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王建然之第三類永動機

王建然之第三類永動機

從嚴格意義上說,沒有什麼是永遠存在的,也沒有什麼人造機器會不出故障。我們讨論永動機,主要是從能量的擷取與釋放角度來說。吸收能量—自身運轉損耗的能量》=人為的初始能量,這種能量的新陳代謝能夠長久存在下去,就表明創造了現實的永動機。現在給“永動機”的定義修正一下,就是說在 忽略機器本身會磨損的情況下,單單考慮其對能量的作用機制上,其能夠長久不靠人力,單純依靠和自然的能量交換,達到長久提供人們所需能量的目的。或者說,給“永動機”改名為“自動能量激發器”。就是說,其能夠自動從自然界吸收能量,經過内部的轉換,提供給人們使用。

如此說來,永動機需要滿足五個條件:第一,不需要人為添加燃料;第二,在通常的環境條件和範圍内就能長久運作;第三,能夠自己吸取自然界的能量;第四,其吸收的能量不僅能夠保證自身的運轉所需能量,還能提供額外的能量;第五,處理為人們需要的能量表現形式。

風力發電和太陽能發電的利用具備永動機的部分特征。但是受制于風速和白天夜晚的程度太大。如果能利用平靜的水、不變的永久磁鐵和自然溫度,利用其自動均衡的效應,則是一個不錯的好思路。

糾正人們的一個常識性錯誤:永動機不是不需要任何能源,而是不需要人為地不斷補充能源。要想方設法利用自然的能量自動補充功能,來代替部分原本的密閉循環系統。就是說,永動機把大自然的能量平衡規律應用起來,讓自然成為永動機的一個組成部分。很多對永動機不了解的人,總是拿無中生有地能量創造來做判斷是否符合永動機,其實是根本不了解永動機的内涵和現實意義,對能源問題的解決也沒有絲毫幫助。我們要的是永動的效果,而不是限制到密閉的狹窄空間範圍和能量範圍裡。永動機的内涵是,利用自然的能量自動補償機制,來補充機器本身的損耗和轉化出額外的可直接利用能量。永動機的現實意義是達到一種機器和自然之間自動自發的平衡循環關系,不需要更多人力幹涉,如此一來,減輕了人們的體力和腦力勞動,解決了人們的麻煩和難處,提高人的生存能力。人類的生存繁衍,以資訊、交通、能量三大基本要素的開發創造和靈活使用為前提動力和主要手段。人類的發現的一切規律,發明的一切工具都是以提高這些資源的使用效率和友善度為價值判斷的。任何促進這些基本資源開發利用的行為,最終會帶來人類社會巨大的美好的變化。任何拒絕這些資源的開放共享的行為,都對人類社會的發展帶來部分負面影響。

不要走入死胡同。從手段和效果來看,永動機的可行性。從手段上看,永動機的能量來源是自然補償,而現今的能量擷取手段主要是人為全過程參與,受到特定自然條件的限制非常大。從效果上看,永動機能長期吸收和釋放出能量,普适性強,一勞永逸。而現今的非永動手段,要麼是消耗一定的燃料物質,要麼需要特定的地理位置優勢,造成對自然的過度開發和對環境的破壞,難以為繼,造成惡性競争和浪費。

發明永動機的主要思路就是:自然是能量之源,在能量上能夠依靠自然平衡效應自動補充,不需要人為持續補充。

人類曆來有三個夢想:長生不老、花不光的錢、用不完的力氣。對應的三個寶貝就是:長生果、搖錢樹、永動機。

人們搞發明創造,還有一切評論者,喜歡從理論和手段來分析人家的東西,如果手段不符合定義,就人為是錯誤的。其實,如果從效果入手,不管是通過傳統實踐,還是超越了沒道理的條件限制而取得結果,就等于實作了目标。也就是說,解決問題有兩大途徑,第一是就事論事,第二是從目的入手,另辟蹊徑,消除問題産生的根源,讓原先的方法失去意義。

王建然運用獨特的平衡體驗超論思維,有極大可能解決“搖錢樹”問題。财富第三極愛心循環系統緻力于解決全人類的“搖錢樹”問題,如果讓世界上的一切免費,就比搖錢樹要達到的效果更好。超論思維提出“第三類永動機”的概念,突破傳統的受局限的邏輯思維,如果讓機器可以長久循環,而其消耗的能量外界自然環境可以自動補充,無需人為持續提供支援,充分利用大自然環境的能量均衡效應,那麼和真正永動機的實際效果又有什麼不同呢?

