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孩子為什麼叛逆,不聽話,與父母抗争?因為他想做自己

昨晚的文章,發完已經過22點了。

這樣的文章不好寫,不好寫的地方在于,怎麼深入淺出地講清楚。

奈何自己寫作水準拉後腿,折騰很久,修修改改,才發送出去。

提升寫作能力,要列入新年的flag裡。

發完文章,躺在床上,構思下一篇文章的主題。

一條又一條的語句從腦海中冒出來,但它們之間彼此獨立,沒有多少關聯性。

正昏昏欲睡時,“種子”一詞從這些彼此孤立的語句間跳脫出來,我趕緊拿起手機記下來。

與此同時,想起來陽台上的一盆大葉植物。

這盆植物,現在看,長得葉片濃密,十分健壯,最初可是最受忽視的。

大葉所在的盆,之前沒有植物,隻裝了一些土。

每次給其他植物澆完水,剩下一點底,我就倒在這個盆裡。

過了一段時間,盆裡冒出來一株小小的苗。

很像玉米苗,我以為是不知什麼時候,裹挾到土裡的一粒玉米種子蘇醒了。

長出苗了,就把它當作一盆植物養,跟其他植物同等待遇,期待哪天可以收獲幾根玉米棒子。

養着養着,它長大了,葉子越長越寬,裡一層外一層,越長越密,不往高長了。

我明白了,這不是玉米苗,它隻是一株普通的綠色植物。

時間一天天的流逝,照常為它澆水、松土、施肥。

它的葉片越發茂密,從一株小小的苗,長成了現在的這顆綠植。

在陽台上,淨化空氣,吸收樓上散發下來的裝修灰塵。

雖然塵土覆滿了它的葉子,它依然旺盛地生長着。

這也說明了,當初它的種子,一定是一顆極富生命力的種子。

孩子為什麼叛逆,不聽話,與父母抗争?因為他想做自己

為什麼想起這株植物,是因為它,像極了我們的孩子。

孩子,也如同這麼一顆植物種子,一顆完全不同于父母的,獨立存在的種子。

他們最終會長成什麼樣子,一開始,我們沒有辦法預料。

也許是一株美麗的花,也許是一顆筆挺的樹,也許就如同大葉一樣,一株淨化空氣的綠植。

但無論種子最終長成什麼樣,一開始,想要發展的健康, 除了澆水、除草、施肥之外,還與種子自身的飽滿度和生命力有很大關系。

我們都吃過瓜子、花生,有的瓜子,顆粒飽滿,外殼堅硬,用手指很難弄開,有時還得用牙齒咬開,弄開後,瓜子仁填滿了整個外殼。

而有的瓜子,雖然外殼完好,但裡面的瓜子仁或是癟的,或是小的,或是完全是空的。

毫無疑問,堅實飽滿的種子一定比癟小的種子生命力強,發育得好。

而決定種子是否堅實飽滿,取決于父母是否願意遵守底層邏輯,願意把孩子當做獨立的個體,當做他本來的樣子對待。

孩子為什麼叛逆,不聽話,與父母抗争?因為他想做自己

在我們的家庭教育中,大部分時候,對孩子進行的是一種矯正性、糾錯式的教育,目的在于讓他們變得更聰明,更符合标準,更符合期望,更符合主流。

這樣的教育,破壞和蠶食孩子自身的能量,讓這顆種子變得不夠飽滿和堅實。

而後,造成他們在發展之路上,跌跌撞撞,充滿艱辛坎坷。

也正因如此,家庭教育中,孩子會與父母抗争,會不聽父母的話,會叛逆,會與父母争吵,目的隻是他想做自己,做那個獨一無二的自己,維護他的主體性。

是以,作為父母的你,會怎麼做?

是尊重孩子本來的樣子,還是把他們矯正成自己期望的那顆種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