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Tonytoni的文章
原文連結:https://www.jianshu.com/p/b17ad7f8828e
盡管平常也有使用大衆點評的習慣,但是對于美團的關注,是近期才開始的。
這是源于美團打算在北京開通打車業務,美團設定了城市開通美團打車業務的條件:注冊使用者人數達到20萬。而1月9日,注冊人數已經達到了要求。
粗聽到這個消息,我很詫異。畢竟在滴滴和快的和并之後,滴滴一家獨大,已經占據了網約車市場90%的份額。美團此時介入打車,将面臨兩個情況:一是要燒錢;二是超過滴滴成為行業第一的可能性非常小。
既然如此,美團為何還要介入打車行業?美團業務的擴張邏輯又在哪裡?
基于這些問題,我閱讀了财經對王興的兩次專訪,實際上答案已經藏在王興的話語中。
在對王興專訪中進行梳理之前,我們先來看看美團的現狀,這樣我們會更容易了解王興的思考和邏輯。
美團是以團購起家,在和大衆點評合并之後。美團橫向進入了多個垂直領域,包括外賣、電影票、酒店預訂、短租,以及現在的打車,甚至是支付、零售市場。而在它進入的這些行業中,都有巨頭存在,比如外賣的餓了嗎;酒店預訂的攜程;打車行業的滴滴。
美團的這種多元化擴張,和我們一般認知的商業模式,有着很大的差别。縱觀BAT,都是在核心業務實作單點突破之後,在核心業務的基礎上,進行延伸和關聯擴張。
比如阿裡是在B2B的基礎上,再進行C2C,B2C業務的擴張,然後自然又做了支付,物流整合以及雲計算和大資料業務。
而騰訊在QQ獲得成功之後,又開發了微信,成為社交領域的絕對霸主。之後才進入遊戲領域。
現金流充足,但是整體還是虧損。四面出擊,而在每個行業,都面臨着激烈的競争。這使得美團成為中國網際網路行業一家沒有對标企業的公司。有人說,美團更像是亞馬遜,而王興是中國最接近貝佐斯思想的企業家。
到底美團模式的邏輯何在,王興究竟是在下一盤怎樣的棋,我們可以從采訪中窺見端倪。
一、終局和邊界思維并非唯一的思考角度
網約車行業是具有網絡效應的行業,一旦行業格局形成,後續的介入者,很可能是費力不讨好的狀态,對此,王興又是如何看待的?
王興認為:
其實無論是讨論邊界還是讨論終局都是一種思考角度,但并不是唯一的思考角度,哪裡有什麼真正的終局呢?終局本來是下棋的術語,可是,現在的實際情況是棋盤還在不斷擴大。
大家太容易設限,總看到這是目前最大的、一樣大或者是小一個量級。大家沒想到這其實是一個向更大量級過渡的中間階段而已。
王興認為商業競争的格局是動态變化的,并沒有所謂的終局。競合關系将成為常态,長期存在。
美團之是以在滴滴一家獨大的情況下,還可以進軍網約車行業。一方面王興認為現有網約車并不能完全滿足使用者的需求。另一方面這是location based service(基于位置的服務),美團的業務特征很大是和位置相關的,包括外賣、團購等都是基于位置的服務。
是以,網約車和外賣業務能力要求很像:偏線下結合、各個城市布點、用網際網路提升體驗、降低成本。進軍網約車,團隊的業務能力是可以支撐的。
從美團進入打車行業的姿勢能看出,王興所言非虛。
打車業務和微信這種全國網絡效應不同,是一種城市網絡效應的業務,城市之間的網絡效應比較弱。
和之前團購大戰中,美團專注于省會城市和三四線城市不同。在打車行業基本格局形成的情況下,小城市是很難撬動的。此次,美團先在南京試水,然後在北京、上海、杭州、成都等一二線城市擴張。
此外,都是在注冊人數達到20萬以上,才開通該城市的打車業務。
網約車這場仗到底怎麼打,是否還是瘋狂的補貼,王興回答如下:
當年燒錢是為了教育乘客、司機以及普及手機支付,現在這個事情都完成了。而且,我們不能靠燒錢燒赢,而是應該提供更好的B端、C端體驗,和更好的産品結合,然後讓消費者做選擇。
就如美團介入支付行業,是為B端商家提供更便利的支付服務,而不是去和微信支付寶競争C端使用者。我相信,美團進軍網約車,也絕不是當年滴滴快的模式的簡單複制,而是在洞悉行業和消費者需求下的差異化回歸。
二、關注消費者,而不是競争對手
因為多元化的擴張,美團進入多個行業,四處“樹敵”。有人笑稱,半壁網際網路都是美團的敵人。
而王興并不在意外界的說法:
數量并不是問題。我們是一家以客戶為中心的公司,我們從來不是為了跟别人(成為敵人)。在對手這件事上,就像開車一樣,你得偶爾看一下後視鏡,但你不能盯着後視鏡開車。
