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去國博感受長江文化

去國博感受長江文化

參觀者欣賞長江魚類标本。 杜建坡攝

提起長江,你會想到什麼?是“大江東去”的千古高唱,是良渚、三星堆等文化遺址,是“高峽出平湖”的三峽工程……

日前,中國國家博物館聯合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共同推出“江天萬裡——長江文化展”,以國家博物館藏品為基礎,彙集300餘套各類材質的長江文化代表性物證,全面展示長江的曆史之久、人文之盛、生态之美、工程之巨。

長江是中國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它發源于青藏高原格拉丹東雪山,經巴蜀,過荊楚,行贛皖,穿吳越,奔流入海。長江為中華文明的生生不息提供了豐厚滋養。長江的漲落榮枯,與國計民生息息相關。今天的長江經濟帶涉及中國11個省市,人口規模和經濟總量占據全國“半壁江山”,是中國最重要的工業走廊之一。

此次展覽是國家博物館提煉和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辨別的又一重要嘗試。展覽時間跨度長,内容豐富,展品多樣,《長江圖》《長江萬裡圖》《乾隆十六年南巡各地詳圖》《滇南鹽井圖》等參展文物為近年來首次對公衆展出。

展覽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橫穿萬古歲月流”,主要講述幾千年來人們對長江源的認識和探索,并用《長江圖》《長江萬裡圖》《長江圖冊》等古代繪畫作品展現長江萬裡東流的宏闊氣勢。繪于清鹹豐十一年(1861年)的《長江萬裡圖》是一幅情景交融的長卷,不僅描繪了從岷山至長江入海口沿途兩岸景色,還在每一處重要地點标注文字、引用詩詞,融入了作者的想象與情感,是中國文人士大夫“卧遊山水”寄情天地的表現。

第二部分“文明傳承綿延長”,較為全面地展示了長江文明綿延發展的曆史脈絡。從舊石器時代黔西觀音洞的打制石器,到良渚玉璧、柳林溪石雕人像、三星堆青銅面具……長江兩岸星羅棋布的文化遺産,述說着先民們筚路藍縷、走向輝煌的文明之旅。在這一單元,觀衆可以看到國家博物館“鎮館之寶”之一《乾隆南巡圖》。此次展示的是第5卷,描繪了乾隆皇帝從金山乘船到焦山,一路遊覽長江勝景。畫卷中,浩瀚長江,波浪滾滾,水天一色,一望無際。

第三部分“千年文脈潤古今”,以豐富多彩的文物、藝術品,展現了長江流域的文化藝術、風流人物、書院書樓、古鎮民居以及獨特的自然風景。

第四部分為“黃金水道通九州”。長江是中國最大的内河運輸網,幹支流通航裡程約7.1萬公裡,素有“黃金水道”之稱。這一部分講述了長江對整個中國特别是南方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産生的深遠影響,介紹了長江航運曆史和新中國成立後長江航運所取得的輝煌成就。

第五部分“大江安瀾豐碑立”,回顧了從古至今對長江水患的治理,重點介紹三峽工程的巨大成就,以及在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曆史起點上,長江大保護的成就與展望。展廳裡的三峽大壩模型吸引了許多觀衆駐足拍照。長江流域文物保護和生态保護的成果展示,更令人對長江的未來充滿期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