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下半年的系統分析師考試終于以54、53、45的成績通過了,2月28号我去領驗證書的時候偶然發現我的成績還在2007年下半年系分全國前50名裡。從最初的嘗試到幾經失敗後對考試的認真研究,其中我體會到了不少東西,希望和大家分享。
對于上午的考試,學習的方法最好是平時知識的積累,加上考試前的重點補充和曆年舊題熟悉。作為一名軟體從業人員,平時不斷的知識積累和更新應該講是一種基本要求,每遇到一個問題就要試圖去找到一個解決方案,每接觸一個概念就要去弄明白是如何定義的。知識要形成一個網絡,計算機系統要在頭腦裡形成一個思維模型。通過不斷的完善,知識網絡被編制的具備條理又包含聯系,計算機系統的思維模型會讓你不需要機器就可以在頭腦裡模拟計算機内部的運作,軟體如何工作,網絡如何通訊。
上午考試的考前複習,因為時間有限,一定要根據自己的情況有所取舍,不是所有的問題都要搞清楚。比如數學,如果你比較弱,需要花很多時間才能補上來,那你分析一下曆年試題,發現就是把數學部分所有的分都不要也有可能達到45分,那數學這一部分就不要重點複習,而是把重點放到鞏固已掌握的知識上去。
對問題的分析能力是下午一考試的重點。是以,我們要注意提高自己對電腦問題的分析能力。在上午的知識模型上,遇到什麼問題你要能自己分析,而不是回憶書本上有沒有講過,因為計算機的技術太多,你不大可能都接觸。其實,下午一的題目都不難,隻要你分析能力強,都是可以答出個一二三來,我相信出題的老師也是這麼把握的。比如2007年下午一的試題二,是一道I/O系統處理能力的計算題,粗一看其來這個題很難,因為我們不知道計算公式。但仔細分析一下,回想一下腦子裡硬碟的工作模型,網絡的傳輸模型,你會快就可以推導出計算公式,這時再回頭看看才發現其實問題沒有第一印象中想的那麼難。
最後就是論文了,要寫好論文,實踐經驗是關鍵。在考試前,仔細的總結一下項目中的心得體會,寫個提綱。最重要的是要把心得體會要提升到理論高度,要和考試範圍中那些知識點對應,這樣你寫論文的時候才會把握住論點。你也有機會從上向下的審視自己之前做過的項目,往往會有醍醐灌頂的感覺。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要想找準複習點,就要仔細的研究自己的知識結構,考試的特點,知識點的分布,曆年來命題的變化趨勢和規律。
那些知識自己是知道的,那些是不知道的?自己的強項是那些,弱項是那些?自己對考試是有信心還是沒信心?很多時候,對自己的認識的确不是短時間就能認識的清楚的。
2006年上半年考的時候沒做太多的準備,隻是想試一試,沒有買參考書,稍稍從網上下了些試題看了看,也沒做,順便掃了幾眼論文。對與上午的題目,因為我平時會注意不斷的學習各種跟電腦有關的知識,是以對付這種範圍廣,但難度低的選擇題還是有信心的,2006年前剛做完一個項目,對當時一些新的技術和思想還是比較熟悉的,是以覺得下午一的考試問題也不大。不過對于寫論文,自己當時想着比較容易,認為自己有經驗積累,到時寫出來就可以。但真到寫的時候,長時間不寫東西,文筆生疏的問題就出現了。現在回過頭想,當時對自己的認識還是比較準确的,但準确的認識卻沒有起到指導的作用,卻抱着碰碰運氣的心态,幾乎是沒準備就去考試了。結果分數是43、60、28。那就是上午的考試我的知識積累還是有一定基礎,隻是不夠牢固;下午第一場得益于項目經驗和平時對技術的思考;論文當時就沒寫完,感覺時間根本就不夠,也就是沒有好好準備,文筆生疏的結果。這一次,我隻是隐約感覺到自己還是存在很多不足。
2006年下半年仍然沒有重視考試,對于上午的考試,還是覺得自己水準差不多,希望臨場能發揮好點。論文在考試前準備了一下,但感覺對會出什麼論題沒有把握。果然,考完分數是44、47、39。這一次我終于開始清醒地定位自己的知識水準,所謂“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把希望寄托在考試的臨場發揮上是不行的,對于上午的考試我的水準當時就是還差那麼一點點,屬于“敗兵”,把希望放在了“戰而求其勝”上了。論文這次雖然字數是夠了,但扣題不準,自己當時對實踐經驗和理論之間的關系還沒有了解透徹。
有了對自己的分析了解,對于2007年上半年的考試,我開始重視這個考試。仔細的研究了曆年試題,研究考試大綱,總結項目經驗,考慮論文的寫法,并買了一本參考書。經過一段時間的複習,自己感覺能考過了,但考試的結果卻讓我看到了問題的所在。分數是46、51、40,上午的确過了,但論文的分數仍然差不少。最後一個弱點暴露出來了,那就是論文平時練筆不夠。
