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的奪島戰鬥,蔣介石憐惜嫡系湯恩伯,打到最後竟讓他們撤退
文/無計讀史
時至1949年,中國大陸上已經難尋國民黨部隊的蹤迹。
而此時,蔣介石部署的撤往台灣的計劃也開始實施,隻有東南沿海處還有一部分鄰近的島嶼駐紮着國民黨的部隊。
而象山半島上便駐紮着兩萬國民黨士兵,長官是蔣介石的嫡系手下:湯恩伯。

1
跳闆
為什麼國民黨部隊的高層軍政人員已經全部撤往台灣,卻還有一大批部隊士兵要駐紮在東南沿海附近的島嶼上呢?
這是蔣介石的一個巨大的幻想和戰略計劃,他想要将這些島嶼全部作為跳闆,待到以後時機成熟兵力強大。
蔣介石就可以通過這些島嶼作為反攻大陸的跳闆,成就自己的“蔣家江山”。
2
開戰
很顯然,對于解放軍部隊來說,這些島嶼其實也是解放軍部隊的眼中釘,皮膚上的毒瘤。
在這些島嶼上駐紮着的國民黨部隊會随時騷擾漁民,造成很重大的威脅,是以必須把他們都打下來。
解放軍的指揮官集結了大量的部隊,幾乎将象山半島給圍了起來。
随着指揮官的一聲令下,戰士們發起了進攻。
第一道防線是國民黨部隊在岸邊建立的防線,解放軍戰士嗎坐在渡船上,頂着敵人密密麻麻的火力開始沖鋒。
有的船被擊毀,戰士掉入了海中,而更多的戰士卻離着象山半島越來越近,越來越近。
渡船上也有重機槍,戰士們駕駛着重機槍朝着敵人的方向集火,在距離象山半島很近的時候,終于成功壓制了敵人的火力。
“殺!”戰士們翻身下船,剛落地就開始沖鋒。
湯恩伯手下的部隊也并非軟蛋,頂着密密麻麻的火力朝着解放軍戰士開火,雙方的傷亡都很慘重。
終于,還是解放軍戰士的戰鬥意志兇猛程度更勝國民黨部隊一籌,很快就沖入了國民黨部隊的陣地,與他們展開厮殺。
國民黨部隊人數偏少,在白刃戰上占據着下風,在自己長官的一聲令下,迅速撤退。
3
勝利
湯恩伯将手下的部隊全都集中在了甯海縣城,這是他們的最後一道防線。
可他深知失敗是勢必的了,如果沒能控制住海岸線,他們這兩萬人的部隊根本頂不住解放軍的進攻。
于是,他立即發電報給蔣介石,請求撤退。
而解放軍的登陸部隊略作休整後,便立即朝着甯海縣城發起了進攻。
猛烈的炮火在甯海縣城的城頭上炸開,湯恩伯在這裡經營的時間不久,并沒有建立多麼強大的防線。
眼見解放軍部隊的攻勢越來越猛,湯恩伯終于等到了蔣介石的電報,要求他們立即撤退,放棄象山半島。
也是,湯恩伯可是蔣介石的嫡系,可不能讓他們就在象山半島倒台。
于是,國民黨部隊的海軍開來了,湯恩伯留下了一部分士兵斷後,率領着大量的部隊和象山半島上大量的物資上了回台灣的船。
象山半島得到了解放。
參考資料:
《甯象戰役》《人民解放軍著名戰役叢書》《舟山戰役紀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