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017全球創新報告:中國新發明專利數占全球近七成

日前釋出的《2017全球創新報告:進無止境》研究報告,調研了全球12個主要行業的創新活動和創新發展,對全球資料包括專利申請及學術論文進行了細緻分析。報告顯示,創新活動呈現出全球性放緩趨勢,但資訊技術等高科技行業創新持續增速。

據日前釋出的《2017 全球創新報告:進無止境》顯示,2016 年度,科學研究與專利活動在 12 個主要行業的增長速度均遜色于 2015 年度。但發明專利數量仍呈現上升态勢,公開專利超過 260 萬件。

由此可見,全球企業、高等院校、政府以及研究機構正在堅持不懈地為解決人類所面臨的重大問題而提供新的解決方案。

此次報告由作為全球創新活動的風向标,對全球資料包括專利申請及學術論文進行了細緻分析。

本年度的研究發現:專利申請數量同比增長 8%,低于去年的 14%;同時各行業仍在持續創新,居于首位的食品、飲料和煙草行業,增速為 39%。

《2017 全球創新報告》着眼于以下 12 個主要行業:航空航天與國防、汽車、生物技術、化妝品與健康、食品、飲料和煙草、家電、資訊技術、醫療器械、石油和天然氣、制藥、半導體和通訊。

此外,該報告還對全球學術論文進行了跟蹤,進而探究科技與學術研究現狀,了解未來的創新想法和創新保護趨勢。2016年度的學術論文産出增長率同樣不及 2015 年度,進一步印證了創新的增長速度可能會進一步放緩。

科睿唯安首席執行官 Jay Nadler 表示:“創新的腳步并未停歇,創新仍處于上升趨勢。我們始終堅持通過具體名額來衡量創新狀況,希望對未來有一個清晰的展望。”

美國資訊技術與創新基金會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Foundation,簡稱 ITIF) 指出,創新推動經濟增長。研發活動讓科學家和研究人員能夠獲得新知識、開發新技術和新技能,讓人們在不增加甚至減少資源消耗的情況下生産更多的産品、提高生産力、促進經濟增長。研究表明:研發投資每增加 1%,經濟便會增長 0.61%。

01創新活動呈現出全球性放緩趨勢,高科技行業引領創新之路

下面是今年創新報告中的一些主要發現:

創新活動呈現出全球性放緩趨勢,發明專利數量同比增長 8%,低于去年的 14%,也不及 2011 到 2015 年間 12% 的年平均增幅。導緻增速減緩的原因或許與目前占到世界發明專利總量 60% 的中國市場進入平台期有關。

2015 到 2016 年間,中國的發明專利增長率僅為 9%,遠遠低于 2014 到 2015 年間的 25%。這可能是因為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放緩而導緻研發投資增幅相應放緩(據估計,中國的國内研發總支出 (GERD) 在 2016 年約增長了 8.5%,低于 2015 年的 8.9%)。

消費品(食品、煙草、釀造和化妝品)、生命科學(生物技術和制藥)、以及某些高科技(航空航天、半導體和資訊技術)行業引領創新之路。這些領域在 2016 年的創新增速均高于 8% 的總體平均水準,尤其是食品、飲料和煙草風頭最勁,以 39% 的增幅穩居榜首。其他五個領域——化妝品、生物技術、制藥、資訊技術和航空航天,也都實作了兩位數增長,增幅分别是 23%、22%、20%、15% 和 13%。

《2017 全球創新報告》中的資料來自于德溫特世界專利索引 (Derwent World Patents IndexTM,簡稱 DWPI) 和 Web of ScienceTM。

02聚焦中國創新:中國新發明專利的數量占全球總量的 68.1%

盡管中國的專利活動增長速度近期有所放緩,但在過去的十年間,中國發明專利數量的年均增長率仍保持 22.6% 的高水準(基于 DWPI 的基本專利統計)。

2016 年,中國新發明專利的數量已從 2007 年的 25.2 萬件增長至 182 件萬。相比之下,2007 到 2016 年間,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專利增長率趨于平穩,年均增幅僅為 0.3%。此外,2016 年度,中國新發明專利的數量仍占全球總量的 68.1%(基于 DWPI 的基本專利統計),比 2007 年的 23.3% 增長了三倍。

