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麼要管理患者
· 管理患者的作用
· 獲得患者的兩種途徑
· 分類患者的三種方式
· 管理患者的多重手段
· 寫在最後
網際網路時代,流量為王,各個網際網路公司都在積極的建立私域流量池,對于一個醫生來說,看診過的所有患者相當于都進入了這個醫生的私域流量池。
患者進入醫生的私域流量池後,醫生可以選擇管或者不管,管的話則有兩種可能,第一種可能是就診于該醫生的患者本身就有比較強烈的管理需求,醫生不得不管,比如需要對這些患者進行持續觀察,需要進行随訪等等;醫生有比較好的“營運”意識,知道如何通過有效的患者管理為自己擷取更多的利益。不管的話那就是放任流量流失,除去部分患者可能會複診之外,其他患者基本上就與這個醫生不會再有聯系了。
在醫院的傳統就醫中,醫生被掣肘,隻能被動的等着患者來看診,最多再采取電話的方式與患者溝通一下,總之很難做到随時随地與患者建立有效的聯系。網際網路時代徹底改變了這一現象,隻要醫生願意,就能夠随時随地與看診過自己的患者進行聯系,有效管理。
到這裡,我們基本上已經講清楚了為什麼要管理患者這件事情。
那麼,管理患者到底有什麼用呢?
對于醫生來說,有以下幾個好處:
① 建立自己的私域流量池,便于以後友善的使用這部分流量,随時随地與患者建立聯系。
② 滿足部分患者的随訪需要,更好的開展工作。
③ 打造醫生的個人形象和口碑。
④ 可以通過線上問診、服務包、商品推介等各種形式獲利。
⑤ 提高個人的複診率。
對于患者來說,好處就很明顯了,以往所有醫療行為都是由自己發起,如果哪一天我忘了去複診,大機率也沒有人會提醒我這件事情,但有了患者管理之後,複診前醫生就可以通過程式自動的來提醒我,并且如果有需要,醫生還會定期采集我的身體健康資訊,為我提供合适的建議。有醫生管着患者,使得患者的就診之路更加的清晰明了,就診也更加便捷。
在講如何管理患者之前,我們先來講一講要管理的患者從哪裡來這件事情,也就是患者的擷取。通常來說,有兩種途徑能夠擷取到患者,一個是線上,一個是線下。
不論線上上還是線下,問診都是主要方式。線上不同于線下的是擷取的方式更加豐富,可以通過線上咨詢、上線服務包等來擷取患者。

有了患者之後,就要考慮應該如何進行管理了,患者分組是一個通用且好用的辦法。将所有患者按照自己建立的組别進行分類,後續就可以按照分組進行管理了。
患者怎樣進入分組呢?在這裡有三種方式。
① 患者自行報到,向醫生發起入組請求。
患者報到這種方式主要應用于線下場景,基本流程為:患者線上下完成就診—>掃描醫生二維碼—>請求進入患者分組—>醫生處理請求—>進行患者管理。
這種方式的優點是患者的忠誠度會很高,缺點是流程相對繁瑣一點,可能會在這個過程中流失大量的患者。
② 問診完成之後智能分組
可以根據醫生的一些設定,在問診完成之後進行規制比對,符合規制則進入對應的分組。這樣做的優點是對醫生和患者來說都是沒有什麼工作量的,醫生隻需要定期管理分組下的患者即可,缺點就是因為全程無感覺,患者可能會覺得自己“莫名其妙被管理”。
基本流程如下圖所示。在流程中,如果系統無法比對到一個分組,會智能推薦給醫生一些分組,然後提醒醫生确定入組,盡可能減少工作量。
③ 醫生定期手動進行分組
醫生可以查詢到自己所有看診過的患者,是以可以定期手動查詢自己的患者并進行分組。
在手動分組的時候,如果一個一個再去看患者資訊進行分組未免過慢,是以我們系統會根據診斷等資訊為醫生智能推薦患者。流程如下所示:
說完患者怎麼樣進入分組的,接下來我們講講管理患者怎麼進行患者管理。
網際網路做營銷,有一個很重要的思路就是要不斷的出現在使用者面前,讓使用者形成記憶,培養使用者的使用習慣,患者管理也是一樣的。
患者管理的核心是慢病管理,主要手段是随訪。對于癌症、慢性病等患者,随訪可以對患者進行長期的觀察并指導患者診療,能夠大大的提升患者的治愈效果和就醫體驗。
随通路卷、患教文章、提醒通知、複診複查、商品推介、服務包推介等既可以是随訪計劃裡面的構成部分,也可以單獨發送或者群發給患者。總之,不同醫生根據使用需要可以自由組合使用。
除了随訪之外,醫生同樣可以建立患者社群,為相同病種的患者建立群聊,或者如果有社群,可以引導患者進入社群中醫生設立的話題中活躍。
寫在最後:在看病這件事情上,目前仍然是賣方市場主導,醫院醫生在擷取病人這方面有着天然的優勢,流量來了,就要盡可能的留住可留的流量,提升患者就醫體驗的同時全方位的提升自身競争實力和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