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故障排查
一MBR的446壞,修複。
1.對MBR扇區中GRUB引導程式破壞。(重新開機reboot)
dd if=/dev/zero of=/dev/sda bs=446 count=1
2.插入系統CD光牒,按F5輸入Linuxrescue進入急救模式。
3.切換到硬碟/下
chroot /mnt/sysp_w_picpath
4.重新将grub引導程式安裝到第一塊硬碟(sda)的MBR分區
grub-install /dev/sda
5.退出硬碟
Exit
6.退出CD光牒(之後系統重新啟動)
二grub.conf檔案壞或丢失,修複。
1.删除grub.conf檔案 rm –rf/boot/grub/grub.conf。
2.reboot重新開機進入grub>模式。
3.輸入root (hd0,0)回車。
4.輸入kernel /vm(此時tab補全vmlinuz-2.6.18-92.el5)roroot=/dev/sda3 rhgb quiet回車。
5.輸入initrd /in(此時tab補全initrd-2.6.18-92.el5.img)回車。
6.輸入boot(之後會重新開機進入系統)。
7.打開終端 vi/boot/grub/grub.conf
title xxxxxxxxxxxxxxxxxxxx
root (hd0,0)
kernel/vmlinuz-2.6.18-92.el5 ro root=/dev/sda3 rhgb quiet
initrd/initrd-2.6.18-92.el5.img
注:此處el5中的l是L。
8.儲存并退出。
三/etc/inittab檔案壞或丢失,修複。
1删除/etc/inittab檔案 rm -rf/etc/inittab
2reboot手動重新開機
3F2鍵改啟動方式為CD光牒啟動
4進入之後chroot/mnt/sysp_w_picpath切入硬碟/下
5查詢inittab檔案對應的軟體包名rpm-qf /etc/inittab
6挂載mount /dev/hdc/media/cdrom
7安裝rpm包rpm -ivh--replacepkgs /media/cdrom/Server/initscripts-8.45.30-2.el5.i386.rpm
8退出硬碟exit
9退出關盤exit
四檔案系統壞,修複。
1破壞檔案系統dd if=/dev/zeroof=/dev/sdb1 bs=512 count=4
2再次挂載無法挂載mount/dev/sdb1 /mnt
3修複fsck -y -t ext3/dev/sdb1
五磁盤資源耗盡(檔案數滿),修複。
1建立一個分區sdb2
2建立一個挂載點/data
3挂載mount /dev/sdb2/data
4查詢i節點的使用情況df -i/data
5建立一個檔案腳本模拟建立多個檔案早的話那個資源耗盡vim a.sh
#!/bin/bash
i=1
while [ $i -le 8021(檔案數) ]
do
touch /data/file(檔案名)$i
let i++
done
6運作該檔案是sh a.sh
7确認i節點占用情況df -i/data
注:(i節點被逐漸灌滿)
8再touch新檔案出問題
9touch一個腳本檔案b.sh修複i節點耗盡建立腳本删除多個檔案
a='find /data(挂載點) -type f-a empty'
for b in $a
rm -rf $b
10執行b.sh
六日志集中管理。
1兩台linux系統一台server一台client
2在服務端vim/etc/sysconfig/syslog下
SYSLOGD_OPTIONS="-r -x -m 0"
-r”選項表示允許接收其他主機發送過來的日志記錄
“-x”選項表示不進行DNS域名解析
“-m”選項表示記錄日志時的時間标記間隔(設為0禁用該功能)
重新開機服務service syslog restart
3在用戶端vim/etc/syslog.conf
cron.* @服務端IP位址
4重新開機服務service syslogrestart
5建立一個任務計劃在服務端和用戶端檢視日志看是否得到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