科睿唯安大中華區總經理郭利女士表示:“我們基于近期開展的市場調查結果和客戶回報,看到中國企業越來越多的重視知識産權戰略、知識産權管理與評估工作,并将重點從專利數量轉變為專利品質。科睿唯安每年在全球範圍内為頂尖的創新服務機構提供數以千計的專業服務項目,幫助客戶尋找技術方案和研發路徑,掃清知識産權風險,解決知識産權糾紛,以及支援知識産權資本化。希望中國企業在群雄逐鹿的商業時代占據領先地位,引領世界創新的新潮流。”

科睿唯安全球知識産權服務部副總裁 Stuart Recher 表示:“中國的市場發展前景很大,為了更好地滿足中國使用者需求并服務于中國市場,我們今年還在中國建立了本土化的專利檢索與分析團隊。

我們深知發展全球業務必須立足于本地,該本地團隊将與歐美團隊、日本團隊和印度團隊一起,共同推進中國以及亞太國家 / 地區乃至全球客戶的發展。科睿唯安始終以滿足客戶需求為己任,不斷加大投入,持續建構滿足全球客戶需求的能力。”

03淘汰司機:汽車行業面臨的最重大、最具革命性的創新

“無人駕駛和互聯汽車已是大勢所趨。但要想得到普及,首先必須解決人身安全、資訊安全和資料隐私方面的衆多問題。 我們的當務之急是要研究出能夠保證這些未來車輛(包括“飛行汽車”)安全躲避行人的方法,這種情況若處理不當,很有可能釀成大禍。由于未來車輛将彼此 互聯并與雲架構相連,是以資料安全和隐私極為重要。我們非常重視軟硬體的設計,唯恐遭遇網絡攻擊。如此一來,即使防線被突破,我們至少可以檢測到攻擊并對其隔離,同時讓乘客自行決定他們希望共享哪些出行和行為資訊。” Alberto Sangiovanni Vincentelli 電氣工程與計算機科學系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汽車行業面臨的最重大、最具革命性的創新也許就是淘汰司機了。” “The Future of Autonomous Cars” (無人駕駛汽車的未來) 2016 M2M 系列調研 Berg Insight
2017全球創新報告:中國新發明專利數占全球近七成

無人駕駛汽車的競争愈演愈烈,每個機構都想在這個數十億美元的技術領域占得一席地位。大多數主流汽車制造商都在開發能夠自動駕駛的智能車輛,所有人都想借這股東風将無人駕駛汽車盡快推向市場。

汽車制造商都知道,實作車輛的自動駕駛需要借助多項技術,無論是LiDAR(雷射探測與測距)防碰撞技術、360°無死角全景攝像頭、導航系統還是微小但卻至關重要的感應系統;而這些技術很可能都已受到專利保護。

是以,知識産權将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誰能在這個市場上占得先機。

掌握自動駕駛核心技術的專利持有人可通過專利實施許可獲利,或者有很大機會被其他亟需此類技術的大廠商收購。

谷歌從 2009 年開始研發無人駕駛汽車,迄今為止已累積了數百件無人駕駛核心技術專利,如車載 LiDAR 裝置(US8836922B1)、身旁危險駕駛行為檢測(US20140236414A1)及自動駕駛模式切換(US20170043788A1)等,在這場競争中已将對手甩在身後。谷歌非常重視對公司專利組合及無人駕駛汽車投資的保護。

谷歌母公司 Alphabet Inc. 旗下負責研發無人駕駛汽車的子公司 Waymo 目前正在起訴優步旗下研發無人駕駛卡車的初創公司 Otto,指控其涉嫌盜用 Waymo 的雷射 LiDAR 設計(美國加利福尼亞北區聯邦地區法院,案号:3:17cv00939)。

由于谷歌在無人駕駛汽車的研發工作上已投入巨資,是以,他們必須通過捍衛其知識産權來確定公司在初期的大量投資最終能夠取得回報。

2017全球創新報告:中國新發明專利數占全球近七成

許可、合作或收購也将決定誰能留下而不被淘汰。

為了獲得可在自動駕駛汽車中使用的視覺處理晶片和攝像頭,英特爾不惜斥資 153 億美元收購了以色列公司 Mobileye,将該公司擁有的 100 多件專利收歸旗下。

