裂,這個文明雖然締造了諸如垃圾主動分揀、交通規範等等秩序。
本文轉自 王甲佳 51CTO部落格,原文連結:http://blog.51cto.com/secajia/416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