還有關于“長生不老”的問題,則比較棘手。在人類現有的能力下,有事做,注意身心健康,飲食平衡,提高生存品質,做個好心人,消除壓力,心存希望,不白活一回,可能更有意義。

如果長期的問題不能改變,那麼改變現在自己就能改變的,是更好的選擇吧。

下面僅就永動機問題詳細論證一下。

首先提醒大家一下,我們的現代科學是存在很多誤區和盲點的,是非常不可靠的。用現代科技做标準,來判斷一切新事物的可能和真實與否,當然更是不可靠的。大家對自己的新發現,新發明要有信心,積極地否定現代科學的誤區和盲點,我們人類才能進步。更不要被打着所謂真科學,實際上漏洞百出的科學幌子,來說三道四的人吓倒。我們應該知道,因為出于對各種各樣的現實利益考慮,一些人總是對新發現,新發明,新創造視而不見,熟視無睹,這樣的人,是不可理喻的。事實勝于雄辯,讓我們用新的事實說話,去探索事物的真正本質。

我們也有必要對某些人對永動機的反對态度來個總結,那些反對永動機的人,原因不過這幾個:第一,無知,保守、知識陳舊,思想僵化,用老經驗老“規律”來對待新情況,害怕自己跟不上時代,失去名譽地位,于是拒絕時代的發展,成為人類發展的阻力;第二,靠挑起沖突漁翁得利的人;第三,給特權利益獲得者做幫手的一些人,這種人不管事情的真實如何,隻看主人的眼色行事,是非黑白隻是這些人蒙蔽别人的手段,而不是真想分辨出個是以然;第四,出于私利,靠原有能源擷取方式謀生的人,因為福利保障跟不上,一失業,處境就很糟糕。第五,靠刺激别人來滿足自己虛榮心和自己的特殊心理需求。

總之,在對待科學的問題上,應該對事不對人。大家一起想辦法把事情做好,這是做事的好辦法。涉及到私人利益的事情,問題的根源不在于永動機,而是其他的核心問題。那些核心問題不解決,永動機無論存在與否,人的處境都不會根本改觀。

專家學者不足慮。這些所謂的專家學者沉迷在舊有的理論架構裡無法自拔,加之其接觸面有限,見識短淺,私利叢生,難免會挂一漏萬,忽視和排斥全人類的偉大發現和創造。這些專家學者的認識和實踐,不過是世界人類全部知識、見識、技術、工具和智慧系統中的滄海一粟,太渺小了,太微不足道了。是以,我們要對這些專家學者表示了解和同情。在這些專家學者行将就木的時候,我們要對他們表示寬容和諒解,還有哀悼和悲痛。沒有反對的聲音,偉大的成就好像就少了點什麼,哦,想起來了,是反面教材和負面教訓。

有些人一看到永動機就神經過敏性地條件反射,以為是騙人的玩意兒。其實,人們可以拿任何東西騙人,和永動機本身的好壞無關。拿一些和永動機本身無關的話題來意氣用事地排斥人們對永動機的探索發現,實在是非常地感情用事,會壞大事。

總之,在對科學的探索上,永遠不要忽略看似無關緊要的邊際效應,缺少了對邊際效應的重視,整個科學大廈就有倒塌的危險。科學的精神應該是開放和理智的,科學的思想是認識到科學的局限性和片面性,科學的态度應該是冷靜、謹慎而敏感的,科學的分析手段應該是全面的,科學的過程是要永遠否定自我和超越自己的,當然最後還要加上人們感性的想象成分。永遠不要忘記被忽視的小因素,小因素可以産生大影響。随便忽略某些因素展現的是對科學的麻木和冷漠,是違背科學本質的客觀性的,是要不得的。

永動機是人類對能量追求過程中産生的一種完美理想。永動機就是試金石,任何沒有設想過永動機可能性的所謂的專家學者,都是有缺陷的,都是不稱職的。也許我們永遠達不到完美,但是我們永遠要想法接近完美。在對完美的追求和實作過程中,我們會有很多其他驚喜的發現和收獲,能夠對世界有更多地認識。永動機啟迪我們的靈感和智慧,激發我們的生命活力和潛力,讓我們更加熱情地體驗人生和解讀世界。感謝永動機!在對永動機的探索上,我們一定要堅持不懈,永往無前地走下去,在路上,我們就有希望,在路上,我們就有未來,在路上,未來不再遙遠,夢想不再遙遠,一切皆有可能。

在讨論永動機的問題上,可以從物質和能量兩個方面來研究。如果從物質上看,從機器的磨損上看,從地球的存在與毀滅上看,大概不會有和空間一樣長久的機器吧。是以,本文從能量的增減和轉移轉化角度來分析其可能的長久性,而且把客觀環境限定在不發生巨變來考慮。就是說,這種機器在某種條件彈性下,能不斷地吸取自然能量,然後轉化為人們需要的能源,而不需要人為地持續提供燃料,也不受暫時性的環境因素決定,比如太陽的有無,風力的有無。總之,我們要做的是發明一種能自動把自然的均衡能量轉化為人們可以直接使用的能源的工具。這種工具通過對外在和内在能量的吸收與轉化,既可彌補自身能量的損耗,還能産出額外的能量,達到持續地長期提供能量的目的。

