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汽車為例,雲平台的各個元件就好像汽車的各個零部件。OpenStack的特點是,定義好了各個零件的接口,比如輪胎,你可以有各種各樣的輪胎可以使用,如果你向要一部車子,你需要自己選擇各個零部件,然後自己組裝,自己做各個零件之間的磨合,自己做性能的優化等,總之,OpenStack提供了各種各樣的零件,你可以任意組合搭配,一切都取決于你自己的技術水準。是以使用OpenStack意味着你必須有一個強大的技術團隊做支撐。記得Ustack的釋出會上,程輝曾經分享過一個資料,大概意思是你要玩轉OpenStack,至少需要千萬級的投入,團隊人數最少20人,這還不能保證你能玩的好。由此可見,OpenStack的技術門檻其實挺高的。這也是Ustack等OpenStack的相關公司的價值所在。
CloudStack就好像是一部已經組裝調試好的車,你可以直接開走,也可以自己動手換個喜歡的輪胎,或者在汽車外面弄個喜歡的噴繪。總之,最複雜的工作社群已經幫你做好了,你隻需要學會使用就行。而且CloudStack的學習成本低,開發成本低。Java的程式員在國内太多了。
CloudStack最大優勢在于apache基金會的管理,這是保證CloudStack能持續有生命力的關鍵。Apache基金會的管理中,很重要的一點是社群高于代碼。Apache基金會關注社群的建設,項目本身的代碼品質會因為社群的繁榮得到改善,社群也是項目有生命力的關鍵。
來看看OpenStack的玩家,HP,IBM,RedHat,Novell,Oracle,huawei,VMWare等,五一不是有極強的研發能力,沒有一個不是龐然大物。國内的OpenStack的小玩家未來基本會逐漸被邊緣化。OpenStack現在基本是大公司博弈的場所,小公司是無法駕馭這樣一個負責的系統的。OpenStack是巨頭們包裝自己商業産品的嫁衣。
“2014開源雲計算解析”的市場調查顯示,69%已經不同程度地應用雲計算技術,43%的使用者花費大量資源在開源技術上。在這些選擇了開源雲的企業中,超過86%的企業關注OpenStack,并且這些數值在過去幾年都在不斷增長。 排在第二位的CloudStack則被遠遠甩在後面,隻有44%。
OpenStack和CloudStack都是功能強大的開源雲平台,那OpenStack是憑借什麼,在百花齊放的雲計算戰場取得如此大幅度的領先優勢呢?本文基于"使用者傾向于雲計算的理由"這個角度,對OpenStack和CloudStack進行對比,試着來尋找答案。
<a href="http://s6.51cto.com/wyfs02/M01/57/07/wKiom1SPnWmhDzE2AAEq_jHqa4k585.jpg" target="_blank"></a>
短短幾年間,雲計算已不再虛無飄渺,而是落入凡間,變成實實在在的技術。而開源技術更是逐漸成為對公司、廠商更有吸引力的選擇。大概一周前,Zenoss剛剛完成了一份名為“2014開源雲計算解析”的市場調查顯示,69%已經不同程度地應用雲計算技術,43%的使用者花費大量資源在開源技術上。
在這些選擇了開源雲的企業中,超過86%的企業關注OpenStack,并且這些數值在過去幾年都在不斷增長。 排在第二位的CloudStack則被遠遠甩在後面,隻有44%。
<a href="http://s3.51cto.com/wyfs02/M02/57/04/wKioL1SPnizRKHTtAAEE02c-8Iw824.jpg" target="_blank"></a>
OpenStack和CloudStack都是功能強大的開源雲平台,滿足企業私有雲建設的需求,并且因為開放開源,都可以根據需要進行定制。那是什麼原因使OpenStack 在這場開源雲計算的戰争中笑傲群芳呢?
