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獨立制片人吳思遠把袁和平和成龍張羅在一起拍了一部電影叫《醉拳》。這部電影使得尚在低谷中的成龍于迷霧中找到燈塔,并由此邁向國際巨星。

那麼,1978年,為什麼是成龍呢?
先來看看張羅這部電影的主創都是什麼神仙吧。
首先看看吳思遠。
吳思遠自幼是個傳統文化愛好者,博覽中外群書,從小愛好文藝。1958年,14歲的吳思遠随家人來到香港,完成學業之後在一所中學當老師,課不多,錢不少,日子過得挺悠哉。1967年,邵氏電影舉辦電影編導教育訓練班。吳思遠果斷棄教從影,報班結業之後成為邵氏的一名場記。與當老師錢多活少相比,場記正好相反,收入少了四分之三,每月隻有200塊錢。懷揣着電影的夢想,吳思遠決定堅持下來。
幾年的片場經驗積累下來,吳思遠選擇單飛,并在1971年獨立執導了動作影片《瘋狂殺手》,開始了他作為導演、監制和出品人的生涯。
截止到1978年,吳思遠已經執導了六七部動作電影,合作過包括倉田保昭、梁小龍、黃正利、黃元申、劉忠良等等知名動作電影明星。這一年,吳思遠34歲,經驗和資本都不缺,于是,他把眼光投向了袁和平和成龍。在這一年,他還通過誘騙的伎倆推出了另一部電影,那就是張國榮的首部銀幕作品《紅樓春上春》,這是一部三級片,同時也是張國榮不堪回首的記憶。
再來看看袁和平。
袁和平是平劇武生袁小田之子,弟兄五六個都是香港電影知名導演或武指。袁小田練的是北派功夫,他與1937年接受粵劇紅伶薛覺先到邀請,離開抗戰前夕陰雲密布的北京來到香港,并在兩年後踏入影壇,從事武指和替身。
袁和平從小演習家傳功夫,并在1962年以《白蛇傳》演員身份進入影壇。在張徹1967年的成名作《獨臂刀》裡,我們可以發現袁和平帶着頭巾拿着大刀跑龍套的身影。
經過幾年跑龍套的生涯之後,袁和平在1970年首次擔任動作指導,合作方正是吳思遠的首部導演作品《瘋狂殺手》。此後幾年,袁吳二人又聯手制作了《餓虎狂龍》、《蕩寇灘》和《南拳北腿鬥金狐》等影片。這為日後1978年的合作埋下了伏筆。
1978年,袁和平時年33歲,在電影圈沉浮十多年之後,急需一部作品讓自己成名。
再來看看成龍。
成龍7歲就被在澳洲當廚師的父母送進了于占元在香港開設的“中國平劇研究學院”。如同描寫成龍、洪金寶學徒經曆的電影《七小福》裡演地那樣,一幹師兄們沒少挨揍沒少吃苦。另據洪金寶的采訪透露,他經常教訓作為小師弟的成龍,成龍也很害怕大師兄洪金寶。是以,成龍的學徒經曆肯定有很多不堪回首的痛苦。
1971年,成龍出師之後進入電影圈,參演武俠電影大導演胡金铨的《俠女》。這部電影的國術指導韓英傑是成龍師傅的二女婿,韓英傑是日後呼風喚雨的“七小福”的大大大師兄。之是以有三個“大”是因為于占元為了擴大招生影響力,曾經名門之後袁和平帶藝入門,算是個廣告噱頭。是以,袁和平是成龍口中的“大大師兄”,洪金寶是大師兄。成龍有機會參演《俠女》出道,估計肯定少不了韓英傑的推薦。此後,又在李小龍1972年的《精武門》裡扮演被打死的龍套,随後在1973年《龍争虎鬥》中有幾微秒被李小龍抓住頭發打死的正面鏡頭。出來混總是要從挨揍開始,要想揍别人得先學會挨别人揍。
