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乘用車制造外資股比限制明年取消,汽車行業有望迎來洗牌

中國汽車制造領域明年将進一步放開。

12月27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布了《外商投資準入特别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21年版)》,在汽車制造領域,取消乘用車制造外資股比限制以及同一家外商可在國内建立兩家及兩家以下生産同類整車産品的合資企業的限制。

此前的二十多年中,中國對于合資車企的股比一直有着嚴格限制政策。

1984至1985年,包括北京吉普、上海大衆、廣州标緻在内的中國第一批合資車企相繼成立,此後,合資車企在中國市場迅速發展起來。

1994年,《汽車工業産業政策》出台,規定了整車企業在華合資項目中,外資資本不能超過50%。當時,中國汽車工業基礎較為薄弱,需要以市場換技術。此舉主要是為了保護中國自主汽車工業不受到外資品牌沖擊。

2018年6月2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正式對外釋出的《外商投資準入特别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18年版)》就規定,汽車行業将分類型實行過渡期開放,2018年取消專用車、新能源汽車外資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商用車外資股比限制;2022年取消乘用車外資股比限制,同時取消合資企業不超過兩家的限制。

在2018年版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取消新能源汽車外資股比限制後,特斯拉成為中國首個獨資建廠的汽車企業。自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投産之後,特斯拉成為了一條不折不扣的“鲶魚”,攪動着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發展。

股比的多少,往往決定合資雙方在企業經營中的話語權。随着新政出台,是維持現狀、還是某一方擴大占比,将會成為許多合資車企不得不做出的選擇,汽車行業或将迎來一次洗牌。

乘用車市場資訊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曾分析認為,部分合資企業的産品力提升緩慢、新技術導入滞後,部分合資企業由于供應鍊僵化,在今年“缺芯”的大環境下,利潤損失嚴重。2022年合資股比放開後,部分合資企業的某一方退出是合理的選擇。

崔東樹表示,合資企業的最重要的任務是盈利,如果企業持續不盈利,其存在價值也值得思考。目前看,合資企業的運作狀态有分化趨勢。

近兩年,随着傳統自主品牌以及新勢力車企的崛起,合資品牌的主陣地一直處于萎縮中。據乘聯會資料,今年11月,主流合資品牌在中國市場零售銷量為78萬輛,同比下降23%;自主品牌零售83萬輛,同比增長2%。

而縱觀新能源車車市,合資品牌的表現更為慘淡。據乘聯會資料,今年11月新能源車國内零售滲透率已達到20.8%,其中,自主品牌中的新能源車滲透率37.4%,主流合資品牌新能源車滲透率僅有3.6%。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