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跨越千年的樂器等待樂者的到來,奏出一曲雄渾壯美的樂歌

近日,漢文帝劉恒的霸陵位置确定,掀起了對漢墓研究的新一輪關注。黃河之畔,濟水之南,齊魯文化在此交彙。多年來,考古工作者在濟南地區發現并發掘了洛莊漢墓、危山漢墓、雙乳山漢墓、大覺寺漢墓及臘山漢墓等一批王侯級别的墓葬。通過這些墓葬出土的文物,我們可以一窺漢代諸侯王膏粱錦繡、鐘鳴鼎食的奢華生活。

跨越千年的樂器等待樂者的到來,奏出一曲雄渾壯美的樂歌

洛莊漢墓位于濟南市章丘區,自1999年6月開始發掘至今共發現36座陪葬坑和祭祀坑,出土各類珍貴文物3000多件。特别是19件編鐘、6組107件編磬和3輛大型馬車的發現,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考古界的高度重視。其出土文物種類之多、器物造型之精美、儲存之完好在同類型漢墓中首屈一指,被列為200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據專家推測,墓主人為西漢初期呂後的侄子、呂國國王呂台。

漢代流行事死如事生的觀念,諸侯王生前享受了奢華的生活,為保證死後所有需求同樣能得到滿足,在建築陵園時不惜工本。陵園建築結構基于殿堂布局,陪葬物排列有序,日常起居、宴飲庖廚、車馬出行、禮樂兵器,甚至洗漱用品都樣樣俱全。諸侯王生前所享有的一切美好在死後無一不備,充分展現出漢代人的厚葬觀念。

洛莊漢墓最引人注目的是14号陪葬坑出土的樂器,包括儲存完好、音質優美的雙音編鐘一套19件、石磬6組107件,以及錞于、瑟、钲、建鼓、銅鈴等140餘件樂器,堪稱漢代樂器大觀。它不僅是考古發掘中發現的第一個專門的樂器祭祀坑,而且出土編磬的數量超過了國内曆次漢代考古發現的實用編磬的總和。

“磬,樂器也;以玉或石為之,其形如矩。”編磬是我國古代打擊樂器之一,多用于宮廷雅樂或盛大祭典。在木架上懸挂一組音調高低不同的磬,用小木槌敲打奏樂,聲音悠遠而清亮,聞之如墜夢中。經專家鑒定,洛莊漢墓出土的編鐘編磬儲存完好,音質動人,仍可奏出《陽關三疊》《茉莉花》等名曲,足令今人驚歎。

這批編磬對于資料十分貧乏的漢代音樂制度的研究,具有特别重大的意義,為研究先秦至漢代樂器的發展演變情況及漢初的禮樂制度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除此之外,8枚小型球形銅鈴和錞于、钲、铎的發現,對進一步認識漢代早期的樂器演奏組合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實物資料。

錞于,是我國古代銅制軍中打擊樂器,常與鼓配合使用,用于戰争中指揮進退。錞于上半部分整體為圓形,頂端有一環形鈕,中間稍向内縮,下口微敞,斷面略呈橢圓形。洛莊漢墓出土的這件錞于,兩面分别飾一幅浮雕鷹圖案,鷹為“一筆畫”,甚是罕見。

跨越千年的樂器等待樂者的到來,奏出一曲雄渾壯美的樂歌

瑟枘、瑟轸的發掘,則讓我們對我國最古老的撥弦樂器之一——瑟,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瑟在西周以來就廣泛流行,東周時在中原列國的盛行,使其幾乎成為當時貴族禮樂修身的必備之器。在瑟尾設定的系弦之物即為“瑟枘”。瑟枘的數目由春秋時期的2個,至戰國時期固定為4個。洛莊漢墓共出土銅瑟枘7件,枘帽通體鎏金,上飾高浮雕變形龍紋,龍首居中,頂端周邊飾花瓣紋,精美至極。瑟轸則是與瑟鑰配套以給瑟調弦使用,出土的瑟轸凹槽之上留有纏繞琴弦的痕迹,足以證明其并非明器。

跨越千年的樂器就這樣安靜地呈現在世人面前,它們似乎已經沉睡,早已将昔日輝煌忘卻在身後,卻又完好如初,随時等待樂者的到來,奏出一曲雄渾壯美的樂歌。(大衆日報用戶端記者 張依盟 報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