除了在這些武俠動作大咖的作品裡當喽啰,同期的成龍還擅長拍風月片、宮闱片和黃梅調的大藝術家、大導演李翰祥合作過。
1973年,成龍在李翰祥風月片《北地胭脂》裡扮演幫着嫖客通風報信的小酒保。
1974年,成龍在李翰祥風月片《金瓶雙豔》裡扮演監視潘金蓮、給武松通風報信的街頭小賣貨郎。
那時還是單眼皮兒的成龍可以說是二十八線小龍套,據說他曾經苦苦哀求古龍給他寫劇本,結果古龍故意戲弄他,酒足飯飽才說自己的劇本是給狄龍、姜大衛的。老大哥狄龍也曾好心把他引薦給張徹,但是成龍畢竟不是自己起根兒收的弟子,而且從長相到身手跟自己麾下的狄姜一幫好漢沒法比,就沒搭理他。據說,那時出頭無望、心灰意冷的成龍一度想去澳洲繼承父業當廚子。
然而,生命中的第一個貴人出現了。他就是知名演員、導演羅維,羅維曾是李小龍《唐山大兄》的導演。
1974年,李小龍突然辭世,留下了一個巨大的功夫電影市場需要填補。跟風大師羅維當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跟風上馬模仿李小龍。在市面上已經出現了各種“小龍”之後,成龍和羅維一拍即合,成龍也就成了羅維的幹兒子(李翰祥回憶錄《三十年細說從頭》有明确說明成為是羅維的“契仔”(幹兒子))。
此後幾年,成龍跟着幹爹拍了《新精武門》等好幾部模仿李小龍的電影。然而,後李小龍時代雖然蘊藏着機遇,但是出頭也非易事,畢竟江湖豪傑太多了。正當,幹父子倆四目相對一籌莫展的時候,時間來到了1978年。
1978年,24歲
的成龍突然變成了雙眼皮。
1978年,吳思遠邀請了老搭檔袁和平,或許由于袁和平與成龍有同門之誼,又或許有羅維的面子,又或許因為此時的成龍已不再是李翰祥作品裡的看門酒保,又或許成龍主演的幾部票房不成功的電影有可取之處,吳思遠又從羅維那裡租界出成龍,三人合力拍攝了癫癫又倒倒的《醉拳》和《蛇形刁手》。自此,功夫喜劇的類型片從此确立。但是平心而論,功夫喜劇的風格并非成龍、袁和平首創。70年中後期張徹第四代弟子的《大殺四方》等影片已經具有功夫喜劇的形式,與成龍後期慣于借助場景、道具制造喜劇效果如出一轍。
1979年,成龍回到羅維公司獨立執導了模仿上兩部風格的《笑拳怪招》又取得了不錯的票房,算是還了知遇之恩,畢竟要不是羅幹爹出手邀約,成龍已經是個澳洲廚子了。
此後,成龍認了何冠昌何幹爹,與嘉禾電影公司聯手推出了部部佳作,并成為國際巨星。
二、1978年,為什麼不是别人?
那麼,1978年,有沒有可能是别的英雄好漢開始走向輝煌呢?先看看張徹麾下一幫能征善戰的弟子。
當時,60年代中期就開始紅遍海内外的第一代弟子王羽34歲,70年代初走紅的第二代雙生狄龍和姜大衛也才32歲和31歲,第二代弟子、“大聖劈挂門”傳人陳觀泰33歲,張徹最愛的幹兒子傅聲24歲,第三代弟子、正宗洪拳傳人戚冠軍28歲,第四代弟子、有着完美肌肉的螳螂拳傳人羅莽22歲,第四代弟子、跆拳道黑帶五段、腿法高手孫建23歲……
