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借兵與降清:吳三桂哪裡是“沖冠一怒為紅顔”,而是有這樣的苦衷

吳三桂是我國曆史上一位極有争議的人物,他早年本是明朝的遼東總兵,在李自成攻陷北京城,崇祯帝自缢于煤山後,結果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擊敗李自成的大順軍,最終導緻滿清入主中原。

明末清初的詩人吳偉業(1609—1672年)在其《圓圓曲》一詩裡有“恸哭六軍俱缟素,沖冠一怒為紅顔。”說的是吳三桂本來準備投降大順軍,結果因為自己的愛妾陳圓圓被李自成的部将劉宗敏霸占後,吳三桂沖冠一怒為紅顔,轉身投降自己以前拼死抵抗的滿清。

借兵與降清:吳三桂哪裡是“沖冠一怒為紅顔”,而是有這樣的苦衷

這一句詩遂成了吳三桂引清兵入關的原因,那麼,真的是因為一個美妾而導緻吳三桂置民族大義而不顧,轉身投降關外的滿族嗎?

真的是“沖冠一怒為紅顔”嗎?

陳圓圓本來是蘇州的“秦淮八豔”之一,她容貌秀美,善歌舞,後被吳三桂納為妾。在野史裡,當吳三桂答應投降李自成時,聽說愛妾陳圓圓被李自成部将劉宗敏霸占後,沖冠大怒:“大丈夫不能自保其室何生為?”遂改投清軍而與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開戰。

但是,在幾個記載了明朝末年事件的書籍中,卻有不同的記載。

《明季北略》記載:李自成進入北京之後,劉宗敏到吳三桂家索要陳圓圓,被吳三桂的父親吳襄拒絕,于是,劉宗敏對吳襄進行了殘酷的拷打。吳三桂得知後,立即起兵反了李自成。按照這一說法,吳三桂并不是“沖冠一怒為紅顔”,而是因為自己的父親受到了嚴刑拷打。

借兵與降清:吳三桂哪裡是“沖冠一怒為紅顔”,而是有這樣的苦衷

《甲申紀事·附錄》裡說,吳三桂派人進京城打探父親和崇祯帝的消息,密探看到有闖賊在北京城裡捉拿文武大臣,拷打索要錢物,其父吳襄也被拷打要銀。吳三桂聽後大怒,揚言拼死也要為皇上和父親報仇。這裡更沒有提到有關陳圓圓的事情。

小說家姚雪垠在《論圓圓曲》一文中,認定陳圓圓當時已不在北京,早就到了甯遠,不久病逝。如果是這樣的,那麼就更不會存在陳圓圓被劉宗敏霸占的事了,所謂的“沖冠一怒”隻不過是後人調侃吳三桂而已。

吳三桂與李自成決裂

崇祯十七年(1644年),當李自成的大順軍占領北京城後,其部将劉宗敏等人大肆向明朝降臣索要大筆的贖金,一旦達不到攤派的金額,就嚴刑拷打,大量的明朝降臣是以受刑不過而緻死。

吳三桂的父親吳襄也在被索要的行列裡,不過,李自成也注意到了鎮守山海關的吳三桂對鞏固自己政權的重要性,他派人讓吳襄寫信,勸吳三桂投降大順軍。然後,李自成派使者攜帶吳襄的手書和大批軍饷到山海關來勸降吳三桂。

借兵與降清:吳三桂哪裡是“沖冠一怒為紅顔”,而是有這樣的苦衷

吳三桂長期守衛邊關,和新生的大順政權沒什麼接觸,既然明朝已滅亡,新生的政權要招降自己,給哪個皇帝效忠也是一樣,是以,吳三桂準備答應投降李自成。

但是,吳三桂多了個心眼,他派密探進京城了解情況,當得知大批的明朝降臣被拷打追贓,連自己的父親也被拷打,這說明投靠大順政權根本不可能保護自己,前往北京城無疑是自投羅網。

于是,吳三桂振臂一呼,反了大順軍,準備迎崇祯太子重建大明。

吳三桂此時所掌握的兵力雖然号稱15萬,而實際上隻有5萬。他在全軍前誓師,将李自成的使者李甲斬首,陳乙割雙耳後放回。

同時,吳三桂還親自給父親吳襄寫了一封回信,表明與李自成決裂,信中說:“父既不能為忠臣,兒亦安能為孝子乎?兒與父決,請自今日。”

吳三桂的這封信,表面上是針對父親,實際上是針對大順政權而寫的。他信裡斥責父親偷生投降,表示自寫信之日起即與父親斷絕關系。這封信不僅是與其父的訣别,亦是與李自成的大順軍徹底決裂。當然,這封信也有變相地保護吳襄的意思。