很快又到2007年下半年的考試了,這次我做了全面的複習,買了曆年上午試題和論文的分析參考書。把上午曆年的試題做了一遍,詳細的分析了論文的命題規律,在總結自己項目經驗的基礎上模拟了幾個命題寫了幾篇論文。最終的結果證明,不斷的認識自己的弱點,不斷的改進才會進步。這次我以54、53、45的分數通過,并考進了全國前五十名。
對于上午的考試,考的是綜合知識,是以特點是知識點涉及範圍廣,但難度不大。曆年來命題最大的變化就是逐漸在減小數學在考試中的比重,數學方面知識的趨向于考察實際應用,不考死公式。這幾年在法律、經濟、管理方面加入了一些題目。2007年在英語方面又有調整,由以前的10分,減為5分。
仔細的研究命題變化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當你考試總是差那麼一點點,或者你想取得高分的時候。總體水準大家都是很容易達到的,成敗就來自于對細節的把握。你了解命題的變化,你就能根據自己的情況去赢取勝利。比如,數學比例的減少,我的數學不強,知道這一點後就會增強我的信心。法律、經濟、管理方面開始平時不太接觸,那複習的時候就要側重一下。英語分數減少,對我其實是不利的,因為我英語比較強,但英語方面餘出的5分其實轉到了專業方面的題,我想這樣對大部分人來說,實際上是降低了難度。
上午的考試時間充分,是以對于每一道你會的題都要謹慎對待。對于不會做的題要合理規避,不要因為不會做就影響到情緒。因為不是要滿分才能過關。在考前的自我分析和曆年試題分析中你就應該很清楚那些題你不是強項,這時你就懷着愉快的心情玩一次擲色子的遊戲。作對能做的題是關鍵!
下午第一場試卷一發下來,稍稍看題,提筆就寫,千萬不能做過多的考慮。每道題15分鐘,一定要按時完成。很多人遇到不會填的空,或者沒把握的地方,思考時間過長,稍有遲疑,15分鐘之内就無法完成一題。最終的結果就是肯定答不完三題,隻要有一道題沒有完成,就很難達到45分了,是以下午第一場答全三題是關鍵。你沒做是一定沒分的,你都做了,有些不對,還有可能及格。
對于下午第一場如何選題,我覺得這幾年來的出卷老師都還是把握的很好的。對于水準相當的考生,不會出現無法選題的情況。大家不要看到有些題目你隻是略知一二,覺得做也沒什麼信心。其實題幹部分雖然看起來很複雜,但出卷老師在出題時,卻非常巧妙的設計問題。這些問題的答案,有一些是藏在題目裡的,有一些是可以根據基礎知識推導出來的,隻有很小一部分是要靠你非常熟悉某一特定技術才能回答的,這樣考察了考生真正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論文命題都有一定規律,論文主題的主要範圍不外乎“系統分析和模組化”、“系統設計”、“系統測試和性能”、“軟體維護”、“資料庫設計與管理”、“網絡和電子商務”、“項目管理”、“新技術的應用”。其中“系統分析和模組化”這一塊中的需求分析這幾年考得比較多。“新技術的應用”是每年必考,如何知道什麼技術流行?和容易,買幾期的《程式員》看看,我想出題老師說不定也是參考各種雜志報紙來确定出題範圍的呢,呵呵。
對于論文,很多東西都是沒有嚴格界限。你按這幾大塊準備論文,到時不管出什麼論文題目,都會跟你準備的論文有關系,文體格式固定,隻不過是論點不一樣,這樣你就能在考場上很快的寫出一篇文章。論文考試的時間是要嚴格把握的,十五分鐘審題和構思,剩下的時間寫作,不然很難寫完。不是才能的問題,而是如果耽誤時間多,那三千字你抄也很難在剩下的時間内抄完,更何況你還要一邊寫一邊想。
系統分析師的高工職稱完全不是媒體宣傳的那種”取得進階工程師職稱“,通過這個考試取得的是一個”資格“,并不是”職稱“。并且出于”加強計算機技術與軟體專業人才隊伍建設”而做的職稱改革,跟中國所有的政府改革一樣,這邊改了,其他部門不管你的改革,導緻政策接口不一緻。各地各部門對計算機軟體的職稱認定了解不同,導緻很多混亂。比如南京認定軟考的進階考試,并換發高工證(當然,這個高工證的樣子跟評審而得高工證還是有差別的),而其它地方沒有這種顯式的認定,咨詢的答複就是“那個軟考辦發的證就是高工證”,但發下來的證完全不是高工證的樣子,這樣你去政府部門辦事,認不認這個證就得看官員們心情了。北京不直接認可這個“高工”,如要用這個遷移戶口,相對“正規高工”,要附加一個“大學畢業十年”的規定。國家設立軟考并為軟體行業的職稱開設綠色通道出發點是好的,并且這幾年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要真正把這些政策變成實惠才能為推動軟體發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