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教'與'學'”這個話題肯能适應于各個行業,今天我想給各位分享的主要涉足于"linux學習"。
字面了解:教,就是被動的接受;學,主動的接收。在學習的工程中,乃至日常的工作中,應該用哪種?這個大家都明白,至于能否做到,甚至做得更好,那就要看個人對這兩個字的"了解程度"。
用小小的案例分析:教與學。
2013年的7月份,偶然的機會,認識了一個剛剛畢業的大學生。聊天的過程中,得知:此學生畢業後,打算找linux方面的工作。現在正在一家教育訓練機構學習。接下來,他跟我聊了一下學習的内容,詢問了一下這個行業的發展。說真的,如果從現在他按着這個目标努力學習,收獲會很不錯的,方向選的還可以。當時畢業的我,是一兩年後,才開始從事linux方面的學習。通過他的話語,我了解到,他現在學的課程,很多在工作中,用不到。出于好意,避免走彎路,就跟他講了講,哪些應該側重,做到有的放矢。
後來,我們經常在QQ上聊,我把我工作中總結的學習提綱,循序漸進的發給他,讓他有時間的時候,自己動手實踐一下,都是工作中常用的。
到這裡,我們會發現,這個過程一直在圍繞一個字“教”,一直是我在主動的教。我把我認為好的工作經驗告訴他,讓他在閑暇之餘最好去操作一下,寫寫文檔。将來會用的到。事與願違,是那麼理想。
直到上周日晚上,我們再次聊天。他告訴我,他工作了,從事的是windows方面的,公司的linux伺服器由其他人管理。我很疑惑,接下來他給我發了一些他現在的工作内容以及自己的學習計劃。在他的學習計劃中,我把一些比較大的話題"大資料"、"雲存儲"、"虛拟化"之類的,給他勾畫出來。并告訴他這些東西你短時間在中小公司很難用的到。他
說會接觸到一些客戶,多了解一些覺得有用。那好吧,我沒再說什麼。接下來的話題,讓我感到很吃驚:
他問我會不會linux叢集。我告訴他,必須會。你那有沒有這方面的學習文檔,我想學。
好,不錯,發生變化了。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很好。
再談“學”:這個是發生在我自己身上的,好多年了,畢業之處的事了。當時在公司遇到一個“牛人”,那時候覺得他技術很好。讓我質變的一幕是:粘貼複制,是不是很可笑?他所做的操作:Win+e,在左邊的目錄清單裡來回切換,複制粘貼。有人會嗤之以鼻,這算什麼,我也會。好吧說一下我的想法:
1)這個也有快捷鍵。
2)我以後也要用快捷鍵,做到觸類旁通。
3)某件事你會做,但是方法是最好的嗎?效率是最高的嘛?
看到這裡,博友:如果上面的文字給你了一些啟迪,我很欣慰。下面轉到我們更為關心的問題,在做運維或者開發的過程中,我們怎麼看待這兩個字。
教:
學習或者工作的時候,針對運維和開發。當别人認為有更好的東東,比你先用的好很多。這個時候,我們要“勉為其難”的,将你的“記憶體”加到64G,“CPU”開到32核,把這個東東學會吧,做到觸類旁通,以點概面,畢竟這是高效,實用,免費的。有機會的時候記得回饋。
學:
工作中,别人主動分享可以學。當看到他人的做法比你的高效,簡潔的時候,考慮是不是要學,是不是可以做到舉一反三。能不能将主動學習發揮到極緻。例如:看到别人寫的腳本、代碼、部署的部署的伺服器。雖然沒有主動教你,但是從這些東東裡面。你要學會發現,發現别人的優點,發現你的可取之處。
好了,說了這麼多,我該去上班了,不知道我的隻言片語能否給運維及開發的博友帶去初春的溫暖。總之,讓我們互勉吧,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