對于使用者傾向于開源雲計算的理由,在這份Zenoss的報告中的資料也有顯示,諸多原因中以下四種最為重要:
靈活性(71%)
避免被廠商鎖定(66%)
更低的成本(66%)
開放的标準和API(60%)
<a href="http://s4.51cto.com/wyfs02/M02/57/07/wKiom1SPnbWhXcU3AAD0LO4ETDg316.jpg" target="_blank"></a>
那麼本文,我們就将讨論的重點放在冠軍OpenStack和 亞軍 CloudStack上,先從這四個回合看看冠軍OpenStack 和亞軍 CloudStack分别是怎樣迎接這場開源雲戰役的。
選手簡介:
OpenStack由NASA和Rackspace公司在2010年聯合釋出,兩者分别貢獻計算代碼(Nova)和存儲代碼(Swift),以Apache許可協定進行授權。OpenStack的目标是提供一個既可以用來建設公有雲也能建設私有雲的通用的開源雲計算平台,而且做到雲平台的搭建盡量的簡單友善,同時能夠快速的橫向擴充。
CloudStack最初由Cloud.com公司開發,分為商業和開源兩個版本,開源版本通過GPLv3(GNU General Public License, version 3)許可協定進行授權,Citrix公司在2011年收購Cloud.com後,将全部代碼開源,并在2012年将CloudStack貢獻給Apache軟體基金會,成為Apache的孵化項目,同時将授權協定改為更加寬松開放和商業友好的Apache許可協定,CloudStack在2013年3月份更新為Apache的正式項目。CloudStack的目标是提供高度可用的、高度可擴充的能夠進行大規模虛拟機部署和管理的開放雲平台。
Round 1:靈活性
OpenStack由幾個主要的元件組合起來完成具體工作,采用分布式架構。整個平台按照功能不同分為多個子產品項目,項目之間通過消息隊列中間件和RESTful形式的API進行互動通信,是以每個項目都可以單獨部署在不同的主機上,支援幾乎所有類型的雲環境。
CloudStack采用集中式的單體架構(Monolithic architecture),整個平台隻有一個項目構成,不同子產品之間通過的本地調用進行互動,在一台主機上就可以完成平台的部署,非常友善。
可以看到,兩者的架構幾乎是相對的,OpenStack的分布式架構靈活性好,缺點每個項目都要部署配置一遍,比較麻煩;CloudStack因為隻有一個項目,部署起來會相對容易很多,然而平台的擴充性就要相對弱一些。
如果單從使用者最關注的靈活性的角度來看,本回合OpenStack勝。
Round2: 避免被廠商鎖定
OpenStack和CloudStack都是功能強大的開源雲平台,滿足企業私有雲建設的需求,并且因為開放開源,都可以根據需要進行定制。
不同的是CloudStack雖然在雲平台建構時會比較友善,對企業來說會更容易上手,但它必竟是從商業軟體開源出來的,會帶有商業軟體屬性;而OpenStack自誕生之初就是開源軟體,所有的開發都是由社群承擔,采用分布式的架構,不同的項目之間幾乎沒有耦合,是以可以友善的進行開發定制。
綜合比較,第二回合,OpenStack勝。
Roud3: 更低的成本
又如前面說到的,CloudStack由于其某種程度帶有商業軟體屬性,平台架構又比較集中,子產品間耦合度比較高,導緻其二次開發的成本較高。但OpenStack面臨的問題是,由多個項目組成,每個項目都要單獨安裝,并且要保證項目間的協作,是以部署會比較麻煩。而且以Openstack目前發展的狀況看來,不同版本之間項目可能會有較大的變動,是以版本間的更新會比較困難,由此帶來的運維成本不好估算。
但我們還要考慮到的是,OpenStack和 CloudStack雖然都對VMware的ESXi虛拟化技術提供支援,但支援方式是不一樣的。CloudStack要經過vCenter 才可以實作對ESXi主控端上虛拟機的管理;而OpenStack支援直接和ESXi通信,實作對虛拟機的基本管理,隻有進階功能才需要vCenter的 支援。針對目前中小企業普遍采用VMware的免費虛拟化技術而沒有vCenter的現狀,這也是在平台選擇時需要考慮的。
本回合OpenStack 險勝。
Round 4: 開放的标準和API(60%)。
我們已經知道,OpenStack和CloudStack都是功能強大的開源雲平台,滿足企業私有雲建設的需求,并且因為開放開源,都可以根據需要進行定制。OpenStack對外提供豐富和功能強大的API,使得資源可以被使用者友善的使用和排程,同時提供和Amazon AWS(Amazon Web Services)相容的API。CloudStack同樣地對外提供自身API和與Amazon AWS相相容的API。
是以這輪,雙方算打個平手。
小結:
單就Zenoss調查報告所顯示的使用者需要程度最高的四個标準來看,OpenStack似乎基本保持不敗。但這并不代表它盡善盡美,而且如果從使使用者操作友善,簡便易用的角度看來,CloudStack應該更勝一籌。
我們再來回顧這個資料:超過86%的企業關注OpenStack,排在第二位的CloudStack隻有44%。這個資料顯示,很多使用者有可能同時關注這兩項技術。技術強不強是客觀的,主要還是要看使用者自身的需要。但就目前來看,基于OpenStack更加開放的架構,以及衆多技術廠商的支援,加上OpenStack 自身迅速成長壯大的勢頭,從長遠來看對企業還是非常有益的。
本文轉自 OpenStack2015 部落格,原文連結: http://blog.51cto.com/andyliu/1901626 如需轉載請自行聯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