很多人把永動機的條件死死地界定在不允許外界能量輸入,既排除了人為輸入,也排除了自然輸入,這是錯誤的,難免會“山重水複疑無路”。我們設想永動機的目的是排除人為因素輸入,讓一切自動化,節省人們的勞動。是以,排除掉人為輸入,而不排除自然因素輸入,從如何讓能量自然輸入這個角度看分析,完全可以“柳暗花明又一村”,非常有可能做到,而且已經實作了。自然是能量之源,一切能量都是來源于自然。

簡單點說,人們希望有這樣一個系統——不需要人為的持續努力,即可長時間地得到效果。從這個角度出發,發明永動機也就非常可能了。從目的出發,無非就是發明一些省力省時,更有效率更有效果的工具而已。總之,付出的代價足夠少,收獲的足夠多。

相對于人為的努力來說,自然界的植物的光合作用,新陳代謝,不斷地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如此循環,人不付出勞動,人可以直接使用其果實,不就和人類設想的永動機效果類似嗎?這是多麼淺顯的例子,人人都知道的事情。永動機在自然界早已經實作了。而人們還要争辯其有無,真是奇怪的事情。

如此說來,自然界其實就是一個大的永動機——自我循環系統。不要把自己的思維僅僅局限在地球上,從更廣闊的範圍來看,一切都會不一樣。

根據曆史上的觀點,人們想想了第一類永動機和第二類永動機。

下面是有關資料:

“ 第一類永動機:在熱力學第一定律建立以前,人們曾幻想制造出一種永動的機器,不需要任何燃料和動力,又不消耗系統本身的内能,卻能不斷對外做功而且永遠運轉,這類機器叫“第一類永動機”。根據能的轉化與守恒定律,系統在對外做功過程中,它的内能要減小,要想不減少它的内能,外界必須同時對它傳遞熱量或對它做功,不斷地給系統補充能量,系統才能持續不斷地對外做功。這種違背能量守恒與轉化定律的器械,也就是違背熱力學第一定律的器械永遠也不可能制造成。”

“熱力學第一定律:熱可以轉變為功,功也可以轉變為熱;消耗一定的功必産生一定的熱,一定的熱消失時,也必産生一定的功。”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會憑空産生,也不會憑空消失,它隻能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别的形式,或者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别的物體,在轉化或轉移的過程中其總量不變。”

王建然價值視點:能的轉化與守恒定律的局限性非常大。大家現在知道,在其局限之外,品質可以互變,說明能量可以消失,也并非守恒。如此來說,第一類永動機也有可能。比如把品質轉變為能量。目前的核能開發是一個不錯的嘗試,核心問題是解決材料和通用問題。

“ 第二類永動機:隻由單一的熱源吸取熱量而使其全部轉變為對外界作功以外,對其他外界不産生任何效應的循環過程而制造的機器,稱為“第二類永動機”。這種熱機雖然不違背熱力學第一定律,卻違背熱力學第二定律。要想制造出熱效率為百分之百的熱機是絕對不可能的。”

“熱力學第二定律:熱不可能自發地、不付代價地從低溫傳到高溫。不可能從單一熱源取熱,把它全部變為功而不産生其他任何影響”

王建然價值視點:不違反熱力學第二定律的永動機也有可能啊。隻要獲得的能量小于消耗的能量,不就可以了嗎?如今的水力發電、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就具備獲得大于機器自身消耗,有剩餘能量可用的特征。如果在普通的環境條件下一天24小時不間斷地工作,是個問題。

王建然在前兩類的限制條件之外,從人類的實際生存環境出發,以理想效果的實作為目标,擴充了實作範圍和條件,而不拘泥于無意義的條件限制,将自然的自動補償功能加入永動機的自動循環系統。把自然環境條件加入進來,讓人類活動成為自然能量大循環的一個環節,為第三類永動機的實作,開辟了新的道路。實際上,第三類永動機已經有了例子,比如飲水鳥。永動機要實作大規模普及使用,要解決制造成本、轉換效率、人為私利抗拒、落後思想束縛和安全性等等問題。

 第三類永動機

   具備永動機運轉的一般環境,擷取初始能量以後,能夠從外界吸取能量,外界被吸收的能量會被自然環境自動補充,如此一來,機器本身消耗能量可以得到自然補充,得到的額外能量可以轉移或者轉化成人類能直接使用的能量,比如電能、熱能,讓自己成為大自然能量循環系統的一個環節,就是“第三類永動機”。自然界中,能夠主動補充的能量很多,比如引力、磁力、溫度、熱量、濃度、氣壓。通過對這些能量的屏蔽、轉化、單極、交界、适用條件、基礎、輔助過程、邊際小量、未知因素、前提、補充和突變等等中間狀态和過程的研究分析,或者利用一些物質的能量作用特性,模拟分子或者原子結構,完全可以創造出第三類永動機。消除限制,完全可以實作曆史上無法實作的事情,或者讓人們意識到反正常的東西也是正确的。人類往往出于私利或者恐懼的原因,喜歡給自己限制活動範圍,對超出範圍的事情就會輕易放棄,而不深入探索。