借兵與降清:吳三桂哪裡是“沖冠一怒為紅顔”,而是有這樣的苦衷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五月十一日,李自成得知他派出的使者被吳三桂處死的消息,同時又看到了吳三桂寫給吳襄的信後,感到了事情的嚴重,因為,他也知道,當時明朝舉全國之精兵,都放在了遼東防禦滿清,若不是如此,自己哪裡能輕易地攻進京城。

李自成非常震怒地責備了劉宗敏誤事誤國,他親自将吳襄釋放出獄,并設宴招待,以示籠絡。但這一切都晚了,李自成知道,隻有自己領兵讨伐吳三桂了。

十八日,李自成帶領劉宗敏、李班等大将,20萬大順軍,兵出正陽門,向山海關進發。

吳三桂自己也非常清楚,就憑自己手上的5萬人馬,絕對不是士氣正旺的大順軍的對手。但是,這個時候,吳三桂也不願意背上千古罵名而去投降滿清,他本是一心做大明的忠臣,與滿清交戰了十多年,此時轉身去投降異族也是不情願的。

吳三桂借兵

《清世祖實錄》記載了吳三桂決定向清朝的攝政王多爾衮借兵的事情。在給多爾衮的信中,吳三桂清楚地表達了無意降清的意思,他稱滿清為“北朝”,與“我朝”相對應,可謂是泾渭分明,表示即使是崇祯帝已死,明朝亡國,但自己仍屬于明朝,與清朝沒有關系。

借兵與降清:吳三桂哪裡是“沖冠一怒為紅顔”,而是有這樣的苦衷

而且,吳三桂安排清軍的進兵路線,以自己為主,而把清兵置于“客兵”的地位。在談到酬金時,吳三桂聲明,将來“我朝”報答清兵,不僅給财物,還将割讓領土來酬謝。

此時的吳三桂,一心想的還是恢複大明江山,據此推斷,這個時候的吳三桂還隻是想借清兵出手,擊敗大順軍,進而恢複大明王朝,此時的吳三桂還談不上投降滿清。

那麼,多爾衮接到吳三桂的借兵信後,又是怎麼打算的呢?

《清世祖實錄》裡記載,五月十四日,多爾衮親自帶領多铎、阿濟格等将領,傾其舉國之力,從沈陽出發。五月十九日,多爾衮接到了吳三桂的借兵信。但是,他并沒有輕易相信吳三桂,而是先派人到山海關查探虛實,同時改變行軍路線,并調攻城用的紅衣大炮,急速趕向山海關。

借兵與降清:吳三桂哪裡是“沖冠一怒為紅顔”,而是有這樣的苦衷

多爾衮的回信撇開了吳三桂所提出的條件,而是向吳三桂昭示了大清出兵的本意,提出了“期必滅賊,出民水火”的旗号,進而與吳三桂提出的為“君父報仇”,與“流賊”不共戴天的口号取得了完全一緻。

這封信的主題卻是在最後:勸吳三桂“來歸(投降)”,并以裂土封王的最高獎賞誘其動心。

吳三桂歸順大清

吳三桂“借兵”的想法沒能完全實作,此時的他該如何面對這瞬息萬變的局勢呢?

此時的吳三桂陷入了腹背受敵的局面:前面是李自成率領的大順政權的二十多萬軍隊,後面是與自己交戰多年的數十萬八旗精銳兵。

在戰略上,吳三桂已經與李自成決裂,而多爾衮又沒有答應他“借兵”的要求,反而是在兵臨城下後提出了招降的條件,這讓吳三桂一下陷入了兩難的境地。

于是,吳三桂又給多爾衮寫了第二封信,在這封信中,吳三桂已經有了投降的想法,但并不明确,可見此時的他也是左右為難。

借兵與降清:吳三桂哪裡是“沖冠一怒為紅顔”,而是有這樣的苦衷

五月二十六日,李自成率領的大軍抵達山海關,與吳三桂的明軍展開了山海關大戰,經過一天的激戰,吳三桂損失慘重,他見不到滿清出兵,于是,他親自去面見多爾衮。

見到多爾衮之後,吳三桂明确提出了請清朝出兵的條件:清兵入關之後,不要屠戮百姓,不要侵犯明曆朝皇帝的陵墓;一旦找到了崇祯帝的太子,就在南京重建大明政權,到時候雙方以黃河為界,北歸大清,南歸大明,兩國通好,互不侵犯。

多爾衮卻也趁機提出了自己的條件,他認為大順軍與吳三桂的軍隊裝束相似,無法辨認,恐誤傷友軍,清吳三桂與其将士剃發以相差別。吳三桂遂即剃發。

山海關大戰以李自成的大順軍完全潰敗而告終,吳三桂卻也落入了多爾衮的詭計之中,深陷其中,不得已隻好繼續歸順清朝,并繼續率軍征讨李自成農民起義軍的殘餘勢力。那所謂的找到崇祯帝太子後劃江而治不過是黃粱一夢罷了。

本文參考自:《中國曆史懸案》

繼續閱讀