隻要核心是清晰的——我們到底服務什麼人?給他們提供什麼服務?我們就會不斷嘗試各種業務。
實際上,王興多元化擴張的邏輯,就是要為使用者提供吃喝玩樂的一站式服務。從千團大戰開始,王興深刻認識到,要想在商業競争中勝出,就要站在消費者一邊。也是基于這種理念,王興創造了有别于團購鼻祖Groupon的團購模式:并非提供單一的産品或者服務團購,而是提供多元化的生活服務。
基于這個邏輯,我們就不難了解他為何要進軍外賣、酒店、影票、打車行業。他是要為這群使用者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服務。而這些服務場景,是基于吃喝玩樂,完全是可以串起來的。
既然從使用者出發,我們需要提供這些服務。那麼,是否有人在做這個服務,做的怎麼樣,我們需要了解,但是,和我們進軍該行業無關。這就是王興的想法。
這種理念和做法,有點“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味道。要知道,在傳統的商業觀念中,比如波特的五力模型,競争對手是我們需要重點關注的一環。
不去關注競争對手,最後隻有一條路,也就是你不再有能對标的企業,自己開創一種獨特的模式。成功了固然成為開創者,但是迷失往往是常态,因為沒有同行者。
三、整合,而非單一業務将成為釋放紅利的方式
為何不在垂直領域做深做透,而要如此“任性妄為、不管不顧”的進行多元化擴張?
王興的野心很大,他給美團樹立的使命如下:
我們的使命是「We help people eat better,Live better」,中文是:讓大家吃得更好,活得更好。在這個使命之下,我們認為凡是最終要發生的,我們就會選取合适的角度進入。
如果拘泥于一角,僅僅滿足于團購的一家獨大,那麼,美團也僅僅就是一個團購網站,這顯然是無法實作王興的宏大願景的。在網際網路圈,有這麼一個說法,TMD将有可能成為下一個BAT。TMD指的就是今日頭條、美團和滴滴三家公司。
對于專注和多元化的關系,王興想的很清楚:
我花了很多時間在思考這個問題。在科技變革的前半段,因為風險非常大,是以需要用小團隊去探索。但到了後半段,紅利變小,整合成為了釋放紅利的方式。這時候多業務的公司會比單一業務公司更有優勢。
基于自己的這種看法, 王興開啟了一條與衆不同的多元化擴張之路。
目前美團的這種多元化,有點類似建造生态圈。而這種生态圈的模式,樂視玩過,沒有成功。小米、阿裡目前看來玩的漸入佳境。
所為生态,并不是簡單的多元化,而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在這個系統中,各個物種互相依存,互利互惠。亞馬遜的成功,正是由于它三大業務闆塊産生的飛輪效應。在國内,賈躍亭曾經提出所謂的“生态化反”,指的是在生态圈内,子系統或者物種之間将會産生化學反應,使得整個生态系統,将不會是物種的簡單疊加,而有可能産生乘積效應。
比如uber在國外,就有外賣的業務。而美團打車,則有可能将外賣、快遞進行整合,PK掉類似“閃送”這種模式。甚至可能聯合去就餐的商家,對使用者打車進行費用分攤,這都是單一打車模式無法實作的。
美團模式,将很有可能是一個能實作生态化反的系統。
從美團進入打車行業開始,到了解美團的整個發展曆程,王興颠覆了我的一些固有商業世界觀。在格局已定的情況下進軍打車行業,這不是燒錢找罪受?基于使用者橫向擴張,比基于單點突破關聯擴張,要難很多吧? 如果每個次元都不是第一,難道整個系統能實作綜合第一?
而通過王興的訪談,我發現,所有的商業定律都是有應用邊界和前提假設的。如果你隻做打車業務,那麼你進入網約車肯定是找死。而網約車隻是生态中的一環,你确實有可能用不同的角度切入競争,因為你生态的其他物種将有可能推波助瀾。
“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 雖然前路還不明朗,但是這種對商業的深刻思考,是王興和美團前行的重要動力,讓我們祝福美團。
微信掃碼關注公衆号,将本文轉發至朋友圈,截圖發至公衆号,即可擷取幹貨資源連結;
2.網際網路人交流群:
關注公衆号,在背景回複“入群”,人脈共享,一起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