此類人工智能晶片自帶神經網絡的運算能力,可通過分析大量資料(如精細圖像識别)來獲知多項互不相幹的任務。

英特爾如此大手筆的收購不僅表明自動駕駛汽車領域的巨大增長潛力,同時還顯示出市場對該領域核心技術的迫切需求。

由于全自動駕駛汽車牽扯到的技術太多,是以,各家廠商不得不借助合作才能獲得這些技術和知識産權,博采衆家之長。例如:Mobileye、英特爾和寶馬已聯手将一批測試車輛送到路上進行路測。

優步 /Otto 與沃爾沃汽車集團結盟,正在其XC90 SUV 車型上進行無人駕駛測試。

盡管不會與盟友分享其專屬的自動駕駛技術,但谷歌母公司 Alphabet Inc. 仍與菲亞特 / 克萊斯勒公司達成合作,将克萊斯勒的一批無人駕駛 Pacifica 廂式休旅車送上道路。

雷諾與日産結盟,并與 TransDev 簽署了研發合同,聯合開發利用自動駕駛車輛提供公共交通和私人出行服務,并已使用雷諾電動掀背車 ZOE 進行了初期測試。

無人駕駛汽車已經開始在一些國家接受上路測試,尤其是美國。

考慮到道路基礎設施、交通狀況和駕駛行為的差異,在多個國家或地區開展測試乃是必要之舉。例如,日産聆風在倫敦 ExCel 會展中心附近的繁忙道路上自顧不暇,沃爾沃 XC90 在多車道高速路上呼嘯而過,這兩種不同路況對無人駕駛技術的考驗是不可同日而語的。測試也不會總是一帆風順。

優步-沃爾沃無人駕駛汽車便在亞利桑那州坦佩市的道路上,與一輛手動駕駛汽車碰撞之後側翻在地。隻有經過測試,我們才了解到實作車輛的真正自動駕駛有多麼困難。無人駕駛汽車借助自适應巡航控制、車道偏離檢測和自動轉向等技術沿高速公路自動行駛并不困難,但讓它們處理更複雜的突發狀況則完全 是另外一回事。

在一個沒有明确路權或規則可循的十字交叉路口,人類駕駛員可以通過觀察其他駕駛員的面部表情或手勢輕松判斷出誰先通行,但無人駕駛汽車則可能陷入癱瘓。優步 - 沃爾沃無人駕駛汽車的撞車事件雖然最終被定性為對方全責,但無人駕駛車輛也必須學會預先判斷對方駕駛員是否有可能在變燈時闖紅燈或做出不當的駕駛行為;它們必須學會酌情避讓違規車輛,而無論自己是否享有優先路權。如何讓無人駕駛汽車做到既能安全行駛、同時又足夠強勢,以至于不會淪為隻會一味避讓的“弱者”,這絕對是一門平衡藝術。

如果道路上行駛的都是可以互相“交談”的無人駕駛車輛,那麼,安全有序行駛将是非常簡單的工作。但現在的情況是,無人駕駛汽車和人類手動駕駛汽車都在道路上疾馳,進而導緻自動駕駛汽車的上路變得難上加難。

除技術因素外,自動 / 無人駕駛汽車上路行駛還有許多法律、保險和道德上的問題需要梳理:

是否需要考取駕照?

是否需要上車險?

發生交通事故時,責任由誰來承擔?

無人駕駛汽車要想被人們接受,首先必須解決這些關鍵問題,盡管有些問題很可能要等事到臨頭才能上法院得到解決。

有一件事是可以肯定的:随着汽車越來越智能、互聯程度越來越高,它們很有可能改變人們的生活。想像一下,采用人工智能、通過“物聯網”互聯的無人駕駛汽車能夠依照訓示接送您、感受您的情緒或身體狀況并做出相應的反應,甚至能與遠端“網絡醫生”共享您的生理資料。

有了這些互聯的自動駕駛汽車,您就可以在路途中工作或休息。抵達目的地後,它們可以自己去停車,或者将您放下後再開走,投入共享汽車的行列為您賺取一些額外收入,并在接到您的指令後傳回原處。無人駕駛汽車将為人類帶來無盡可能。

汽車領域的全球創新企業

2017全球創新報告:中國新發明專利數占全球近七成
2017全球創新報告:中國新發明專利數占全球近七成
2017全球創新報告:中國新發明專利數占全球近七成
2017全球創新報告:中國新發明專利數占全球近七成

本文出處:暢享網

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暢享網,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vsharing.com網站。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