從上面可以看出,張徹的諸代弟子十幾條槍并沒有年事已高或者垂垂老矣,反而都在當打之年,正是青春年少,人人都有紅上加紅的自然條件,每個人都是滿腔熱血的潇灑男兒。更重要的是,他們幾乎都是正宗的國術門派出身,非成龍及“七小福”戲班子出身可比。那麼,他們為什麼沒有出頭呢?原因是:1978年的邵氏電影和張徹早已經江河日下。邵氏封閉的管理體系和張徹強大的私人情感使得他們沒有與外界接觸的任何可能,即便吳思遠打算邀請誰來共商大計,也絕不可能繞開邵氏和張徹去做私下溝通。是以,諸代弟子就隻能與時代風潮失之交臂,而是繼續在攝影棚裡拍那些陳舊過時的影片,等待邵氏電影解散。
更為可惜的是劉家良和他的兄弟劉家輝。劉家良在70年代中期脫離張徹獨立執導之後,轉而力捧其弟劉家輝。1978年,二人聯手奉獻了《少林寺三十六房》,同樣在影壇引起轟動,并讓劉家輝在海外赢得盛名。随後幾年,他們合作的一系列硬橋硬馬的少林題材影片秉承了李小龍開辟的真功夫動作理念,給影壇奉獻了紮實而新鮮的形式。值得一提的是,1978年的劉家輝隻有23歲,比成龍還小一歲。雖然起點比成龍還要高,但劉家輝畢竟也是邵氏明星,也注定随着邵氏電影的徹底沒落而失去更多的可能。
80年代中期,邵氏結束電影運作,大部分明星都失去了工作,更别說揚名國際了,就連為邵氏抛頭顱、灑熱血的老員工狄龍都慘遭抛棄、未與續約。大部分英雄好漢要麼去電視劇裡跑龍套,要麼四散天涯做武指。而不比他們能打也不比他們帥的成龍則搭上了直升飛機,一飛沖天,俯視着下面一衆前輩和同輩。而且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力捧成龍的嘉禾與邵氏有着深入且複雜的關系,或者說恩怨也不為過。在此情形之下,他們怎麼可能去轉而力捧老冤家系統裡的明星呢?最好的辦法就是重新開辟爐竈,培養自己的嫡系人馬,而貴為嘉禾二把手何冠昌的幹兒子,同時身手又跟得上,又開了雙眼皮兒(有關成龍開雙眼皮兒的事兒在李翰祥回憶錄《三十年細說從頭》裡提及),當然是力捧的不二人選。
既然邵氏群星都pass了,那麼邵氏外的有沒有可能在1978年大火呢?
梁小龍,時年30歲,從小練就了紮實的國術功底,并與吳思遠在1974年合作過《香港小教父》。本該近水樓台的他星運不佳,他在此前一年的1977年因來大陸交流而遭台灣封殺。彼時的台灣是香港電影的主要市場之一,市場都沒了,也就沒有人找梁小龍拍片了。是以,1978年的梁小龍已經絕無可能。即便他後來解禁複出并憑借《大俠霍元甲》和《陳真》爆紅,也隻是局限在電視劇,他隻能遺憾地與大銀幕無緣了。
譚道良,時年31歲,7歲聯系跆拳道,20歲起連續三屆南韓跆拳道冠軍,絕對的真材實料,70年代就紅遍港台。1975年,嘉禾曾為他量身打造《密宗聖手》,洪金寶、成龍、元彪等一幹師兄弟為他跑龍套。次年在台灣拍的《南拳北腿活閻王》更是功夫電影經典,開創了南拳北腿功夫片的興盛。但是,沒有一個穩定的投資方是他最主要的問題,沒有靠山和大樹始終不能延續生機。譚道良在80年底初就退出了影壇,也就失去了翻紅的任何可能。
與譚道良并列“四大腿王”的劉忠良(台灣)、卡薩伐(南韓)、黃正利(南韓),還有在港打拼久已的倉田保昭(日本)都是在香港的外地人,隻可能錦上添花做配角,絕不可能一枝獨秀當主角,自然也無法像成龍一樣受到力捧。
既然其他派系的英雄好漢成名無望,那麼同樣是“七小福”的其他師兄弟們在1978年有沒有機會呢?