第三類永動機并非和熱力學定律不和,其實是利用外界會自動補充的能量,讓機器自動擷取源源不斷的自然能,提高了自動化水準而已。直接利用了外界的分散能量而已。

永動機的最大好處是:可以徹底解決地球能源消耗問題,也就是能量問題。不再需要直接消耗固體燃料,也不需要依靠風能和太陽能。能夠依靠地球引力、磁力、溫度差等的自動補充功能,和杠杆原理、滑輪效應的節約能量方式,來制作新型的機器。徹底給人類的生産力松綁!

永動機的一些必備條件:1部分損失的能量,自然界可自動補充 2這些自動補充的能量就成為額外的能量,維持機器的不斷運轉。3這種系統和外界存在能量交換,是開放性的,吸取自然能量後,自然可以立即補充新能量。4能夠依靠自然規律,節約一些自我的功.5實際上,目前世界上已經存在這樣的永動機。

從效果上看:隻要滿足了初始條件,以後不用人為添加燃料,外來的自動補充功能也能夠長期存在,機器擷取的能量除了彌補自身的能量損耗,還有剩餘價值,就算是永動機了。

實際使用的兩個條件:效率,材料。

探索永動機的三個動機:

1節約能源,讓能源循環利用。

2讓機器進入自然能源大循環中,成為能源循環的一部分。

3讓人類不至于把化石燃料消耗殆盡之後而哭泣。

目前,傳統的探索方法局限在從固體燃料,勢能,風能,太陽熱等顯著的方面探索,而忽視了讓外界直接補充的方式。比如溫度就有均衡的傾向,水也有均衡的傾向,磁力的屏蔽與放開有突變的特征。從突變中找突破口。

從理論上說,永動機存在。從客觀上說,各種未知的人為、材料、自然因素,導緻破壞。

永動機:排除材料的磨損因素,無需人為添加能量,隻需添加初始能量,機器就能持續不斷地運轉下去。也就是說,這種機器可以自己從周圍吸收能量,然後釋放出來,而自己的能量不被減弱。如此自循環下去,得到額外的能量,就是永動機。隻要能産生得到能量多于付出能量,就證明永動機已經成功。

如果外界的能量能自動補充,比如空氣,比如溫度,則外界的自動補充就能夠産生多餘的能量。各種能量之間的互相轉化之間,都可以探索是否存在外界可自動補充的因素。

水力發電,火力發電是利用了重力差,燃料中儲存的能量。也完全可以運用溫度差,氣壓差,磁力差,引力差來制造發電機,能量産生器。

原理:運用外部能量特性。

在一切可因屏蔽而發生突變的地方,都有制造永動機的希望。不要把思想局限在熱力學範圍,還有很多以其他形式的力能。

現實一個第三類永動機例子:

飲水鳥:利用溫度差和氣壓差。也許可以改變全球變暖。它是利用蒸發和冷凝的氣壓變化原理,比利用水位差的水力發電、熱量差的火熱發電,都高明許多。

看似光明的一個未來:

磁鐵也許是我們從宇宙漏洞縫隙中擷取能量的絕佳途徑。磁鐵的磁場類似引力場,但是磁鐵有一個非常好的特點,就是其磁場可屏蔽,可以人為創造突變。

如果能用簡單的方法,把原子能激發出來,達到品質轉換,則人類幾乎就有取之不盡的能源。從各種特征來看,磁鐵是最有可能的永動機組成部分,而且這種材料并非稀有,成本不高,也不需要什麼高深的技術,人人皆可嘗試,開發成功後還可以到處普及。

結語:隻要有一種機器,其自動擷取的能量,不僅能滿足其自身的運轉,而且能有剩餘,就能滿足人類對能量的持續需求。自然界就是一個實際意義上的永動機,我們應該好好想想把這個永動機好好地維護和使用。至于人類自己想發明的永動機,可以仿自然,提高能量擷取的自動化水準,從外部環境不斷吸取能量。其實,永動不永動沒關系,隻要其自動化水準足夠高,能将人類從現今繁重的能量擷取方式下松綁出來,就很不錯了。提高自動化水準的話,無論是第一類永動機,第二類永動機,第三極永動機都是可以實作的,這是更有現實價值的一個思路。

王建然

2008年4月2日

本文轉自分瓜部落格51CTO部落格,原文連結http://blog.51cto.com/aiqing/69551如需轉載請自行聯系原作者

aiq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