洪金寶,時年26歲,出身于電影世家的他在于占元的戲校也沒少遭罪,自曝甚至想出師之後回去揍師傅。洪金寶7歲就以童星身份出道,并在14歲就擔任了胡金铨成名作《大醉俠》的國術指導,70年代初不到20歲就組建了動作班底“洪家班”,自此成為香港影壇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1971年,洪金寶開始和嘉禾合作擔任多部電影的武指,并在胡金铨名揚國際的《俠女》中有整場打鬥戲份。經過多年積澱,洪金寶在1977年得到獨立執導的機會,并以《三德和尚與舂米六》開啟導演生涯并開創功夫喜劇風格。1978年的洪金寶已經是大哥級别的人物了,他有自己的班底,有呼風喚雨的能量,有左右逢源的資源,他自然是不需要誰的力捧。他的班底直到80年代中期都是引領香港動作風潮的存在,并一手打造出僵屍動作、靈幻動作、都市動作、軍事動作等等類型片。洪金寶的特點在于經營團隊,與成家班經營成龍的理念恰好相反,是以,當嘉禾要力推一個國際巨星的時候,當然是瘦一點兒、帥一點兒的成龍了。
元彪,時年21歲,他是唯一有可能與成龍抗衡的一個了。與成龍師出同門的元彪是聞名遐迩的“跟頭王”,身手或許比成龍還要好。他在1979年受師兄洪金寶力捧擔綱主演《雜家小子》,進入80年代又陸續主演了《敗家仔》等熱門影片,元彪古靈精怪、靈活輕快的身手極其符合他的形象氣質,一度成為當紅動作明星。但是,短暫的輝煌過後,他沒有得到更多的資源支援,也不具備成龍那樣超群的編導能力,逐漸在80年代中期掉隊,也就不能走向國際了。
其他師兄弟如元華、元德、元奎等,都是幕後多于幕前,普遍輾轉多家公司和多個團隊,為多個導演做嫁衣,至于成為幕前的超級明星,則是難比登天了。最為主要的是,他們沒有成龍那樣會做人,要成名還是得需要靠山。
是以,1978年前,無人可以比成龍更接近《醉拳》。1978年後,無人可以比成龍有更穩固的靠山。
三、1978年之後,成龍為什麼會紅?
那麼,80年代初,加入嘉禾的成龍為什麼可以一步步走向國際呢?
1、 出色的編導能力。這項能力是成龍差別于其他功夫演員的重要特長,也是最大化自己優勢、形成風格的法寶,許多演員由于缺少編導能力就無法獲得更大的發揮空間,而隻能寄希望于遇到好導演和好劇本,例如甄子丹,80年代中期出道,直到20年後才遇到《葉問》而紅。進入嘉禾的10年間,成龍獨立導演了《師弟出馬》、《龍少爺》、《A計劃》系列、《警察故事》系列、《奇迹》、《飛鷹計劃》等等。自編自導讓成龍的優勢最大化發揮出來,并逐漸打造出來全能實力派影星的形象。
2、 成家班玩命兒。2006年,成家班宣布解散,這個神秘而卓越的班底陸續浮出水面,他們出生入死地完成了每一個動作,赴湯蹈火地做成龍的替身。合作近30年間,期間,成家班玩命兒般地力捧當家班主,終于使成龍成為創作能量和品質無可匹敵的明星,也徹底樹立了自己的動作風格。可以說,沒有這個人後受罪不要命的班底,就沒有人前顯貴萬人迷的成龍。
3、 與更多好導演合作。進入90年代,成龍減少了自己的導演作品,更多的與其他導演合作,例如徐克的《雙龍會》、陳木勝的《我是誰》、洪金寶的《一個好人》、陳嘉上的《霹靂火》、王晶的《城市獵人》、唐季禮的《紅番區》等等。與這些或資深或新銳的導演合作使得延續了創造力,不斷滿足觀衆的口味,不斷創造新的風格,始終占據這個動作電影的前沿。
4、 嘉禾國際化戰略的力捧。把自己的影片和明星推向國際是每個電影公司夢寐以求的終極目标。邵氏電影也做過不少嘗試,但手段比較單一,隻有通過國際電影節去展示,而很難進入歐美主流院線。而嘉禾具有更高瞻遠矚的視野,也具有相應的政策,他們從影片的文化入手,逐漸接洽歐美電影界,與他們展開拍片合作或發行合作,最終将成龍電影推向了國際,并進而成為國際巨星。可以說,如果不是身在嘉禾,成龍一定成不了龍。
1978年,這個特殊的時間。那個在風月片裡跑龍套,在模仿李小龍的路上找機會的青年時來運轉。這既是一個動作巨星發迹的轉折,也是諸多動作巨星沒落的開始。
時也,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